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继明末沈泰《盛明杂剧》初、二集之后刊行的最重要的杂剧集,清初邹式金《杂剧三集》经历了顺治十八年(1661)完成初刻,康熙元年(1662)初夏完成对原刻本修订,民国三十年(1941)董康诵芬室完成对顺治原刻本、康熙修订本的重校刊刻三个阶段,形成了版本区别度明晰的顺治本、康熙本、诵芬室本三个版本系统,体现刊行者的不同追求。各种现存本皆可归属此三大系统,其中诵芬室本为内容最为完善的版本。罗振玉《续汇刻书目》著录本应是独立于这三大系统之外的第四个版本系统。廓清《杂剧三集》辑刊及其版本流变的过程,将有助于对相关研究对象采取准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以及对相关问题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清律》清世祖敕纂三十卷,十册(二函),律文459条。法学所旧卡目录注明为"吴达海等纂,清顺治三年(1646)刻本",此即苏亦工《明清律典与条例》所称之为甲本。检阅该本,知其曾经人重新装订和修缮。卷首一册,《律附》一册,正文八册,每半页九行二十字。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暹罗猫》是由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撰文,著名画家谢兹配图的儿童小说,它向西方读者再现了"古老"的中国形象--既神秘美丽、令人向往.又衰朽落后、缺乏理性.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将其改编成儿童电视连续剧,使得"古老"的中国形象放大,加强了西方读者心目中被扭曲的中国形象.小说作者、画家和电视制片人凭着想象,共同建构了一个神秘、充满异国情调,但又原始落后的他者,展示了根植于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刻本印象,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和夸大中国的负面形象,从而疏离、排斥、诋毁中国和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皇元风雅》是重要的元诗总集,也是"元人选元诗"的代表性文献。同名总集在元代出现颇多,其中傅习、孙存吾所编为本文考述对象。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又曾出现多种版本。通过梳理不同版本,厘清此书的传承脉络,还原其刊刻原貌,指出其具有元代图书刊行中"随得即刊"的典型特征。同时比较主要版本的差异与优劣,能够最大限度还原此书原貌。  相似文献   

5.
唐许嵩《建康实录》(下称《实录》)二十卷,其传本大体可分为三类:(甲)旧刻本,现存的有宋刻本(南宋绍兴十八年荆湖北路安抚使司重新雕印的北宋嘉祐本,中华书局1984年影印出版)、贻本(清嘉庆年间贻训堂翻宋本)、甘刻本(清光绪二十八年金陵甘氏桑泊草堂刻本);(乙)旧抄本,就笔者所见,有文渊阁本(即台湾影印的文渊阁《四库  相似文献   

6.
谈到中国司法鉴定,不能不提及中国古代的法医学名著《洗冤集录》。《洗冤集录》由宋代宋慈所著,成书于宋理宗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共10卷,后有散佚,现存5 卷53目,为元刻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洗冤集录》因宋慈而结出成果,成为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流传于世; 宋慈亦因《洗冤集录》而扬名天下,为后世所尊。宋慈,字惠父,南宋时福建建阳童游人,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其父宋巩曾任广  相似文献   

7.
2011年7月13日,“《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启动会议”在京举行,标志着中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法正式启动。今年是《著作权法》实施二十周年,此次修法正式启动,距离修法涉及面较广的第一次修订也有十年之久,俗语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间经济、社会、科技变化之巨,对一部捆绑于新技术高速发展列车之上的法律来说,要求其作出的回应太多太多。  相似文献   

8.
程梦婧 《法学论坛》2016,(1):151-160
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自晚清传入中国以来,各个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中文译本.1903年"小颦女士"的译本,并非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人权宣言》.但在晚清,有两个全译本极为重要,即1907年的"川"本及1908年的林万里、陈承泽本.通过比较,两个译本在序文、名称及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川"本不乏一些"误译"的内容."误译"的原因是多样的,译者"川"可能受到语言能力、翻译目的及社会需求的影响.然而,即使"川"本存在"误译",晚清两个《人权宣言》汉译本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最新出版的《史记》中华书局修订本,共列出校勘记3946条,涉及改动文字的有1250条。其中"八书"部分452条,涉及改动文字的有151条,与点校本原有140余处改动相比,在数字上相差并不大,基本符合《修订凡例》规定的"修订本以原点校本为基础"的原则。而具体情况则复杂得多,修订本"八书"部分新增36条改动,对点校本原改动之处作不同处理的也有26条。对两本异同情况的研究,特别是校改理据的研究,是《史记》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公司法》自1993年颁布后,分别于1999年、2004年、2005年三次修改,三次修改中,1999年及2004年所修改的内容只涉及《公司法》一至二个条款,①而2005年的修改则对《公司法》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改动,新增和修改的条款较多,因此我国《公司法》大致可以分为1993年版本和2005年版本。  相似文献   

11.
启程 《检察风云》2012,(5):66-67
绝望的老人,在死亡的诱惑下踉跄远走,临别时给这世界留下一个凄凉的回望……这无疑是最触动心弦的一个悲剧版本了。据《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报道,2月10日清晨,广州市越秀区的一对白头夫妻双双从9楼楼顶跳下,当场身亡。文姨69岁,刘叔65岁。这个悲剧版本还有一个更锥心的高潮:他们身后留下了一双10岁的龙凤胎姐弟。这是十年前因意外丧子,老夫妇决意通过试管婴儿技术产下的儿女。  相似文献   

12.
《醒梦骈言》 12篇白话小说 ,与《聊斋志异》有关作品题材全同 ,显然存在借鉴关系。究竟谁取材于谁 ,至今意见不一。大多认为是《醒梦骈言》取材于《聊斋志异》,但也有持相反观点者。本文从小说人物姓名论证了前者的合理性 ,并从避讳现象推断《醒梦骈言》成书于乾隆后期 ,是取材于《聊斋志异》青柯亭刻本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至第一百零八条是善意取得制度的相关规定,其中第一百零六条是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内容。关于善意取得制度,学界分歧较大,较具代表性的争议有:  相似文献   

14.
有言道,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可如今面对同一事项,其证据竟然版本多多,而且证据间相互打架,如此官司又如何能确保其公正?据<中国青年报>7月2日报道,贵州省遵义市曾发生了一起公安人员在办理卖淫嫖娼案时涉嫌犯非法拘禁罪、刑讯逼供罪、故意伤害罪被起诉,但对于同一个案件中同一伤者的伤情,却居然先后有5个不同单位和机构出具了5份不同的鉴定结论.结果,官司经历一波三折之后,最终裁定3名被告人无罪.反反复复的"证据打架"最终在法院的判决中得以彻底了结,但"证据打架"造成法院判决无所适从而影响到司法公正的问题,也的确到了需要"认真面对"的程度了.  相似文献   

15.
《政府采购协定》的适用范围规定对于确定其对各参加方的涵盖范围以及确保《协定》的实施至关重要.2012年《修订文本》不仅从形式上整合重排了原《协定》的适用范围规定,使相关条款之间的内在逻辑更为合理,还对适用范围条款的实质内容作了多方改进.具体改进包括新增“涵盖采购”及其他定义、完善附录一清单并明确《协定》适用于电子采购、明确规定不适用《协定》的五种具体情形,以及多方改进关于更改《协定》涵盖范围的规定.随着《协定》适用范围修订完成,现有《协定》参加方扩展了其附录一清单.这将增大中国扩展《协定》出价特别是将更多国有企业纳入出价清单的压力,需要积极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6.
董再强 《江淮法治》2009,(19):40-41
10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开始施行。我国《保险法》颁布于1995年,2002年10月,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时的承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其进行了第一次修正,今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保险法》的修订草案,《保险法》完成了第二次修正。和2002年版《保险法》相比,新修订的《保险法》新增了29条。  相似文献   

17.
孙靖 《法制与社会》2012,(18):131-132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并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是继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订以来的第二次大修订。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一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法律,在很多细节上充分体现了法律的人性化,也更加注重对律师执业权利的保障,使刑事诉讼法与新《律师法》很好的衔接起来,有利于充分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对依法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推进中国法治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聚众哄抢罪是修订后《刑法》规定的新罪名,《刑法》所规定的本罪内容比较含混、原则,而本罪的客观表现十分复杂。本文试就如何认定聚众哄抢中存在的抢劫行为作一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郑远民  李俊平 《时代法学》2005,3(6):108-115
2004年4月国际统一私法协会通过<国际商事合同通则>2004修订版.该版本在1994年老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五部分内容,即代理权限、第三方权利、抵消、权利转让、义务转移和合同转让以及时效期间.通过这次修订,<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其适用无疑将是国际商事法律朝着统一化方向所迈出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20.
杨一凡 《政法论坛》2022,(1):161-178
如何看待《明会典》的性质?学界长期存在争议,代表性观点有"官修典制史书"说、"行政法典"说,两说各讲各话,并行流传。然考察《明会典》的纂修宗旨、典文构成、《会典》事例的性质和功能、《明会典》是否行用等问题表明:"增修《诸司职掌》,成一代画一经常之典"是《明会典》编纂的动因;正德《会典》典、例分述,典文以整合祖宗成法有效条款为核心内容,事例由精心删定的现行事例和仍适合行用、参用的先年事例构成;万历《会典》典、例一体合编,所有条款都提升为"经久常行之法"。《明会典》全面规范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被明人称为"大经大法",其颁行后被广泛行用。"官修典制史书"说混淆了法典与史书编纂目的、方法的不同,忽视了《明会典》的法律效力和长期行用的史实,"行政法典"说忽略了《大明律》458条列入《明会典》的史实,两说均难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