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今年台湾流行一个新名词:“新新人类”。据说是一位日本作家首先创造“新人类”一词,意指出生于1965年以后的一代。近年来,岛内有人称更年轻一代,也就是1975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为“新新人类”。10年一代,向后推移,都是泛指今天的青少年。  相似文献   

2.
"新人类"一词不仅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在中国及其它国家也广泛流传.人们的初步印象是:"新人类"是日本现代社会中新出现的一批青年群体,这批青年与老一代的日本人有许多差异,他们的行为正日益严重地影响着日本社会.在去日本考察访问之前,我就听到看到了不少有关"新人类"的材料,而且大多是持贬意和担忧的态度.然而在到日本之后,听了日方安排的爱知教育大学稻田雅洋教授的讲课,他对日本的"新人类"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评价,这种见解与原来在中国所接触到的材料完全不一样,由此,引起了我对"新人类"这一已经不新的话题的新兴趣,于是,我借这次随中国青年考察访问团赴日的机会,在日本对"新人类"作了一些实地调查.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座谈、闲聊、听介绍、看材料,对当前日本"新人类"的了解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对于"新人类"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人类”与互联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人类”一词最早是由日本作家界屋太一提出的 ,它用来指出生在七十年代 ,以反叛父辈传统 ,敢于冒险和大胆直接的自我风格为典型形象的一代人。在中国 ,人们隐约感觉到九十年代不拘一格、追求个性、追逐时尚的年轻人也有那么一点“新人类”的味道 ,尽管许多学者对中国“新人类”这一概念的界定还存在颇多争议。依笔者拙见 ,“新人类”至少应符合下列三个条件 :(1)出生在七十年代 ,到现在 ,最大的不足30岁 ,最小的不满20岁。(2)受过或正在接受良好的现代教育。(3)大多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等大中型城市。这些城…  相似文献   

4.
▲“新人类”是社会发展中的短暂现象, 不必为之忧心忡忡▲中国 “新人类”现象的出现是“超前性 过度世俗化”的产物▲“新人 类”潜在地、超前地提出了现代化可能出现的某些“陷阱”▲与其 为“新人类”炒作,不如为“新生代”呼吁  相似文献   

5.
正名"新人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出现了不少以“新人类”自诩的后生。“新人类”一词不胫而走,成了时髦用语。不明就里者也不辞肤陋,率而为叙,动辄使用这带有鲜明个性气息的词汇,以为如此就能沾染上与众不同的高雅。殊不知“新人类”并不是个褒义词,热衷此词,概因未搞清它的由来与内涵。这一情形颇似当年一些年轻人热衷于“性解放”的骛趋。与其以疑传疑,曷若以信传信为愈也。现将“新人类”的由来与含义揭示如下,聊备参证。“新人类”最早出现在50年代的日本。媒体把只知享受现代生活,不知应尽什么义务,热衷于时装与流行音乐,却对工作缺乏热情的年轻人通…  相似文献   

6.
解析“新人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昌逵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研究室资深研究员)在看到上期的《我看“新人类”》一文后给本刊来电说:我对贵刊文章《我看“新人类”》有一些看法: 《我看“新人类”》一文中说“新人类”所处的文化氛围是独特的,认为“新人类”某种程度上是在精神上没有父亲的一代,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乎被摧毁殆尽,一切旧的东西都被打破了。与历史割裂也许使这代人无所顾忌和偏执地面对一切,因为他们没有传统,他们一无所有,因而他们绝对自由。 一切旧的传统真的被打破了吗?如果真是那样,中国不就进入现代化了吗…  相似文献   

7.
“新人类”,原本是来自东邻日本的一个外来词,它是指二战后出生的新一代人,他们从价值现到行为模式和上一代人完全不同,他们衣着前卫,观念离经叛道。在中国大陆,人们较普遍地认为,从197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人,可称为新人类,它的产生具有它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用部分新人类们的自我评价的话来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学步,在商品社会浪潮中长大,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的记忆和负担,没有刻骨铭心的政治、历史负累”、“我们在社会转型中造型,我们自费上学、自主择业、自我调整、自由发挥。”既然称为“新人类”,总会有他们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否则他们和当前社会中五花八门的时尚职业者就没啥区别之处了。  相似文献   

8.
《当代广西》2005,(5):25-25
已经连续举办3年的“感动中国”活动在给观众带来感动的同时,也到了进行思考追问的时候。至今“感动中国”还没有用文字将自己的评选标准公之于众,“感动中国”的入选人物没有背景、身份、职业、地位的界定,甚至也没有国界的限制。2003年“感动中国”的入选人物有来自日本的尾山宏律师,当时很多人特别是网友都很不理解,“难道中国13亿人都选不出10个人,非要选个日本人不可?”  相似文献   

9.
“新人类”因其具体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1)物质上并不富足,更注重精神上的自由和自己独立思想及个体价值体现的“纯粹主义者”。(2)易飞士,它代表了年轻、有个性、思想自由而拒绝做工作机器人的青年群体。从事与信息相关工作的“电脑人”是他们的典型代表。(3)雅皮士。(4)外表很酷,也讲求个性,实则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价值观的“边缘人”。如果我们细加研究,会发现“新人类”与互联网之间存在着某些契合点,它使“新人类”对INTERNET“一网情深”。他们不仪是中国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而且直接参与了中国互联网的建设,推动中国互联网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0.
王选于2000年患病后,写下一份遗愿,其中讲道:我对方正和计算机研究所的未来充满信心,年轻一代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希望一代代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以德、以才服人.团结奋斗,更要爱才如命,提拔比自己更强的人到重要岗位上。作为面向21世纪科教兴国的先锋人物,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王选自己写下的“超越王选”的遗愿实在令人起敬。  相似文献   

11.
近段时间,有关“我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由日本印制”的传言经部分媒介传播后在坊间广为散布,进而引起舆论哗然,泄露中国公民的个人信息秘密、日本在中国造良民证等等谣言四起。直到公安部作出澄清后,这一谣言才渐渐止息。事实是,由于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打印设备提出了很高要求。为确保证件质量,经公开招标,选用包括富士施乐、惠普在内的打印设备,用于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表面照片和文字信息的打印,但所有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均由公安机关制证中心(所)印制,制证过程是在安全可控环境下进行的,不存在身份证由外国企业…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文化新人类”。大学校园既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又是他们心理成长的摇篮。部分大学生由于人格异常而导致自杀现象在大学校园时有发生。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这一“文化新人类”的健康人格,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我看新人类     
“新人类·新生活”栏目与您见面已经六期了,不知道您的感觉怎样?很想知道您心目中的新人类是什么样子的,您对新人类是怎样看的。心中热忱地盼望听到您的声音,展开一个话题“我看新人类”,等待您的回音。  相似文献   

14.
日本“儒教资本主义”说驳议启良日本受中国文化之影响,这是事实。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受儒家伦理的某些启示。也是事实。正由于上述两个事实。所以学者大多认为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文化支撑为儒家思想,并将其现代化的模式称作“儒教资本主义”。尤其是最近几年,此类的文字...  相似文献   

15.
除中国使用汉字外,过去使用过或现在仍然在使用汉字的国家有越南、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在公元第一世纪传入汉字。13世纪创造了越南形声字,叫做“字喃”。“字喃”一直与汉字平行使用。19世纪起采用拉丁化新文字。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用新文字扫除文盲。随着扫盲工作的开展,新文字在越南普及了。日本在公元第三世纪传入汉字。不久,日本把汉字当成记音的字母来记录日本语言。后来又把记音字母的汉字笔画简化,创造出“假名”。到了第七世纪,就出现了汉字夹用“假名”的日文。现在汉字在日文中,只是当作“定型字”来使用,如果有写不出…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日本就非常关注中国,中国也同样关注日本。第一个发现日本并接受日本文化的国家是中国。14世纪时,日本民族文字——“假名”就完整地传到了中国。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日文假名进行文学创作(《日本灯词》)的人是曹)芹的祖父曹寅。“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代日本在文化的发展中,它的每一种新形式的形成,都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严绍璗:《中日文化关系的历史与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警察”一词,不仅文字完全相同,而且词义也没有差别。《说文解字》中对“警”字的注释是“戒也,从言从敬,敬亦声”,意为戒之以言,谓之警,即是有言在先,不得违戒。“察”的注释是“覆也,从一祭”,意为祭天求示,得神意而明白,反复详审谓之察。察之为明。有些中日语言学者认为,“警察”一词来自日语,如中日关系史、中国近代语言文学和日本语言学专家、日本文学博士实藤惠秀在其著作《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日本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3年8月第一版)第七章《现代汉语与日…  相似文献   

18.
“新人类”的断乳期综合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年前 ,潘晓向人生提问 :人生的路呵 ,为什么越走越窄?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 ,人生的路已经越走越宽了。然而 ,在社会的转型期 ,今日青年又产生了新的困惑 :人生的路呵 ,为什么越走越难?我出生于1965年 ,既不是“老三届” ,又不是“新人类”。我站在一个中间人的立场 ,曾于1999年2月发表《“老三届”与“新人类” :谁是吃亏的一代》。首先请允许我重复原文一段父与子的对话———父 :“我们长身体的时候赶上饿肚子 ,上学的时候赶上上山下乡 ,返城后又赶上待业 ,也没像你这么烦过。你们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 ,有什么好烦的呢?”…  相似文献   

19.
“南京大屠杀”给人们的警示许志龙,戴玉富50年前,在中国六朝古都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日本法西斯血腥屠杀我国同胞的事件,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注上了一段浓浓的血泪文字。50年来,包括日本历史学家在内的许多中外学者,遵循“深刻地了解过去,准确地把握现实,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1994“赛季”,冲击、挤压、跌落、重整,“新人类”在喋喋不休地制造着热点,内热也罢,外热也罢,似一道永远做不完的习题……,一友人甚至还向新闻出版署打了报告,要出台一份叫“热点”的杂志。的确,观念的变化必然是“热点”的涌动,于是,人们开始在“热”中寻找价值的流向、人生的坐标和理想的光晕。 它似一束流星雨,光辉闪烁,清晰可见,但瞬间又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