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白先勇的《台北人》与《纽约客》中普遍存在的乡愁,实际上包括小乡愁、大乡愁与文化乡愁三种类型。这三类乡愁在境界上是有层次之别的,即小乡愁大抵指向“家”,大乡愁多半指向“国”,而文化乡愁更加侧重涵盖广远的“文化传统”,三者之间不仅在景、物、情上存在着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概括这一逐步递进的序列,而且在境界上也存在着由微观到宏观、由具象到抽象这一逐步上升的层级,从而使他的小说创作意蕴丰富、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2.
向勇 《人民论坛》2024,(3):12-15
春节是时间和空间的叙事,也是文化和认同的表征。乡愁是个体情感、集体情绪和国家情结的共同体认。春节乡愁是以时空转换与记忆构筑而成的情感投射。与春节乡愁相比,端午的乡愁是一份国人的文化托付,中秋的乡愁是核心家庭的私人性团聚,国庆的乡愁是国民集中性国家认同的庄严表达。乡愁资源的开发关键是乡愁文化基因的提炼和展示,是乡愁文化母题的创意呈现。乡愁经济是以乡愁文化为消费品和体验物的人文经济活动,包括乡愁恋地情结的旅游经济、乡愁情感宣泄的体验经济、乡愁精神连接的场景经济和乡愁灵魂皈依的信念经济,其内驱力是认同消费。  相似文献   

3.
中秋月     
曹彧 《八桂侨刊》2006,(3):76-76
中秋渐近,月亮在天空一天一天张满了它美丽的弧度,在中秋月圆夜达到顶点。大而透明的月亮,就像一颗涨满了乡愁的心。等到中秋过去,月晕缩小,乡愁也随之减少,又开始了另外一次乡愁的积蓄。只要你有一颗思乡的心,每年就会有这么一次循环,受这么一次煎熬。我在巴黎已经三年多了,经  相似文献   

4.
霭云 《人民公安》2014,(2):21-22
平时,秦白羽用满满的工作安排让自己顾不上顾影自怜。但在这种亲人团圆的时候,这种孤独感就变得加倍的强烈,所有的欢笑都变成了一根根针,一针一针痛痛地刺进了她的心脏。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三首台湾乡愁诗的赏析,展现了自五十年代以来风靡于台湾的、在台湾与大陆隔离的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乡愁文学”,表现了当时台湾诗人回归祖国的“归属感”、思归不得的“幻灭感”和对祖国母亲可望而不可及的“遗弃感”。反应了诗人们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两岸团圆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诗人余光中30多年前的乡愁,也是所有漂泊在外游子的乡愁。  相似文献   

7.
我的乡愁     
李晓菁 《福建乡土》2012,(4):18+36-18,36
本以为我这辈子都不会有乡愁了,因为我错过了可以乡愁的最好时机。曾经多少次梦想着考入遥远的北方大学,背上行囊,与亲人挥泪作别,踏上远方的旅程,开始我的乡愁。事与愿违,我只在本地念了大学,没有一丝乡愁。多年以后,我考取了厦门大学研究生。我欣喜若狂,为的是可以再次步人久违的课堂,也为了可以实现我的乡愁。尽管从福州到厦门只有3个小时的车程。  相似文献   

8.
1月21日,99岁的张杏妹从上海市杨浦区定海路街道146地块搬离前,还和大儿子来了一场小小的“争吵”。住在这个老屋近50年的她,“连一个塑料袋都舍不得扔”。儿女劝她:“新家都有、都有。”张杏妹虽有些将信将疑,但还是麻利地戴上自己的红帽子,对着半月谈记者的镜头大笑着挥了挥手。  相似文献   

9.
乡愁与口号     
吴钧尧 《台声》2013,(5):62-63
多年前,假金门海域到厦门,曾见过一个有趣的场景,大陆游客特地驾船到大二担岛前,停下船,以岛上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标语为背景,拍照留念。我们跟大陆游客挥手致意,游客哈哈笑。虽然那只是一个小岛、一个标语,却藏匿许多悲伤的故事,如今两岸却能幽默以对了。  相似文献   

10.
陈建文 《求索》2015,(2):130-133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探讨边塞诗中乡愁意象的构建,未尝不是一种有趣的思维方式。通过词义和话语的概念整合,领略诗人在想象的世界中,运用明月意象来烘托闭塞枯燥的自然环境,如霜的月光使得诗人和征人强烈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地的孤寂,因而思乡情愫油然而生。在这一愁苦意象的概念整合过程中,征人所处的地域环境是信息输入的动因,触发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腔的哀愁。  相似文献   

11.
潘莉 《前沿》2014,(9):11-13
城镇化进程中,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是“根”的延续,“美”的传承,“情”的延伸,“源”的开拓。要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应该首先在“人”字上做文章,即从娃娃抓起,吸纳外来人员参与,激发全体民众对民俗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意识,还要发挥民俗学学者的作用;其次在“态”上做文章,即做好民俗的“静态”保护工作、“动态”传承工作、“活态”发展工作;另外还要在“涵”字上做文章,摈弃太多的功利化目的,敬畏民俗,尊重民俗,在此基础上,对民俗加以传承发展,如发展民宿、村落经济等。  相似文献   

12.
农民的信念     
乡愁其实是种情愫,演变成一种关注,最后落脚为回报。它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让人们在回望、回味的时候,想想自己能改变些什么、能对家乡回报些什么。因为乡愁不仅仅是思想里的东西,而应变成实际的行动。留住家乡的青山碧水、留住老乡的质朴执着,这样乡愁就变成了一种美好的东西。我们留住了故乡,也就有了能够安放乡愁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大地艺术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土地上并以其为中心展开的艺术运动,是艺术史上第一个以自然本身作为艺术作品表现形式与存在的艺术流派。然而,与浪漫主义的"回归自然"不同,大地艺术更多地是借用自然的形式来抨击其时的社会文化现状。而追溯其历史文化缘由,则最早可联系到美国文化形成之初的"荒野精神"。通过对"荒野精神"形成的发掘,可以阐明大地艺术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金依莎 《小康》2010,(4):112-115
60年前,护送国宝的人们茫然踏上海峡对岸的土地。如今,两岸国宝隔海对望,而身居异乡的守护者们却带着浓郁的乡愁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5.
《新东方》2015,(6)
笔者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农村建设重要讲话精神,深有感触,提出"要建设让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必须紧紧扭住村镇规划这个关键",简明阐述了八个"狠抓"——"狠抓深化、狠抓控新、狠抓主体、狠抓卖点、狠抓本钱、狠抓特色、狠抓节奏、领导狠抓"的村镇规划建设理念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乡愁     
  相似文献   

17.
乡愁,多年前就知道这个词了。一个“愁”字引出许多迷茫。隐约得知,乡愁,是思乡心情的一种表述,心存怀念,却又难以企及,此种无奈,便是“愁”之所在了。  相似文献   

18.
乡愁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相似文献   

19.
乡愁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文艺范的一句话,出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不少人为之惊喜。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边缘化虽然导致了作家地位的下降,但文学依然具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对作家的本体研究也并不应该因为“作者死了”、“作品”完了而终结。相反,对人类的终极远景的永恒观照,尤其离不开经典意识与对作家本体精神的探讨。而本体精神中,作家的心灵世界决定了其创造力的深度与广度。乡愁是作家心灵世界之核,在乡愁的影响下,作家们通过诗意地把握现实,调和了心灵与现实两个层面,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