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政治文明视野中,道德与法律之间表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为:在政治价值上,道德与法律是本体与作用的关系;在政治规范上,法律与道德是主体与辅助的关系;在政治素质上,道德与法律是“灵魂”与“形体”的关系;在政治发展上,法律与道德是基础与提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戴建春  邓复群 《学理论》2009,(4):101-103
道德与法律作为上层建筑,起着规范主体的思维、言行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目前,道德内在动因推动力与法律外在规范约束力呈现出了一定的不协调性,从而导致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对象表现出意识、行为或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的混浊。如何实现道德与法律两者的有机协调、互补或聚集,充分体现人们求安全的道德舆论意愿和以人为本的法律精神,使学生既能够正确认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又能够与时俱进地把握道德与法律两者蕴涵的价值及相互联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融合——道德与法律的终极价值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晓勇 《学理论》2009,(32):84-85
法律与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两大社会约束机制,追求融合是道德与法律的终极价值目标,也是人们不断探索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内在动力和思想源泉。同源、同行和同归的内在逻辑联系为法律与道德的融合提供了内在逻辑切合点。根据社会法制建设进程的需要,结合我国的社会的客观实际,从理念、机制、立法因素等方面来寻求法律与道德融合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王碧碧 《学理论》2014,(6):92-93
当"上海首例婚内强奸案"判决尘埃落定时,由此引发的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界限争议曾掀起过讨论热潮,时间推移,案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则重新回顾此案,涉足法律与道德中间地带的价值判断走向依然面临着最终责任归属的实际选择难题,究竟是接受道德的谴责抑或法律的制裁,模棱两可的说法仍值得人们仔细探讨。  相似文献   

5.
庞文娟 《学理论》2011,(15):50-51,107
道德、法律及宗教同是维系和调控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具有共同属性并且紧密联系。和谐社会建设中,道德、法律及宗教构成动态关联,在不同环境、不同群体中的向度和效度在博弈的过程中可以达到最优化。宗教、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方面分别能起积极作用,但其作用范围和程度都不是万能的。宗教本身常常带有无法克服的消极因素;法律制度总有控制不到的角落;道德作用的力量在某些场合显得苍白无力。对道德和谐、法律和谐、宗教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进行研究就很有必要。我们要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前提下,努力健全法制,完善道德体系,科学地限制宗教信仰的负面作用,普及法制教育,弘扬道德传统,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结合多年从事司法审判工作的实践,对当前中国法治建设中面临的十个主要问题进行慎重的理论思考。这些问题分别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路径选择,法律规范供给难题的破解,法律系统公私二分的反思与重构,重新认识法制统一原则及其价值,法治与发展、稳定的关系,依法执政中的党政关系,法治建设的具体方式,良法为治的实现,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和对司法机关的监督等。  相似文献   

7.
《瞭望》1999,(23)
人们在从事社会生产活动和其他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总要结成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上下级之间,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同事之间有共事与合作的关系,部门之间有分工与协作的关系,贸易双方有合同契约的关系……没有正当、合理的关系,什么事情都无法进行。关系是否正当合理,要靠法律、法规、纪律、道德来约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正当的、合理的。一些人为了个人的或小集团的私利,往往突破法律、法规、纪律、道德的约束,发展起各种不正当的关系或曰庸俗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极大的腐蚀剂,它破坏法制,松弛纪律,…  相似文献   

8.
利益道德法律——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李承先本文认为,利益关系(经济关系)的存在是道德意识赖以存在的基础;利益格局(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转型是导致道德结构,道德面貌发生变化转型的根源。利益关系(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经济结构)一旦形成,便...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伦理学、法学与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不是并列的、对立的,不能互相替代,而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可以防患于未然,而法律总是事后诸葛亮,但惟其是事后诸葛亮,才能够亡羊补牢,以儆效尤。  相似文献   

10.
法律经济学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法学思潮之一,其运用经济学的实证方法,分析了法律与道德的制度共存、相互支撑和功能互补等共存与律动关系,提供了一种解析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崭新而又具体形象的理论智识和研究方法,对我们深入理解和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与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煜 《学理论》2009,(9):118-119
道德与法律作为人类社会的两种重要的调整机制,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同时又都存在着局限,它们之间既有着对立的一面,也有着相互依存的一面。本文重点探讨了道德与法律的这种矛盾关系,一方面分析了它们的矛盾冲突并探寻了缓解冲突的途径,一方面从目的、内容与功能三方面分析了它们之间和谐统一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2.
邓瑾 《学理论》2013,(29):373-374
我国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法制教育不受重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脱节。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上看,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存在着互动关系,在教学上应相互融合,开展学科间的对话。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医疗实践中道德与法律的冲突问题,倡导更高的道德操守。  相似文献   

13.
穆晓霞  马燕 《学理论》2009,(11):115-116
法律和道德的形成、发展,既遵循着共同的根本客观规律,又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所以,法律和道德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中包含道德,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道德又是法律的源泉。法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教育和启迪公民的道德建设,加强道德社会作用的力度,同时,道德的教育和舆论作用,又有助于提高法律的功效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法律是辩证统一的。法律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由人的经济关系决定的,用善与恶、好与坏、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现象为标准来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行为规范。道德与法律二者有明显区别。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 道德与法律从性质来看具有一致性。道德与法律都  相似文献   

15.
法律文化在法律制度变迁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现代法治文化相悖离。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成过程中,东方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起了决定性作用。重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以及"规则性道德"与"德性道德"关系是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换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1)
大学生网络言语失范问题日益严重,规范网络言语环境,建构网络时代的言语道德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法律和道德难题,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从表现、成因等方面探讨了网络行为主体、网络自身、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从法律、道德、技术等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浅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规范和途径戴秀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道德经济、文明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积极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挥道德力量在经济活动中的评判作用,倡导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信守合同等与市场经济相...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19年的实践,使中国大众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评价及修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何评价业已发生的道德价值观念革命,指导、调整国民的利益关系,校正、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引导公众道德价值观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这是实践给新时期道德建设提出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倡导“进取互利”道德原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一剂良方。“进取互利”原则,指的是人们在实现自身利益过程中,其行为以不损害他人或社会集体利益为前提。这一原则的核心,一方面强调通过进取型行为给社会带来益处,推动…  相似文献   

19.
正确看待我国传统法中的情理诉求,是当前推进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对此,不仅需要对我国传统法中的情理诉求进行整体性的审视,深入分析其"情理"之内涵,而且需要对其予以法律与道德关系之透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情理诉求基因延续至今,已经历了复杂的转换。借鉴西方的法律制度需要一个与中国法律传统相融转化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此种情理诉求的文化基因决不会被抛弃,而当是创造性的蜕变与再生。  相似文献   

20.
要有“第四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为了理顺这些关系,除了用法律规范以外, 还得用道德规范,即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这三大道德。既然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既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尖锐地摆在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拓展道德的层面,提出一个“第四道德”的问题,即指导和约束人们正确处理与自然、与环境的关系的道德。环境不仅有个美不美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