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关系公民人格利益能否得到全面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和相关司法解释已经对精神损害应予赔偿作出原则性和具体性的规定,但《刑法》对犯罪行为引起的精神损害应否赔偿未作规定,《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把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外。随着我国现实生活中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痛苦的个案层出不穷,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我国法学界对此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本文就法制统一性、致受害人精神损害的犯罪行为的性质以及其所侵犯的法益、诉权存在的合理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主张对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应予以赔偿,并提出我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应当对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及对被告人履行赔偿义务情况作为量刑情节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2.
秦岑 《天津律师》2005,(1):38-39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施行了《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现围绕该司法解释谈谈在律师实务中帮助知识产权权利人实现权利保护的问题。司法解释是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补充性解释.体现了我国政府为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3.
谭学文 《法制与社会》2010,(36):293-293
反射利益损害是指间接受害人因目睹、耳闻或知悉侵权人加害直接受害人的人身而受到的精神损害。两大法系对反射精神损害实行不同的保护模式,其对间接受害人精神利益的保护程度是不同的。我国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实质上确立反射精神损害保护制度,以完善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4.
从整体上来说,我国法律以及司法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没有规定赔偿标准。在本文中,文章说明了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情况,分析了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存在的弊端。接着文章论述了我国确立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标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标准途径。  相似文献   

5.
论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现行法律对公民个人的人身权利因他人的不法侵犯而遭受的精神损害进行保护的问题,目前仅见于《民法通则》及一些零星的司法解释。《民法通则》第120条第1款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以下简称“四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这一规定突破了原苏联传统的民法理论对我国立法及司法实践的影响和束缚,在我国首次确立了精神损害可以给予物质赔偿的原则,对于保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极具深远…  相似文献   

6.
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之法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了《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这一司法解释的颁布,完善了我国对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的起草过程中,我参与了论证,现就该司法解释涉及的法律问题作些分析。一、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的背景分析知识产权是伴随着知识经济而出现的一种权利形态,并逐渐地从传统的财产权中分离出来。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民事保护到刑事保护的演进过程。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虽然…  相似文献   

7.
简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2月26日作出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为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第10条采纳了“斟酌法”,规定了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6个方面的因素。这无疑是我国民法上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一个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伟 《政法学刊》2007,24(3):20-23
200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了《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该《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制度,但是从这一《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出台之后的实践来看,这一解释在构成犯罪的情节认定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侵犯著作权罪是知识产权犯罪类型之一。自1997年侵犯著作权入罪以来,我国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力度不断加强。在实践中,司法解释在惩治侵犯著作权罪、充分发挥刑法保护著作权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保护著作权刑事方面的立法明显滞后,侵犯著作权罪需要在立法上扩大保护范围,完善罪名、罪状和刑罚设置。  相似文献   

10.
确定侵犯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标准的必要性侵权行为的精神损害赔偿,早已被我国立法所确认,在司法实践中也有许多案例。对侵害著作权的精神损害赔偿,主要是指侵害著作权中的发表权、署名权、作品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等。精神损害可以获得赔偿金,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对...  相似文献   

11.
崔立红 《知识产权》2007,17(5):65-70
我国非常重视对著作权的刑事保护,在逐渐加强对该种类犯罪的打击力度,新的司法解释大幅度降低了侵犯著作权罪的门槛。由于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刑法在介入此类犯罪时应当持谦抑、谨慎的态度,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民事、行政保护,从源头上减少著作权侵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反思与建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现行刑事立法及司法解释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不支持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民事法律领域已广泛确立,而刑事立法却予以否定,显然在逻辑上及法理上都是值得怀疑的:(1)从行为性质上看,某些犯罪是性质更为恶劣的侵权行为;(2)从损害结果上看,犯罪造成的后果一般比侵权行为严重;(3)从构成要件上看,侵犯人身权利、人格利益的犯罪行为符合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要件。一般民事侵权行为尚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犯罪行为却排除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这一规定是否合理?本文基于此怀疑展开分析,提出我国应当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保护受害人权利,实现公平正义,维护法律体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我国颁布新刑法之后,以进取性姿态连续出台了四个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司法解释,逐步加大了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刑法规制力度,统一了单位与自然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数额标准。但这些司法解释尚存在一些不科学性、不协调性和不合理性,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黄承云  张平 《法制与社会》2010,(16):144-147,152
我国颁布新刑法之后,以进取性姿态连续出台了四个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司法解释,逐步加大了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刑法规制力度,统一了单位与自然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数额标准。但这些司法解释尚存在一些不科学性、不协调性和不合理性,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宪法历来被称为“人权保障书”,人权的实现和保障离不开宪法和宪政制度。今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修宪首次引入了人权的概念,大大推进了我国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2001年8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一则短短的司法解释(《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直接适用了宪法。有人认为,这则司法解释使山东一名普通姑娘齐玉苓成为中国的“马伯里”,该案也成为中国所谓的“宪法司法化第一案”。且不说该案是否称得上“宪法  相似文献   

16.
马锐 《法制与社会》2010,(16):106-107
损害赔偿制度是知识产权法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我国基本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给司法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立法不统一、侵权赔偿权利人是否具有选择权没有明确规定、法定赔偿方法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赔偿应当包括对知识产权财产权益损失的赔偿及对知识产权人身精神权益损害的赔偿。侵犯知识产权的赔偿数额可以通过如下标准计算:权利人的实际损害、侵权人非法获利以及法定赔偿额。  相似文献   

17.
侵犯生命健康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该规定将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外延界定为损害赔偿案件中,受害人或其亲属在遭受人身损害带给其的物质损失的同时,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而且精神痛苦有时比肉体痛苦对当事人的伤害程度更重。这种侵犯生命健康权引起的精神损害,现已愈来愈为司法界所关注,对此予以立法保护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因此有必要对侵犯生命健康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国家也在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最大激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出台了不少司法解释,降低了单位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门槛,这也意味着企业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风险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9.
刑事司法解释中的"累犯加重犯"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学界普遍认为关于盗窃罪的司法解释规定了累犯加重处罚原则,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侵犯了立法权,应该取消;从抽象的角度来看,司法解释立法化有我国宪法的依据;通过对法定刑的限度以及数额犯的反思,我们认为该司法解释并没有创设累犯加重处罚原则。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民事权利保护体系存在诸多漏洞。他们的民事赔偿权利被大量削减,最高人民法院用司法解释的形式变相剥夺了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被害人索赔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权利、被害人及其遗属索赔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权利。因此十分有必取消不公平的相关司法解释,恢复刑事被害人应有的民事赔偿权,并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对补偿对象、补偿范围、补偿金额、补偿资金来源、补偿程序等分别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