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一书中说,群众看一名干部是否称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样子”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官架子”。此言可谓精辟独到,发人深思。不可否认,在实际工作中,确有少数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不是很好,“官样子”不怎么的,“官架子”倒不小。他们在走上了领导岗位后,往往就把自己看得很高,自认为做官就是高人一等,满足于坐在办公室或会议室里发号施令,不愿深入基层察民情、问民意,信奉“做官就要有官样儿”,习惯于摆官架、打官腔、耍官威,对下属颐指气使、独断专行,对群众盛气凌人、冷若冰霜。  相似文献   

2.
刘诚龙 《各界》2011,(1):54-55
官做到一定程度,说起话来常常是很温吞的。曾国藩官做得大,说起话来滴水不漏,但他有句话比较猛:“不信书,信运气。”曾国藩是科举举仕,为什么又说官场当官是靠运气呢?  相似文献   

3.
“此人太拘板,欠灵活;那人又过分活泼,不够严肃……”这是一些领导在议用部下时,常感“头疼”的问题。其实,这类“头疼”完全是自找的。因为它错误地将人的个性特点都看成了缺点。正如“千人难合一面”一样,由于生理遗传因素以及社会生活经历的不同,人的个性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有人爱动、有人喜静;有人直率,有人深沉。这些不仅不能说是缺点,相反,倒为我们创造多彩的生活提供了条件。舞台上倘若都是卿卿“小生”,姣姣“花旦”,又怎能演出那么众多壮观的戏剧。所以,有人问及原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从政经验时,他回答说。“一句话…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是,有两类人杀人不偿命,一是“朕即法律”的皇帝;二是掌握司法大权,或可以任意操控司法程序的高官。北宋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或三军总司令)高俅年轻时是端王赵佶(宋徽宗)的球友。有一次喝酒,众泼皮言说跑官买官,高俅对小混混们的志向颇为不屑。高俅说:“做官就要做杀人不偿命的官。”众人惊愕。从《水浒传》中林冲“被犯罪”一案看,高俅做成了“杀人不偿命的官”。  相似文献   

5.
据朱熹的《宋名臣言行录》中记载:宋人吕希哲,其父任过哲宗朝宰相,自己又从师于王安石,要说在官场上的关系,可谓相当多、相当硬。然而,吕希哲不靠这些关系。他说:“我自少年做官以来,谨守官箴,没有求人推荐过我,这一点可以为后生晚辈警戒。”他靠自己的实干和才华,最终被任用为崇政殿说书,即为皇帝讲解历史,当上了“皇帝的老师”。  相似文献   

6.
干部上学岂可让人代读编辑同志:最近一位在某省党校任副教授的朋友告诉我,他的学生中有一个在职研究生班,学员多数是县处级干部。按要求,每月应来校上四天课,可实际上有些人一年难见几次面。那些“官学生”派个机关干部来听课,回去后“在读”干部看记录。这种“代读...  相似文献   

7.
薛鑫良 《民主》2004,(2):44-44
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最近讲了一段既感人肺腑又发人深省的大实话。他说:干部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更新“官”念,坚持“两手抓”。古往今来,有不少人往往能够共患难,但不能同富贵。实践证明,凡是“有福官享,有难民当”的,就难以有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难以有权威,难以发展。华西提倡的是“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党员干部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四十多年来始终是“一面为人民谋利益的旗帜”。只要我们做到“有福民享”,老百姓也不会让干部穷到哪里去。只要我们“有难官当”,当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老百姓也一定会支持我们,共同克服困难(引自2003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他还说过:“看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引自2001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8.
岑燮钧 《各界》2013,(3):76-77
说到谢灵运,人们大抵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人,却不知他首先是一位“高富帅”。如果我们人肉搜索一‘下,就能查到他的背景资料。他的祖父叫谢玄,是谢安的侄子,做过东晋的车骑将军:他的父亲叫谢埃,做过秘书郎,可惜死得早。他们谢家,从谢安淝水一战奠定基业以来,就一直是豪门大族。所以,要做官就做官,要玩乐就玩乐,一切都是囊中之物。  相似文献   

9.
时下有人编了一段顺口溜:“没当官,做牛作马;为当官,溜须拍马;当了官,指鹿为马;下了台,逃荒落马。”简称“四马干部”。这段顺口溜是对“四马干部”四种脸谱的简单勾画。四马的核心是拍马,所以四马就是拍马。拍马,过去就有。晚清时期的曹振镛,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七十二行,行行不沾边,堪称不学无术者,然而他却是晚清的三朝元老。他官运亨通的奥秘何在?用他自己的话说:“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换句话说,就是当今的所谓“拍马”。在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拍马者借尸还魂,且有愈演愈烈之虞,这些人…  相似文献   

10.
瞭望哨     
《瞭望》1984,(38)
唐朝兴元年间,德宗曾一度离京流亡。途中,有人向其进献瓜果,德宗大悦,乃下旨赠这个献瓜果者为“试官”。“试官”也者,“授无费禄,受不占员”,徒有名义而已。即使如此,陆贽对此仍大不以为然。他  相似文献   

11.
读书三题     
读书三题申泰(一)《战国策·秦策二》记载:曾参以前住在费地。有个与他同名的犯了杀人罪。有人跑到曾家,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绝对不会杀人”,泰然自若地照常织布。不久,又来了一个人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还是不相信,...  相似文献   

12.
提起改革,尤其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总有人发.出同样的声音:难、难、难。似乎改革难、难改革成为常态。其实,改革并不都是“高难动作”,某些方面的改革只要捅破一层纸,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会见到曙光。有报道说,各级政府官员每年公车私用费几乎与当年国防开支相近,公款吃喝费能够缴纳全国老百姓的养老保险金,然而,一边是压缩这方面开支的文件发了一份又一份,一边是公款高消费越演越烈。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11,(24):22-22
任一官半职的人,坐在位子上,总想问一问下属:“和前任比,我怎么样?”其实,他内心早知“人走茶凉”,他的前任“自然不如他”,但他还是要从下属的嘴里听到——得到那点“快感”。这就是为官者的心理。甚至贵为“真龙天子”的皇帝老爷子,也需要类似的“快感”。  相似文献   

14.
“接班”与“接官”,是干部新老交替中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接班”,就是接过党和人民事业的班,重“接班”,就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摆正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接官”就是瞄准“印把子”,注重在接过官位与权力上,它是把做官当作人生的目标,注重个人权力与利益的得失,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到脑后。年轻干部是以“接班”的心态还是以“接官”的心态走上领导岗位,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5.
湛旭彬 《各界》2010,(9):61-64
在是否发动群众去反贪这个问题上,朱元璋一直都主张“官”、“吏”区别对待。对待“污吏”,他一直在《大诰》里不遗余力地号召群众去“造他们的反”:但对待“贪官”,他的政策却一直都表现得相当克制。个中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6.
模拟局长     
周得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公司的财务科当科员。他平时善学好进,为人正直,朋友们说:“如果这小子将来当了官,_一定会是个好官。”周得伟也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题目原是《提高干部的政治道德》,为了便于记忆,便于监督,改为《做官的要讲官德》。官就是干部。“干部”是外来语,“官”才是中国的传统称呼。官住的叫官邸,官骑的叫官骑,官穿的叫官衣,还有官奴、官婢什么的,此外,还有“官柳”。杜甫的《西郊》写道:“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中国虽有把丈夫、把男性称“官人”的,但毕竟是少数。就是在把干部称作干部以后,在规范语言中,仍然有把干部称作“官”的,军官、武官、外交官都是官。  相似文献   

18.
高举理论旗帜,深切悼念伟人郑建邦下,是切切实实做点事还是安安稳稳地做官?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又一次显示了他的高风亮节。他运用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毅然决然地领导全党,从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入手,进行了各...  相似文献   

19.
陈乃举 《党政论坛》2010,(20):17-17
“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这副楹联可以说是撰写者唐英为人为官的真实写照,很为世人称道。祖籍沈阳,雍正六年(1728年)被朝廷派到江西景德镇任督陶官,是清代戏曲家和著名的陶瓷家。在世风颓废、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场上,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官,人生地不熟,若不入乡随俗,奉行官场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20.
位卑未敢忘国忧曹光晖提要:如今一些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信条,他却乐当好管“闲事”的“太平洋警察”;有人挖空心思损公肥私,他却每年挤出一部分退休金为民解难、办法制墙报;有人对工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却不顾年老体衰日夜奔忙……他究竟图的是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