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物流失既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圆明园文物事件使这个问题更加的凸显,但是由于公约适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限制以及文物返还受制于国内法的规定,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法律障碍。本文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政治、外交、行政、道德舆论谴责、协商沟通等手段,解决圆明园文物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追索流失海外文物面临着国际法上的困境。根据有关国际法和国内法的规定,通过利用中国参加的多边国际条约、国际惯例、跨国诉讼和涉外诉讼等途径来追索流失海外文物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可行的方法是争取与有关国家就有关事项缔结特别协定,由外国力所能及地收复流失文物并将其返还给中国,由中方支付相关的费用;或依据一般法律原则,借助国际司法机构或与有关国家进行协商、达成相互谅解,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措施来追索中国流失海外文物。  相似文献   

3.
律师刘洋以个人名义诉讼追索跨国流失文物,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该案6月22日在洛阳正式立案。尽管该案诉讼困难重重前景难料,但刘洋开启了中国个人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序幕,为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高升 《法治研究》2009,(7):35-41
1970年UNESCO公约要求缔约国采取措施禁止进口被盗文化财产并返还非法进口的此类文化财产。针对文化财产非法进出口和所有权转让规定了基本的预防和返还措施.建立起了规范文化财产国际流转的基本原则。文物市场国加入该公约并制定国内实施立法.履行公约义务协助来源国追还流失文物有助于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加入公约后,积极运用该公约返还机制及有关国家国内立法的规定.在追索非法流失文物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要从根本上遏制文物的非法流转.除了加强国际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内文物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一、通过境外诉讼方式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法律背景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中国文物流失惊人,数以百万计,精品即达几十万件,涉及数十个国家。其中一部分是战争情况下被抢走的,另有很大一部分是近年来通过非法走私途径流失海外的。欧洲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国家就是英国,其中又以大英博物馆为  相似文献   

6.
《关于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的犯罪预防与刑事司法对策国际准则》的通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文物清单作出宽泛解释,增设国际文物追索领域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将文物犯罪确立为可引渡犯罪,强调在引渡文物犯罪人的同时进行文物的追缴与返还,明确各国应为文物犯罪提供最广泛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确立针对文物犯罪的"或引渡或起诉"原则。我们应当借鉴该准则的规定,完善国内立法与实践,推动我国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从几十年来港澳富商巨款回购流失文物献给国家,到今年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圆明园铜兽首拍卖事件,我们正在近乎疯狂地试图追回流失海外的那些文物,然而,如果我们现在不能阻止国内的文物再因为我们的治理不善流失出去,那么,追索流失文物又有什么意义呢?”李健民感慨道。  相似文献   

8.
追索流失文化遗产的国际实践由来已久,其中通过诉讼的途径进行追索,但通常的诉讼途径为原文化财产来源国在文化市场国内对个人或团体提起诉讼,而在查巴德(Chabad)案中,俄罗斯作为文化财产的来源国却被迫参与到诉讼中,而其所依据的国有化法案却成为文化财产返还的障碍.诉讼结束后,俄罗斯拒绝对法院的判决予以执行,直接导致了两国在文化和外交上的冷战.本文以查巴德案为视角,分析在跨国追索流失文物案件中最突出的两个问题——国家的管辖权与判决的执行问题,并对诉讼以外的其他追索途径进行述评,以期为我国境外文物追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胡秀娟 《河北法学》2013,(1):140-147
概括规定遗存境内的文物为国家所有,是各国文物立法的重要内容。国际文物非法交易的猖獗,使是否承认外国的文物国有立法成为国际文物返还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近些年来,美国和英国通过判例和立法有条件地承认外国文物国有立法的效力。据此,违法文物不仅要求返还给来源国,而且交易人可能因买卖"盗窃物"受到刑事制裁,这有利于减少盗掘以及非法转移文物的经济刺激,更好地保护文物。美英两国的承认附有条件,给文物的国际返还带来一定的理论和实践难题。美英两国是我国非法流失文物的重要的最终流入地,应利用二者对外国文物国有立法的承认,完善我国文物立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追索非法流转境外文化财产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回顾了文化财产非法流转之追索法律机制的发展历史 ,然后通过对现今关于文化财产非法流转的追索的三个国际公约的比较评述 ,指出有关国际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中国流失文物的概况 ,分别从建国前和建国后流失文物的追索 ,分析了追索活动面临的障碍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琳 《时代法学》2011,9(1):104-108
文物由于具有稀缺性被视为保值增值的上佳投资品,因而其跨国流转日益频繁,不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被盗掘或盗窃后进八国际市场交易。不法分子利用各国所有权取得的种种歧异的规定,将非法获取文物的所有权“漂白”后转手给善意购买人,而最后的纠纷往往在原始所有人与善意购买人间发生。在相关国际公约在解决此类纠纷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应从国际私法法律适用的角度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可行的方法,即:扬弃“物之所在地法”既有原则,引入文物最初来源地法,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更具灵活性和综合性考量的法律适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The conflict of laws of Hong Kong has predominately preserved traditional common law rules of pre-England conflict of laws. It is considered as the legal basis of the harmonization of law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legal units, which mainly include three parts: jurisdiction, choice of law, judicial assistance in civil and commercial matters. As far as the legal source of the conflict of laws of Hong Kong is concerned, conven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tional law sources. Currently, there are ten special conventions related to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one of which is the New York Convention on 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Arbitral Awards, and the other nine are the conventions consulted by the Hague Conference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HCCH”), including the Statute of the Hague Conference. Also, there exist non-special conventions relating to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ong Kong. These conventions have brought tremendous benefits to Hong Kong. More attention needs to be paid to the conventions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to assist Hong Kong in cooperation with other more jurisdictions.  相似文献   

13.
The article seeks to set out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legal landscape concerning international surrogacy arrangements and how domestic law and conventions might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surrogacy arrangements.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的人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人权条约将社会保障确认为人权的重要内容,使社会保障权表现为国家义务的形式,国家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其向现实权利转化。从我国条约适用来看,已经生效的国际人权条约必须首先转化为国内法才能得到执行,表明了立法对于人权保护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而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滞后,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所以,应按照条约要求和国内实际情况,围绕社会保障权构建一个完备的权利保障法律体系,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加强社会保障的人权保护,促进社会保障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论油污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洋油污问题,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若干国际公约,这些公约在充分赔偿污染受害人和修复海洋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油污损害赔偿而言,公约与公约之间的选择适用、公约与国内法之间的选择适用,尤其是中国沿海油污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以及公约体制之外不同法域之间法律的选择适用对确定责任人及赔偿范围等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This ethnographic analysis of one of the core human rights conventions suggests that despite the lack of enforceability of this convention and its oper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tate sovereignty, it is similar to state law. 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or CEDAW, the major UN convention on the status of women, articulates a vision of women's equal protection from discrimination and addresses gender-based violence as a form of discrimination. It had been ratified by 171 nation states as of mid-2003. Its implementation relies on a complex process of periodic reporting to a global body meeting in New York and a symbiotic if sometimes content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s and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NGOs. Like state law, it serves to articulate and name problems and delineate solutions. It provides a resource for activists endeavoring to address problems of women's status and turns the international gaze on resisting nations. Its regulatory strength depends on the cultural legitimacy of the international process of consensus building and related social movements to define social justice in these terms. Thus, like state law, its impact depends on its cultural legitimacy and its embodiment in local cultures and legal consciousness. This examination of CEDAW as quasi law extends our understanding of law as a plural and a symbolic system rooted in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moment of globalization.  相似文献   

17.
WTO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生祥 《现代法学》2000,22(3):130-133
WTO在继承既有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的基础上,从贸易的角度构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各种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作了若干新的规定,并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丰富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2009年3月9日,《国际船用燃料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2001)》正式在中国生效。加上《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1992年议定书,中国已经成为海洋油污损害方面最主要的两个国际性法律文件的缔约国。在公约背景之下,主要涉及的问题包括公约适用条件、责任主体、求偿范围、责任限制,等等。本文通过对比和分析国际公约和中国国内法的具体规则,以期揭示涉外船舶油污损害案件的相关实体法问题,为合理选择国内法和公约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反酷刑政策与罪犯人权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克芳 《法学论坛》2007,22(2):49-57
酷刑严重侵犯人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严重犯罪之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反酷刑政策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是人权意识的觉醒和人权运动的兴起.随着人权保障的国际化,反酷刑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因而联合国通过一系列的国际人权公约来禁止酷刑,并建立了反酷刑的国际监督机构.就我国来说,国内有关法律,如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大都有反酷刑的内容或规定,但是,这与国际人权公约的有关规定相比仍存在着差距.本文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反酷刑措施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卢有学 《现代法学》2012,34(1):125-134
国际犯罪是指由国际法创设或者推动因而被国际社会普遍确定为犯罪、严重危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行为,跨国性、涉外性、违反公约性都不是国际犯罪的基本特征。国际犯罪不是从国内犯罪发展而来的,它们是两个互不隶属的并列范畴,是"犯罪"这一共同上位概念之下的子概念,从渊源上讲,两者基本上分属国内法与国际法两大法律体系。国际犯罪与国内犯罪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主要体现在犯罪危害的性质、针对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制定者不同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