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现阶段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一些突出问题急需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长期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因素尚未根本消除,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  相似文献   

3.
一、正确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现状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生态环境的维持者和再生产者,这一功用是其他任何部门无法替代的,因此它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状况,事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局,成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和乡镇企业都有新的发展,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但农业的基础地位还很不牢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农业基础地位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4.
《世纪行》2006,(4):10-10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环节。近几年来。得益于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湖北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大关,达到3099.20元。农民收入的增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二是农民现金收入比例进一步提高。三是政策性增收仍然是增收的重要因索。但是应当看到,制约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些成就的取得是谁都无法否认的基本事实。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总体上尚未摆脱不发达状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绝大多数国土在乡村。仅毕节地区来看,全区714万人就有660多万人是农业人口,占了90%以上。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尽管我国农村改革是成功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产品价格改革,把温饱问题解决了,但从整体来看,农村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区域,农民仍然是生活水平较低的社会群体,农业仍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产业,要实现全  相似文献   

7.
李力 《当代广西》2009,(3):13-16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区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按照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关键,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姚彬平 《今日浙江》2006,(19):56-5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我县“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时间农村发展的总目标、总思路、总任务和总抓手。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树立新的人本观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权益,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根本办法,也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经济增长无疑对农民收入增长有重要意义,但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手段。因此,在“三农”工…  相似文献   

9.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为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连续多年丰收,多种经营持续增长,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步伐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有明显的改善。当前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基本上达到年产粮食4.9~5.0亿吨、棉花420~430万吨、肉类5000~5300万吨的水平。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人为2090元,比1990年的686元增长了3倍多。我国有80%的人口是农民,尚未实现温饱的也多是农民。农民收人的增加是关系到农民生活提高的大事,也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出发点。纵观农村改革20年来.农民人均…  相似文献   

11.
张云雁  张林虹 《前进》2000,(5):8-11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问题。农民的利益格局及其利益分配是否能够得到保证,不仅关系着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如何进一步通过完善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使农民利益保护制度化,是当前农村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关系到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一、保护农民利益就是保护农业,也就是保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首先,农民利益是农业发展的动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最根本的是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构成的主要因素是…  相似文献   

12.
“九五”是云南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经济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九五”期间,要完成粮食基本自给,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90元以上,660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实现粮食产、购、销基本自求平衡,多数县级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和生态平衡。要实现上述目标,根本在人,特别是农村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定文化素质、科技意识、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较强,有开拓精神的新型农民作为智力支撑。开发农村人才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农民面临着许多风险,成为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如何提高领导农村经济工作的水平,让农民在调整中少担风险多得实惠,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事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成败,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努力探索让农民少担风险多得实惠的结构调整之路,是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一、让农民不担风险多得实惠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紧迫问题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整个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农民科技文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发展农业很重要的是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因为小捉户对接大市场很难实现,必须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经营。而规模经营有两条路,一是走农场的路,二是走合作经济的路。我国土地合并走大农场的路会有,但是面不会太大,更多的农民应该组织起来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同时,农民在农业经济合作的这条路上也应该实现生产合作、销售合作和信用合作结合。农民现在获得融资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抵押物,  相似文献   

15.
要可持续地发展经济特别是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归根结底有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直接关系到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全局,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农民知识化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问题,要从5个着眼于来加快推进农民知识化进程。着眼于构建农村社会化的  相似文献   

16.
乐东是海南农业大县,长期以来,乐东农业为海南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市场辐射和社会历史等原因,占全县土地面积三分之二、人口二分之一的山区农村,农业发展仍然缓慢,社会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据1994年统计数字表明,全县沿海地区人均年收入达1000元以上,而山区乡镇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700元。山区农业成为牵制乐东县农业腾飞的包袱、已影响乐东经济的平衡发展。因此协调解决地区经济差异,加快山区农业改革发展步伐,带领山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已成为我们面对的…  相似文献   

17.
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李铁映最近,我到苏北等地进行了一次调研。农民的实践和探索,使我深深感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两个根本转变,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变,坚持联产承...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基层“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正推动农村社会向前发展。但在少数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走过场、流于形式,报喜不报忧;少数干部办事不公、为政不廉,加重农民负担等现象,笔者认为,为确保农村学习“三个代表”取得实效,必须做到“四个到位”:一是帮助到位。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说到底源于一个“穷”字,根本出路要靠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基层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实践党的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深入基层帮助农民办实事。要听民声、察民意…  相似文献   

19.
汪洋 《现代人事》2000,(7):20-21
延安是农业大市,又是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只有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建成农业强市,延安的经济才能真正腾飞。而要实现建设农业强市的宏伟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农村人才资源是由我市具体情况所决定的,从其资源状况看,土地、生物和矿产等自然资源较为丰足,而明显的不足和劣势是技术、人才和资金等社会经济资源相对贫乏。  相似文献   

20.
学习邓小平农业是根本的思想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彭力,吴霞,石大立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论述,是他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农业是根本的思想,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一、要深刻领会"农业是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