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亚洲的“社会主义”,就是指当代在亚洲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的总称。一般来说,社会主义在亚洲的传播较欧美约迟半个世纪。亚洲的“社会主义”是由欧美输入的,最早是由一些日本的知识分子从美国带回来的,他们在1880年创办的《六合杂志》。1887年创办的《民国之友》上发表若干篇介绍欧美“社会主义”的文章,1898年日本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1900年又创建了日本社会民主党——亚洲最早的“社会主义”政党,该党当天就被禁止。在这以后,亚洲各国陆续出现一些搞“社会主义”的政党,较早的有:1904年巴库石油工人的伊朗社会民主党(1911年解散)、1908年印度尼西亚大学生良智会,19  相似文献   

2.
在《可以吃的女人》中,作为“男孩”而非“男人”形象出现的邓肯,是男权社会的边缘人和失败者。作者注重男性整体概念之下的个体差异,通过女主角的视角揭示了邓肯的独特性,以及他对于女性解放、建立新的男女关系的积极意义,避免了通过将所有男性树立为敌人而得到女性解放的陷阱。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某幼儿园给园内每个孩子制作“儿童艺术挂历”,其中一页画面居然是幼童身穿日本和服、手拔“日本军刀”的照片,背景还配有“太阳”燃烧、散发光芒的图案,然后以每本58元价格卖给家长。一名5岁男孩问妈妈,“我拍了穿和服的照片,会不会变成日本鬼子?”(见2005年11月26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陈才庚·杜赵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世界保护策略》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杂志的报告中,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明确定义...  相似文献   

5.
安华 《台声》1998,(11)
日本颇有影响的政论性杂志《文艺春秋》月刊10月号刊登了对台湾当局领导人的专访稿《日本!请勿接受江泽民“三不政策”》。该文恣意评点中日、日台、中美、美台关系和两岸关系,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应。笔者阅后,甚感荒唐,兹择其要者,简析一二。其一,抹杀历史,丑化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谴责。当采访者故意提到“中共始终要求日本为过去的种种向中国人民谢罪”时,这位台湾当局领导人不但将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仅称为“大东亚战争”,而且劝告日本“很多人土”不要为此“一直”进行“自我批判”;甚至“笑”谈中国大陆之所以“…  相似文献   

6.
我和我周围的黄埔同学都爱说“《黄埔》杂志是我的精神食粮和良师益友”这句话,这是肺腑之言。我是《黄埔》杂志的忠实读者,从她创刊那天起,90多期了,我一期也没有拉过。《黄埔》杂志确实成了我的精神寄托。从杂志中,我看到我失散几十年的同学,与他们重新建立了联系;还看到大批同学当年学习战斗的勃勃英姿;也看到他们今日虽然霜染鬓发仍奋斗不止的身影。作为一名黄埔同学,我真为他们也为自己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黄埔同学的天职就是实践先校总理孙中山先生的遗训“和平、奋斗、救中国”。如今,我们二十几期以前的同学大多步入耄耋之年,但身…  相似文献   

7.
谁能颁布“新道德令”王唯铭(《生活周刊》“生活沙龙”主持人)经济活动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城市中每一阶层的男女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风格注释着这种生活:在城市平民群里,他们用赤裸裸的“扒分”、“背米”这类的俚语、亚文化语言来强调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四人帮”在篡党夺权的过程中,借着“学习鲁迅对《水浒》的论述”的幌子,导演了一场“评《水浒》”的闹剧。他们先在《红旗》杂志上用大字刊印了从“《流氓的变迁》中撷取出来的一段鲁迅语录,接着,又连篇累牍地抛出大批呼叫鲁迅评《水浒》评得好”的文章,摆出一副唯独他们才悟得鲁迅论说精髓的架势,实际上把鲁迅糟踏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四人帮”垮台以后,林志浩同志发表了。《还鲁迅评〈水浒〉的本来面目》的文章,不仅揭露了“四人帮”的反动政治阴谋,而且还尖锐地批判了“四人帮”歪曲鲁迅、颠倒是非  相似文献   

9.
尤伟仁 《台声》2000,(8):36-39
我有幸拜读了《台声》杂志1999年12期刊登的由陈炳基撰写的文章《回忆抗议“东京涩谷事件”判决不公的学生运动》 ,以及台湾《海峡评论》杂志1999年103 -107期连载5期、署名为郭誉孚的文章《东京涩谷事件与其时代—一被牺牲在美苏冷战中的一段台湾史》。这两篇文章都用了很长的篇幅 ,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当年发生在日本东京的“涩谷事件”。由于我本人当时就身处事件发生地—一日本东京涩谷地区 ,并且具有比较特殊的身份 ,在事件前后了解和接触到一些当事人 ,对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比较清楚。因此 ,作为过来人 ,我感到也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潮流资讯     
9月24日下午,《中国女性》杂志在北京五洲女子医院小型多功能厅内,成功举办了《中国女性》秋季读者见面会活动,暨《中国女性》杂志联手北京五洲女子医院健康沙龙。本次活动邀请了北京地区的部分热心读者以及数十位来自朝阳区妇联、各高校大学生。 活动在执行主编杨沐对诸位来宾的光临表示衷心感谢的问候中拉开序幕。她在详细介绍了杂志的栏目、风格、内容后,请到场的读者和蔡楠、聂彩霞、姚瑶等编辑就自己负责的栏目与读者们进行  相似文献   

11.
夜深人静,随手翻阅案头杂志,但见两则消息,说日本没有“大哥大”,说瑞士没有“卡拉OK”。拂卷沉思,暗自叫好。 日本没有“大哥大” 初听这句话,我是一点也不敢相信。因为日本作为高科技电子王国,“大哥大”、“BP”机的产地,怎么能说没有这东西?后见《精神文明建设》杂志,终被此说所折服。 原来,日本电话业发达,通讯方便;日本人有严格的工作规范,工作时间不愁找不着人;日本人每天都明白自己在干什么,基本用不着请示上司。所以,政府工作人员不拿,长官们的助理秘书不拿,甚至在盛大的全国性会议上  相似文献   

12.
2006年“馒头血案”风行以来,恶搞就已经成疯。如今无论是“不打酱油了,来躲猫猫”的热炒,还是《康熙来了》的劲爆,或湖南卫视的“娱乐至死”,恶搞已从最早的电影娱乐领域扩大成为一种现代大众传播现象。这股恶搞旋风不仅流行于各种论坛、贴吧、聊天室等网络社区,也层出不穷反映在各种报纸、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上。恶搞现象的流行正在引发着传媒的话语革命。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一词何时传入中国,以往流行的说法是二十世纪初。以往认为,我们中国人知道的“社会主义”一词是通过日本介绍来的。一八七○年日本学者加藤弘之从德文翻译了一本《真正政府的原理》,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这个日文新词汇。戊戌变法后,我国许多进步人士,包括改良派和革命派,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它介绍  相似文献   

14.
草食男     
“草食男”是日本流行的一个新名词,指像食草动物般的男性,他们对人友善温和,无心事业,不爱香车美女,却爱打扮购物,最好找一个勤劳的上班族女孩结婚,然后让老婆主外,自己全职在家照管孩子;或干脆单身,上街淘淘时装,在家看看碟片……悠闲度日。  相似文献   

15.
百味书屋     
《台声》2005,(11):88-89
《美容大王》徐熙媛著,当代世界出版社“我不是美容代言人,不是美容教主,更不是美容小公主,我就是—美容大王!”写书的人就是那个《流星花园》里的杉菜,在台湾,她是被公认为“美到仙女境界”的艺员。大S17岁出道,便开始疯狂钻研各种美容保养技术,立誓要让她全身上下每一寸都美的不得了!她亲身试用过成百上千种美容保养品,所有坊间流传与专业医师建议的美白秘方,她几乎统统试过!美容的事,从她眼里看,不自虐无以自恋,所以爱美的人,还是得先学会忍受。《秘密与谎言—直面时装设计大师》苏珊娜?法兰克尔著,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英国知名时…  相似文献   

16.
告读者作者     
从2003年起《楚天主人》杂志实行“限量印刷,免费赠阅”后,办刊宗旨和公开发行的性质不变,欢迎作者读者和各界人士继续关心支持《楚天主人》杂志,为《楚天主人》投稿,提供新闻线索。2004年,《楚天主人》杂志将在内容、栏目方面作适当调整和充实。除保留原有的“理论探讨”、“工作研究”、“代表素描”、“经验之谈”、“立法经纬”、“监督广角”、“特别关注”、“专题报道”、“信息月报”、“随笔漫谈”、“呼声与建议”等主要栏目外,将加大深度报道和图片报道力度,开  相似文献   

17.
“从新世纪的曙光”说起论述鲁迅前期的思想时,人们都很重视《热风》中的《“来了”》和《“圣武”》这两篇杂感。前者提到列宁政府和过激主义(这是日本反动派为攻击布尔什维克主义而造出的贬义词);后者则说:从俄国来看,“抗拒这‘来了’的便是有主义的人民。他们因为所信的主义,牺牲了别的一切,用骨肉碰钝了锋刃,血液浇灭了烟焰。在刀光火色衰微  相似文献   

18.
2011年5期《民主与法制》杂志刊登了《“前科消灭”在中国》,读采引人深思。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曾有句名言:“人在少年,神情未定。”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特有的冲动。不成熟的性格特点,往往会使他们轻易触动到法律的底线。近年来,  相似文献   

19.
王燕 《今日广西》2007,(1):33-36
陈好,因主演影片《那山那人那狗》而一炮走红,轻喜剧《粉红女郎》则令陈好名声大震,从此她饰演的“万人迷”成为无数男性观众心目中的偶像。陈好主演的另一部轻喜剧《双响炮》也在全国浙入佳境。与日本流行音乐教父小室哲哉合作打造踏入歌坛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与宝岛台湾的影迷共进“爱的早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秀、敢做、敢表现的新版“万人迷”。  相似文献   

20.
王晶晶 《中国减灾》2008,(12):32-33
胡清华出现在映秀小学时正是课间.孩子们在小操场上打乒乓球,忽然一个男孩跑过来,“一会儿过来和我们耍吧。”他对胡清华说。“我在他们那里当驻村干部,”胡清华说完转过头告诉男孩:“他们是来采访我的。”小男孩没说话,瞪着眼睛想了想,咧着嘴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