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真寺小考     
在我国,回族和其他九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十分崇尚清真。“清真”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含“清净无染”、“至清至真”、“纯净洁朴”之意。南朝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有“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指出“清真”意为纯净洁朴、无尘无染。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一首赞美友人裴政的诗中写道:“韩生信莫彦,裴子含清真”。宋代诗人  相似文献   

2.
顾随提出的“健全的诗”有以下内容:一是用“诗眼”方能看出“诗谛”;二是文字要“平淡”,又须有“弹性”;三是文艺是情感与思想的融合,大作品要富有经过情感浸润的思想.顾随的这一文艺观念与其创作实践直接相关,同时体现了儒家“中和”的审美趣味.“健全的诗”是诗人健康人格的体现,这对当下文艺创作有着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诗海潜思     
一、诗者,根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把情视为诗的根。的确,感情,是诗的原动力,是诗的生命之根。诗,要有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深层次的感人形象;诗,是诗人感情的纯真流露,是诗人心弦上弹奏出来的感情之歌。 诗人的感情,是美的火花的迸发,是深处  相似文献   

4.
诗人与酒     
自古以来,诗人与酒便有着难解难分之缘。杜甫说李白”一斗诗百篇”,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酒中仙”,并说李白“嗜酒见天真”。然而杜甫自己又何尚不是如此?“饥籍家家米,愁征处处杯”,他是把酒看作同饭一样重要的!说来令人心寒:公元770年,未满花甲的杜甫竟因饮酒过量而醉死了。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沉痛的一笔。这点,一些古代学者不忍心看到他们崇拜的“诗圣”就这样“饱死”,往往避而不谈,有的甚至加以否认,这完全不必要,正史所载杜甫“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是无可辩驳的史实。被酒醉而死的伟大诗人,也许只杜甫一人,但在醉中发泄情感的诗人,却是相当普遍的。情为诗之根,诗为情之苗,诗是抒情言志的产物,诗人的情感世界相当丰富——否则就成不了诗人。酒中含酒精,喝多后大脑被酒精中毒曰:“醉”,这“醉”导致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不能自我控制,不少清醒时自戒不能  相似文献   

5.
黄梅婴 《学习月刊》2009,(15):53-54
我固执地认为,诗与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以诗名,这便是通常所说的诗人;一是诗以人名,这就要在诗人前加个头衔.诸如当今时代大量涌现的.“书记诗人”、“市长诗人”、“部长诗人”、“将军诗人”等。张庞是我的老首长。30多年前.我们曾在同一个野战部队做宣传工作。进入21世纪.他被许多人称为将军诗人.我习惯性地认为,他也应该属于后一类。近时,他送来一套五卷本《军事与文学的互访·张庞诗文集》,我置于床头.夜夜静心品读,慢慢地.将军印象淡去了.诗人形象站起来。此时我才醒悟,过去的固执和习惯.至少对于张庞是偏见。不过.有一点我不会改变——诗人终究只能用作品来说话.作品是诗人的立身之本.是诗人的唯一光环。  相似文献   

6.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在我国诗人中,陶渊明是词语表现得最为简净,而含蕴却最为丰美的一位诗人。因为他处于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于是他的诗殆无长语的省净,而在其省净质朴的简洁之外,又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富大可研求的深意。因而,赏爱渊明诗的读者,包括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元遗山《论诗绝句》中那“豪华落尽见真淳”,是说陶渊明化繁杂为单纯的独到的境界。而宋朝诗人黄峪所云“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诗人玉屑》)则直抒了陶渊明为诗为人的“真”。首句“一语天然万古新”是说陶诗语出天然,万…  相似文献   

7.
短言出精品     
古人云:“文贵精,言贵简”。何以见得?请看:乾隆当了60年皇帝,写下的诗文,仅《乾隆御制诗》就收存41800首,超过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诗人的存诗数量。可迄今为止,有哪一部文学史把他当作诗人带上一笔?相反,宋代诗人潘大临诗作无几,他的《题壁》诗刚写完“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催租人即到,大为扫兴,终未写成。但这句诗却成了千古绝句,岂不引人深思么?  相似文献   

8.
南宋诗人陆游《示子繘》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倘环顾左右,陆游的此句格言颇得今人青睐.“汝果欲为x,工夫在x外”,亦近时下之“时尚”.“做足包装”.前些时,在穗举行的“乐坛  相似文献   

9.
有没有“旅游诗”这一说。似乎还没有荣获诗坛的认定,可是作为出版物,“旅游诗”已经迈上了书坛。我非诗中人,但我却以为“旅游诗”这一说是可以成立的。何谓旅游诗,顾名思义,就是旅游中应用之诗。诗与旅游本来就有不解之缘,很多名篇、名句。是诗人们在山水之间“游”出来的,又叫山水诗、田园诗。借景抒情,以情写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诗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诗和旅游结合起来,并没有降低诗的身份。反而是让诗回归了大自然。  相似文献   

10.
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他还有一首诗也颇为感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从这两首诗读来.李绅原本是个生活非常简朴的清官。  相似文献   

11.
《毛诗序》曰 :“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一界定诗的说法 ,为历朝历代的诗人、诗论家所接受。可见 ,诗始终是诗人心志的寄托 ,是诗人情感的表达。以此观照王蔚桦教授所著《邓小平之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则可看出 ,这部六千三百行的长诗 ,不仅是诗人 ,更是当代十二亿中国人内心最为诚挚的热爱之情的倾诉。厚厚一册《邓小平之歌》 ,气势雄深 ,响遏行云 ,堪称一曲震聋发聩、激荡人心的世纪强音。读它 ,你会感受到诗中浸濡的真情时而如涓涓细流汇江河 ,时而如黄果树瀑布一样踊跃跌宕 ,时而如大珠…  相似文献   

12.
2002年,诗人臧克家接受媒体采访时,又谈到了当年《诗刊》创办时向毛泽东征稿的情形,但对那份致毛泽东的征诗函是谁起草的,老人却“记不清了”。只记得,最后是自己用毛笔抄写到信纸上的。实际上,那封一下子打动了毛泽东的征诗函,是诗人徐迟起草的。而点燃他起草这封征诗函激情的,却是另一位诗人冯至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3.
礼惠  彭现 《新湘评论》2014,(23):61-62
白香山曾于读李杜诗集后发出“人间要好诗”之深沉感叹。做诗原非易事,做出好诗尤难。何以能如李杜般做诗?何以能做出李杜般好诗?何以能将诗做到李杜般境界?古往今来众多诗人曾为之苦苦思虑。当今之诗人要将诗做至于李杜亦无多让,则实在是遥程万里,雪满弓刀。然令人欣慰者,毕竟有人在朝此方向与目标努力,有人正一步一印、艰辛跋涉于此途。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的诗     
《党史博采》2001,(12):24
在周恩来的一生中,他不仅爱诗,还写过不少诗,他的诗人气质、诗人风范,使人折服。 1914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时,写成两首五言绝句《春日偶成》:“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这是我们所见到  相似文献   

15.
诗心未负江山债,诗人非属江郎才, 历难更开新诗境,黄河九曲诗汛来。这是“文革”结束后,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赠友诗,这也是贺敬之自己的心声。贺敬之,时代造就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他的歌,不仅感人肺腑,催人奋进,而且展示出时代的风貌、时代的特色。歌剧《白毛女》为他执笔创作,“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扎呀扎起来”……一个苦难中的女孩,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孩,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写出了人们对新时代的渴望,对延安生活的向往……“过去的南泥湾,到处是荒山,如今的南泥湾,鲜花开满山”溢满诗人的满腔激情、大生产的热火朝天……贺敬之,以诗著名,以歌传世;时代造就了诗人,诗人为时代而歌。  相似文献   

16.
冯玉祥将军虽然出身行伍却喜欢文墨。他的诗通俗易懂并自成一体,人称“丘八诗”,故冯玉祥便自称为“丘八诗人”。当年驻防徐州时,曾写过一首《植树诗》名噪一时:“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相似文献   

17.
智性透彻于生命──诗人杜运燮论余峥一杜运燮是著名“九叶诗派”中的闽籍归侨诗人,原籍福建省古田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杜运燮的诗创作跨越了现当代,以40年代和80年代为其前后高峰期。前期可以分为“西南联大时期”和“新加坡时期”两个阶段。“西南联大时期...  相似文献   

18.
牡丹是国人最喜爱的花卉之一,因其花朵硕大,色彩妍丽,香气馥郁,被赞为“花中之王”.唐代诗人李正封《牡丹诗》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玄宗皇帝十分欣赏,故牡丹又有“国色天香”的称谓.大诗人李白奉诏醉写《清平乐》的故事,更为牡丹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我国历代画家多喜画牡丹,近人吴昌硕、齐白石、陈半丁等均以善画牡丹著称.贵州现代也有两个画牡丹的高手,一为景晓楠,人称“景牡丹”,一为卓问渔,人称“卓牡丹”,景精于工笔,卓擅长写意.  相似文献   

19.
“人名”入诗古来有之,作为伟人,毛泽东既是诗人政治家,又是政治家诗人,他在创作充满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词时,常用“人名”为诗词增亮添彩。  相似文献   

20.
甘肃的土司     
“土司”是元、明、清时期于我国西北、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出任并世袭的官职.元、明、清王朝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让其统治当地的少数民族人民,也就是所谓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