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局,简称“军统”。那时,黎民百姓,一听说“军统”,便不寒而栗,因为它是一个跟踪、陷害、谋杀的特务组织。然而.在这样的组织中,也有人将秘密军事情报,通过研究比较。向英、美提出警告式的预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成为臭名昭著的“军统”中的另类人物。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局,简称"军统"。那时,黎民百姓,一听说"军统",便不寒而栗,因为它是一个跟踪、陷害、谋杀的特务组织。然而,在这样的组织中,也有人将秘密军事情报,通过研究比较,向英、美提出警告式的预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成为臭名昭著的"军统"中的另类人物。  相似文献   

3.
1964年4月11日下午,革命圣地井冈山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参观团,叫做"政协文史专员参观团".团长是中国末代皇帝溥仪,成员有当过亲王的溥杰,有任过国民党战区司令长官、兵团司令的杜聿明、范汉杰、宋希濂、廖耀湘、王耀武等,还有与戴笠齐名的特务头子康泽、军统少将处长沈醉等人.这些经过改造,获特赦的全国政协文史专员们一路上谈笑风生,有的戏称道:"我们是帝王将相参观团."特别是这位3岁登基当皇帝的溥仪在井冈山参观过程中更显得健谈,留下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  相似文献   

4.
吴志荣 《党史博采》2008,(11):42-44
<正>1947年夏,中共北平地下情报组织被军统特务破获,由此而导致我党在许多地方的情报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些重要的特工人员,如蒋介石的亲信秘书陈布雷的女儿陈琏和女婿袁永熙、"西北王"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熊向晖等人的身份先后暴露,给我党的地下情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北平情报系统大劫难抗战时期,美军情报部帮助军统训练了一批掌握雷达技术的专业特工人员,并利用"中美合作所",帮助军统在各地设立电台,布置雷达网。抗战胜  相似文献   

5.
正王天木,国民党军统著名特工,军统"四大金刚"、"六大骨干"之一,人生经历十分神秘复杂。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对其本人行迹文献记载并不多。在军统的"秘录"、"内幕"、"实录"等材料的寥寥数语中,多将王描述为旧社会舞刀弄斧的江湖粗人,即便当事人撰写的回忆录对王的记述也多为表面,以致以讹传讹。笔者查阅档案,试图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王天木。王天木,本名王汝榆,字天木,清光绪九年(1883年)生,河北(亦记京兆、直隶)  相似文献   

6.
方园 《党史纵横》2014,(1):32-34
正他被敌人称为"中共秘密警察头子"、"中共大特务"、"中共高度危险分子"。因为他是保卫中共中央、巩固革命政权和革命根据地、镇压反革命分子、搜集情报、打击敌特的专家,以至于当他的死对头、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暴毙后,他成了军统最大的怀疑对象,并被确定为报复首选目标。最终,他不幸死于飞机失事。这个为军统特务恨之入骨的人叫邓发,原名邓元钊,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发当选为中央委员;六  相似文献   

7.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简称“军统局”或“军统”)是民国时期一个重要的特工组织 ,是蒋介石赖以实行独裁统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它的产生曾对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对抗战时期军统的组织与活动作一系统的考察 ,揭示军统作为蒋介石的御用工具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其组织系统的演进和内部结构的变化 ,以及如何随着蒋介石对内对外政策的变化 ,发挥它的作用和体现出的两重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以此阐述对抗日战争某一侧面的一孔之见。一、战时军统组织之膨胀与人员构成之分析军统有一套…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女作家、原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韦君宜已在三年前辞世.她在最后一部著作<思痛录>中提到她丈夫杨述(即杨德基,北平"一二·九"运动领导人之一,曾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长等职,1980年辞世)有个堂哥,名叫杨肆,在抗战时期,奉我党隐蔽战线领导人李克农之命,打入军统,从事情报工作,卓有建树.  相似文献   

9.
1942年底,在全国抗战局势进一步恶化之际,发生了一桩震动全国的豫东专员失踪案,一时舆论哗然。为稳定民心,蒋介石亲自督办侦破此案,并安排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亲自到河南指挥破案。蒋介石和戴笠绝对没有想到的是,犯下这一惊天命案的竟然是军统的一名少将……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表弟文强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曾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干部,参加过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担任过四川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川东特委书记,后脱离共产党,成为国民党"军统"特务和"国军"将领,参加淮海战役时被我军俘虏,在狱中呆了26年,1975年获特赦。  相似文献   

11.
1942年底,全国抗战局势进一步恶化之际,发生了一桩震动全国的豫东专员失踪案。一时,舆论哗然。为稳定民心,蒋介石亲自督办侦破此案,并安排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亲自到河南指挥破案。蒋介石和戴笠都绝对没有想到的是,犯下这一惊天命案的,竟然是军统一名少将级的大杀手……  相似文献   

12.
1940年初春,在国民党特务首脑机关,发现了~个共产党的“红色电台”。共产党人利用军统的电台、密码搜集情报,甚至直接向延安发报。蒋介丑闻讯,十分震惊,大骂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戴笠亦十分惊恐,军统的电台是自己亲自布置的,人员也是自己亲自派的,难道共产党的势力已经潜伏到了军统内部?的确,这个“红色电台”的成员是由中共南方局安插的,为首的还是一个姑娘,她的名字叫张露萍。南方局交给张露萍的任务是:领导在军统局电讯处的张蔚林等地下党员,成立中共特别支部;与南方局军事组直接联系,负责传递情报;待机在军统特务机关内…  相似文献   

13.
孙丹年 《红岩春秋》2012,(Z1):90-92
从抗战胜利前夕到重庆解放前夕,殉难在军统重庆集中营以及其他地方且通过烈士资格审查、被正式评定为烈士并被歌乐山烈士陵园提名宣传者,究竟有多少人?"无数"、"成百上千"、"数百名"、"二百多名"、"三百多名"——这些笼统数字,在人们脑海中形成模糊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正>在2015年的热播剧《伪装者》里,大哥明楼就是一个三面特工,他既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又是军统的"毒蛇",还是中共的地下党员,集多重身份于一身,为抗战出谋出力。但你知道吗,明楼这个角色在历史上可是有原型的,这个人就是袁殊。他在14年的情报工作生涯里,周旋于国民党中统、军统、日本特务机关以及汪伪政府等多个舞台,而中共特工是他最隐蔽也是最核心的身份。袁  相似文献   

15.
<正>进入1949年后,国民党的反共内战遭到了惨重失败。以李宗仁为首的桂系把部队向南京移动,上演了"逼宫"一幕。蒋介石于无可奈何之际,被迫第三次宣布下野,李宗仁当上了南京政府的代总统。作为国民党内最大的地方势力,桂系一直是蒋介石所要打击和排挤的对象。这就注定了军统、中统在历史上便与桂系仇隙颇深。在国民党内历次斗争中,桂系也一贯把蒋介石的特务系统当作攻击的对象。军统改组为保密局后,毛人凤出任局长,为改变戴笠时期树敌过多的局面,他曾一度有意与桂系三巨头李宗  相似文献   

16.
孙磊 《党的建设》2009,(5):60-60
《潜伏》是一部红色谍战剧,军统中统、特工卧底、真假夫妻……这些元素无不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拨开影视剧的娱乐化面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那些惊心动魄的真实谍战。中统的"细胞"技术抗战之前,中统在上海地区的中心工作,就是打入共产党地下组织和其他反蒋集团中去活动。当时,中统上海区大力发展所谓的"细胞",也就是特务的耳目。中统特工一旦在基层发现共产党嫌  相似文献   

17.
正当"幸福指数"成为党和政府越来越密集使用的"关键词"之际,有两种不同声音的分贝也越来越高.一是对"GDP崇拜"的口诛笔伐,二是对"幸福指数‘政绩化'"的质疑.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硬一软的两个指标呢?  相似文献   

18.
一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虽然国民党允许中共的新闻媒体《新华日报》和大型政治理论刊物《群众》周刊在其统治区内公开出版发行,但从《新华日报》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种种迫害和压制,纸张封锁即是其中最毒辣的一手.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就曾多次对其部下说:"要公开查封《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是不好办的,不准商人卖纸给他们,不许经济部给他们分配纸张,他们就会自己关门."  相似文献   

19.
王淦生 《唯实》2008,(9):190
最近一段时间,贵州、湖南、上海等地相继发生了一起起较为严重的有碍社会治安的恶性案件.这些事件从表层看,似乎都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即我们说惯了的"偶发事件")所引发;可细加分析,这当中又都隐含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即便没有那些偶然因素作为导火索,这些冲突也极有可能或迟或早地发生.在汶川大地震这一惨烈的天灾之后,一系列人祸又接二连三地出现,不禁让人对我们所一贯推崇的"压倒一切"的"和谐"、"稳定"的局面多了一层忧虑.……  相似文献   

20.
偶然一个机会,看到了台湾的《财讯》杂志的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抢中国金子不如先抢中国才子》,不能不引起思想上的极大震动.这个题目本身就够鲜明、醒目,并发人深思的了:明明白白说的是"抢"呀!"抢"中国的"金子"和人才资源.并在这两者之间的孰轻孰重、孰先孰后,作出权衡、比较、选择,采取大规模的"抢滩"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