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挖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发展海洋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作用、海洋产业升级的影响以及海洋开发的区域联动效应三个方面分析海洋经济增长绩效,从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海洋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已经将建设海洋强国确定为国家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目标是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人类。但是,长期以来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序开发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加重、传统海洋渔业衰落、海洋社会群体边缘化,海洋社会问题日渐凸显。因此,如何改善海洋社会群体的生活质量、缓解海洋社会的贫富差距、化解海洋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促进海洋社会和谐发展就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本文认为,海洋社会政策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和完善海洋社会政策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许多濒海国家通过制定海洋基本法等方式在海洋利益争夺战中处于有利态势。我国因缺乏基本法这一海洋上位法而带来一些不利后果。因此,为推进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战略、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健全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改革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提高我国国民海洋意识,有关部门应尽快启动《海洋基本法》的制定工作。  相似文献   

4.
海洋法律制度的发展与人类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密切相关,海洋法律制度深刻地反映了国际社会关系。在人类开发利用海洋与海洋的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之间产生深刻矛盾、国际社会争夺海洋资源冲突日益白热化的今天,以和谐海洋理念,发展完善海洋法律制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事业已经为世界的一种共识,世界各沿海国家都在积极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向海则兴,背海则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兴衰荣败,与海洋经济的强弱休戚相关。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也与开发利用海洋密不可分,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湾,都是依海而兴,就是海洋文化的强大推动作用。仔细研究我国的海洋文化,会发现我国沿海区域,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其海洋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智慧海洋"作为"海洋工业化+海洋信息化"的有机结合,以信息应用服务产品形式极大地提升了海洋军事、海洋管控和海洋开发等方面效率,也推进了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传统海洋产业转型,是未来海洋开发的重要方式。根据大连市"创建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未来大连将从海洋资源大市转向海洋经济强市。"智慧海洋"是海洋科技创新的代表,同时也为海洋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对海洋中心城市的创建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建议在组织管理、设计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引导、研发创新、金融服务、人才建设以及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系统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为建设大连海洋中心城市增添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7.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讨论比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角度出发通过宏观归纳、总结分析、实地调查与问卷数据分析,望求把大连海域经济中的有限性、脆弱性与无序性协调开来。既要以保护海洋环境为着眼点,同时又要以提高大连市民的公民意识为出发点和以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建设连带性和多种经济的产值拉动效应性为落脚点,推动大连市海洋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这其中的重要一点是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8.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在环境保护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破坏日趋严重,开展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研究,有利于利用经济的手段解决海洋生态资源面临的问题。随着南海资源开发的深入与南海纠纷问题的剧增,南海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建立南海海洋生态法律补偿是保护南海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在环境保护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破坏日趋严重,开展海洋生态资源生态补偿研究有利于利用经济的手段解决海洋生态资源面临的问题。随着南海资源开发的深入与南海纠纷问题的剧增,南海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建立南海海洋生态法律补偿是保护南海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重视海洋主权维护、海洋经济开发、海陆统筹发展。本文从海洋战略角度出发,阐述如何理性捍卫海洋权益和担当经略海洋使命;从海洋文化内涵出发,分析如何强化海洋文化和发挥海洋文化对经略海洋的支持作用;从海洋开发角度出发,提出国家海陆统筹格局的合理设想。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伊始,旧中国有海无防、任人宰割的历史和当今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争夺海洋、开发海洋的严峻形势的强烈反差给中国人敲响了警钟。邓小平提出了以"近海防御""、精干、顶用"、"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为基础的海洋政治思想的伟大框架,但目前的严峻形势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思考,故此发展邓小平海洋政治思想并构建新时期我国的海洋政治战略便成为一个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海洋战略实践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突出强调海防安全的重要性和组建海军的紧迫性,同时辅助发展海洋测绘、渔业和港口建设等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关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在全面改革开放时期高度重视海洋,制定了《全国海洋开发规划》,海洋经济也有了大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将海洋经济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为建设海洋强国谋篇布局。十八大以来,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进入建设海洋强国时代。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深入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实践中,必须注重把握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要素、整体发展和合力推进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4.
“海洋的世纪”这一称谓是世界各国全面开发海洋的体现.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开发对于国家经济、区域社会、海洋科技、能源开发、海洋权益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实现中国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法律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生态系统既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诸多沿海国家均把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也将融合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一体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制度作为未来海洋发展战略之一。本文从多个角度系统说明了建立与完善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该法律制度与相关国际法、国内法的合理关系,并设计了保护区基本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是沿海经济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本文从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结构、海洋资源、海洋科技、海洋生态和海洋管理六个方面构建了福建省海洋强省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探讨各具体指标内容和对含义进行解释,并提出政策建议,为发展评价福建省沿海地区海洋强省综合实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虽一直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但海洋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已严重制约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针对海洋环境的现状,采取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性。建议要尽快完善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方面的立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当引入到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评价工作中;建立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实现部门间、政府间、陆地与海洋的综合;设立奖惩分明的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可用“热”与“难”两个字来形容。 先说说“热”。2011年,国家编制和批复了一系列沿海地区和区域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海洋经济示范、实验规划,实现了沿海省份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全覆盖。在国家战略指引下,沿海11个省份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情十分高涨,纷纷出台了涉海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海洋经济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19.
海洋科技创新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战略。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贡献巨大,是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山东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沿海地区居前列,但海洋科研效率相对较低,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仍需提升。蓝色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山东海洋科技创新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省内7个沿海城市竞争日趋激烈而合作不足,海洋科技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体制滞后,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与蓝色经济发展脱节等。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青岛在国内城市中拥有最为丰富的海洋文化名人资源。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文化名人资源,对于塑造青岛城市软实力,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优势,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青岛市在海洋文化名人资源保护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后应对海洋文化名人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建设海洋文化名人馆,设立海洋文化名人故居保护区,开发相关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海洋文化名人事迹进校园,加强对海洋文化名人的持续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