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共产党 员吴金印在 河南卫辉市 狮的头乡 10 年工作期间 广施德政, 造福山区农 民。他离开 狮豹头乡以 后,群众自 发地为他立 起一块“德 政牌”他却千方百计动员群众撤去这座碑;群众不依,就在大山绝壁上为他刻下“太行公仆”四个大字,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吴金印的名字。 近读《嘻谈续录》,上有记载:某官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民怨甚深。一日卸任,他却要大家给他立“德政牌”、众议之后,合送一匾,上书“五大天地”四字。官自喜,但不知是什么意思,悄悄打听,原来说他:“走马上任,金天银地;日常生活,花天酒地;坐堂断案,昏天…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2021年12月22日,国家民委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共同举行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周年纪念会. 1951年,云南普洱专区3000多名各族群众在宁洱立碑盟誓,48位各民族代表和党政军领导分别用傣文、拉祜拼音文和汉文在誓词碑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一座...  相似文献   

3.
组工干部如何学习吴金印王德水新乡卫辉市唐庄乡党委书记吴金印同志,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艰苦创业,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组织部门的干部学习吴金印,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一是要政治坚定、对党忠诚。吴...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先人自古就有为了立碑的传统,大凡立碑者,多为歌功颂德名曰树碑立传,使死者“名昭日月,流芳千古”。但也有为坏官、贪官勒石上碑的。我在广西兴安县境内的灵四贤祠内就看到一块“劣政碑”。碑高8尺,宽5尺左右,上书“浮加赋税冒功累民兴安知事吕德慎之纪念碑”,落款为“中华民国五年冬月合邑公立”。此乃兴安百姓告倒了刮地皮、增田赋、虚报浮夸、欺压百姓的县令吕德慎之后,请匠人勒石,在吕德慎离兴安前立下的一块纪念碑,读罢碑文,感慨良多,当即拍照,以作纪念(如图)。据我所知,类似这样的“劣政碑”还有:1943年…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云南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立碑70周年. 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负解决民族问题历史使命,在民族工作中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催生了民族团结誓词碑;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彰显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巨大感召力,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强大领导力,体现了各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6.
清代锦屏苗、侗族人民的婚俗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锦屏县境发现了几块记录当地苗、侗族人民在清代进行婚俗改革的碑石,它们是:康熙29年(1690年)立于敦寨镇平江村的“功德”碑(其中关于婚俗的规定有两条),乾隆56年(1791年)及嘉庆12年(1806年)立于文斗乡四里塘的“恩垂万古”碑及“千秋不朽”碑,道光11年(1831年)立于启蒙镇边沙村的“八议”碑,同治5年(1866年)立于黎平县已得寨脚月亮田的“严禁”碑(参加立碑的31个村寨,其中黎平18寨,锦屏12寨,剑河1寨),以及光绪24年(1889年)同时分别立于彦洞乡的彦洞和瑶白两村的“定俗”碑。通过这几块碑石的碑文,研究清代锦屏人民婚俗改革情况,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以及如何对待当前社会上大操大办婚礼的陋习,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任达 《人大建设》2005,(2):23-23
“太行公仆”吴金印不仅事迹感人,他的许多话也让人铭心刻骨。比如,吴金印说“老百姓养一头猪一年能换几百元,养一只鸡一年能下一罐蛋。咱当干部的吃的是人民的粮食,花的是群众上缴的税收,如果不替人民办事,还不如一头猪、一只鸡。“相信每个有良知的人读及此句.都会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8.
最令吴幅万感到欣慰的是老区人民对他的嘉奖,2007年10月,新田镇咸宜村建桥理事会赠给他“福田广种“牌匾,水唇镇护径建桥理事会赠给他“情系山村功著史册“牌匾。吴幅万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口碑,为老区人民多做好事实事,才是自己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最令吴幅万感到欣慰的是老区人民对他的嘉奖,2007年10月,新田镇咸宜村建桥理事会赠给他“福田广种“牌匾,水唇镇护径建桥理事会赠给他“情系山村功著史册“牌匾。吴幅万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口碑,为老区人民多做好事实事,才是自己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最令吴幅万感到欣慰的是老区人民对他的嘉奖,2007年10月,新田镇咸宜村建桥理事会赠给他“福田广种“牌匾,水唇镇护径建桥理事会赠给他“情系山村功著史册“牌匾。吴幅万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口碑,为老区人民多做好事实事,才是自己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最令吴幅万感到欣慰的是老区人民对他的嘉奖,2007年10月,新田镇咸宜村建桥理事会赠给他“福田广种“牌匾,水唇镇护径建桥理事会赠给他“情系山村功著史册“牌匾。吴幅万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口碑,为老区人民多做好事实事,才是自己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吴金印这个名字 ,对于今日中国的大多数共产党员干部来说 ,应当是不陌生的。19 94年 ,中组部就推荐他为“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的宣传人选。 1996年 ,中组部、中宣部又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向吴金印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并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战役。这位“二十八年如一日” ,“坚持在基层工作 ,与群众同甘共苦 ,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本色”的乡镇党委书记的事迹和精神 ,广为传扬 ,在党内吹起一股爽人的清风。本文标题说“再访” ,是因为当年笔者的新闻界同行曾蜂拥至河南卫辉市唐庄镇 ,集体采访过吴金印 ,有上千篇报道见诸报端、荧屏、电波。…  相似文献   

13.
1997年9月30日上午,刚参加完党的十五大,河南省卫辉市委副书记兼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同志就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回家乡。他对家乡的父老说:"这次让我进十五大主席团,又选我当中央候补委员,是领导和群众对我的信任,这是党和人民给我的崇高荣誉,对此,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以新的成绩来报答。"吴金印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基层干部,成年累月地和老百姓打交道,跟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真心爱群众,全心为群众,一心带领群众致富,始终把人民群众当成衣食父母和贴心系人。他在山区工作15年,有8年基本上住在工地的草庵里,7年住在群众…  相似文献   

14.
想起一座碑     
想起一座碑李川想起碑,就给人一种沉重感。看到碑,就看到历史。碑,不只是昨天.今天,也会成为碑。近来查档,看到一些因公牺牲的公安干警的名单。看到他们被深深地“埋”在档案中,连同名字和精神。由此生出一种心境,生出一种情感,于是突发奇想:建造一座人民警察英...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民族大团结的生动体现,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见证,为普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今年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诞生70周年,当年参加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名的代表们大多已经离我们而去,李万学老人是目前唯一的健在者。生于1932年6月的他是普洱市江城县嘉禾乡江西村人,参加了1950年12月的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并成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48位签名代表中的一员。此后,他回到江城县,先是在商业部门工作,后担任红疆公社粮管所所长,负责城镇居民、驻军部队、厂矿职工的粮油供应,直至1985年退休。其间,李万学曾因工作出色而受到江城县政府的表彰。一直以来,李万学和所有在碑前盟誓的代表们一起,努力建设边疆,维护民族团结。访谈中我们得知,李万学和方有富(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另外一位签名代表)有几十年的书信来往,二老常常互相勉励,不要忘记碑上的誓词,要把民族团结的精神不断弘扬下去。从这个细节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日常生活中,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不但对亲历者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70年里对维护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李万学老人今年已是89岁高龄,采访中,李万学老人的女儿李江艳全程在场陪同,并对一些重要事实做了补充,特此鸣谢。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也许是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后人的品格,一代代传承和发扬,垒叠起社会核心价值的高碑。记者为大家讲述的这几个平凡人的家风故事,或许也是我们大家曾经的故事。为人正直做事清白林长河:石家庄农业银行退休干部在随机的采访中,记者正巧遇到了来广西探亲的石家庄农业银行退休干部林长河。被问及家风,林长河不假思索地回答:"为人要正直,做事要清白。"林长河的父母是农民出身,都是不善言辞的人,但从小跟他说起这句话却是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17.
冯玉祥的廉政碑谷全革由冯玉祥将军于1927年亲自撰文的廉政碑碑刻,最近在虞城县利民镇被发现。刻碑碑身长2.5米,宽1米,虽历经变迁,依旧碑身完好,字迹清晰。碑文的内容是:"我们一定要严惩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为人民建设廉洁的政府,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  相似文献   

18.
故乡义僧碑     
花果山有一新建的义僧亭,亭中一块巨大的石碑,称之义僧碑,碑上刻着碑文,记迷了花果山抗日僧人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19.
石头,遍布于中国的每一片山野。它以永恒的材质,书写着华夏故国的山河旧样,记录下赤县神州的沧海桑田。被称为长春之国的云南,西倚冰雪之山,南临沧浪之水,除奇异的山姿水态和风土人情外,这里还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千载以下,生活在这里的众多少数民族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浩瀚的文化遗产各种历史文献充箱盈柜。其中,尤以东巴经书、贝叶遗文、摩崖石刻和历代断碣残碑蔚为大观。爨碑便是其中的一枝奇花。 历史上,由于地理的原因,历代学者习惯把我国碑刻中的魏碑称为北碑,把东晋和南北朝的碑刻称为南碑其中以爨碑为…  相似文献   

20.
李梓儒 《乡音》2014,(11):43-43
河北省元氏县有两千三百多年历史。县内封龙山为冀中汉碑最为集中的地区,现有《汉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两块碑存。另有《汉封龙山颂》《汉三公山神碑》《汉三公之碑》以及唐人翻刻的《大唐八都坛神君之实录碑》等四碑有拓片存世,《无极山碑》仅有碑文流传。封龙山诸碑皆因山而得名,在见诸记载的封龙山七碑中,两块有御语山名,六块有三公山之名。问题是,封龙山、白石山今天依然沿袭旧称,而三公山、御语山之名,现在元氏东麓山脉中已早无此名。那么,这两座山究竟是今天的邪两座山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