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产党在夺取国家政权后,基本上是延用革命党的价值、思维、组织、体制和行动逻辑对国家与社会进行改造,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模式,集中体现为密切相关的四个特征:革命化的政治状态,理想性的政治价值,全能型的政治结构和动员式的政治治理。革命党领导下的这种政治模式在政权巩固、社会重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规定了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行动起点、路径选择和总体面貌,并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形态、制度体系和发展道路形成的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2.
周庆智 《求实》2017,(11):35-44
文件治理是威权体制的基本特性,后者是一种动员型体制,即决策和执行以政治动员体系和行政层级体系加以贯彻,以规范性文件(区别于法律法规)贯穿其中,文件在被赋予了国家权力符号意义的同时,构成了基层秩序的规范来源和权威形式。文件治理发挥的功能是党政权力及其遍布于基层社会的代理组织对社会秩序的管制、治理和服务,以覆盖于政治系统与行政系统的规范性文件,并通过社会获得的权力,形成密如织网的秩序经纬和深入社会各个领域的权威形式。  相似文献   

3.
从知识论出发阐释治理,主要涵盖"形式指示"与"实施特征"两大环节。既要将治理话语视作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形式指示,在主体性视域内以给予的方式去反思治理的本质构成,即"向治理去思";又要建构治理话语与政治场景之间的关联性,以此反映出治理话语对政治生活的发问和解释时所具有的独特性,即"思索治理"。治理本土化的知识路径,则是在将一种治理方案代入本土政治之前,必须将当代中国国家建构置于治理范式的"问题域"与"解释域"中予以阐发,这样才可以有效推动总体层面国家治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平台不仅是技术和媒体,更是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平台,其在大幅提高政治信息传播速度、深化扩展政治信息传播空间、激发普通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热情的同时,也使政府舆论引导的效果受到制约,信息控制容易失效,有可能引发网络侵权和犯罪。为此,新媒体背景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培养网络时代的"笔杆子",强化舆情监测的公开透明,完善网络化参与制度,将国家治理简化到指尖,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凝聚起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是有效推进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在中国现代国家转型的独特历史进程中,政治教化式的思想动员、利益交换式的利益动员与以党和政府权威为基础的法理动员的三重逻辑,始终贯穿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实践探索中,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三种基本形态,并在各自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推进现代中国国家治理转型的三重动力。对此进行全面分析和考察,对于阐释新时期执政党和社会互动的内在机理,厘清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关联和发展脉络有着重大的学理价值。  相似文献   

6.
国家与社会:政治文化研究的另一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是解读政治文化的一个新范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的模式和结构,不仅决定着政治文化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嬗变历程.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古代、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不断变迁,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主题也在发生相应的偏移.公民社会代表着一种特殊类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结构,它的发展提升了公民的主体地位,夯实了法治的非制度要素,催生了政治文化在心理层面上的成熟,从而积极地推动了现代西方政治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应更多关注政治文化的深层机制及社会根基,促进国家与社会的竞争与合作,构架良性互动与双赢机制,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7.
提升社区治理韧性是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创设和谐人居环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提升社区治理韧性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将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作为重要抓手,深入研究和遵循社区治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行动方向上,注重提升基层党委的领导力,充分激发内生性资源,实现以党员下沉引领矛盾处理的身份特征,弥合基层政治工作实践的有限性与治理有效性要求之间的张力;构建多元治理主体风险防控的共识力,通过积极动员、资源互补的方式凝聚力量,贯彻落实社会治理政策的基本思路;增强人民群众政治认同的情感力,通过激发群众情感共鸣,夯实社区善治的微观基础,丰富韧性社区构建的实践经验与学理要义。  相似文献   

8.
葛晨虹 《前线》2014,(8):17-19
<正>中国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作为执政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进一步思考结论,概念微变背后展示的是单向度管理变为多向度交集共治的新政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多维复合式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中,文化治理是重要一维,而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价值共识在文化治理中具有重要功能。一定意义上,核心价值观是一种重要的国家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9.
国画 《世纪桥》2023,(8):50-5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而“微思政”作为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模式应时而生。它是教育工作者运用微媒介的载体和平台,通过日常化和具体化的形式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新模式。因其具有显著的特征和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在明确“微思政”育人模式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践路径,即构建高校“微思政”平台、丰富高校“微思政”成果、保障高校“微思政”环境、打造高校“微思政”队伍等。这些实践路径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校人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基层治理与社会建设创新事关国家治理的成效。在网络时代,利用网络进行治理,既突破了传统"治理术"上的困境,又可以很及时地回复民众诉求,也可以第一时间公布事实与真相,从而消除集体性抗争。研究得出:当前的乡村治理,最终都会反映在乡村干部的腐败之上,原因在于乡村干部的权力太大而无监督。为此,本文的结论是:第一,加强基层政府在网络上的回应和基层网络建设;第二,于网络政治的角度,基层治理中要学会利用网络进行治理以创新"治理术",从而加强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国家软治理是借助价值观念、道德理念、政治经验等文化的浸润对社会成员进行合理内化,以达到治理目的。对于重传承、讲情理的中国社会来说,要多关注非正式制度所内含的本土治理资源。集体记忆是实现价值共融的典型本土文化资源,具有社会性、建构性和价值性的特征,能够从国家认同、价值共识和约束行为三方面为软治理提供合法性基础、内生动力以及社会化主体。集体记忆在现实中依托历史书写、符号系统以及仪式典礼三种形式,奠定国家治理大格局的政治基础并为软治理提供精神力量和持久动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加深远的历史支撑。  相似文献   

12.
“微政治”     
《当代贵州》2011,(33):57-57
从世界不同国家的政治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人类社会似乎已经进入“微政治时代”。政治更多地表现为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关注,或仅是对民众具体、细小甚至琐碎诉求和问题的回应。微政治的出现,一方面是政治过程中民众现实生活需求日益受到关注的结果,另一方面则可能与政府将难以应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转化为民众私人领域的问题有关。在后一种意义上,微政治还体现了一种政治技巧。  相似文献   

13.
"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即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新颖关系的一种最佳状态.依据俞可平教授关于"善治"的10条标准,社会治理要达到"善治"的境界任重而道远,国际社会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去追求.为了社会和谐与善治的目标,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回应公民需求解决合法性问题,通过与民间更多合作而形成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均衡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为大学生营造一种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氛围,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应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各种挑战。网络时代应当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相似文献   

15.
徐炜  刘博维 《求实》2024,(1):71-83+111
社会动员是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渐增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基层治理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发挥社会动员的独特优势,积极引导社区居民以适当的方式参与社区治理,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当前,在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社会动员行动范式表现出分类精细化、机制结构化、逻辑明晰化等鲜明特征,在利益选择、社区资源、归属感、社会力量等方面面临动员困境。亟待通过社会动员理念重塑、社会动员共同体构建、社会动员技术更新、社会动员资源整合和社会动员抗逆力提升等,提高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社会动员效率,同时,准确把握社会动员的适度边界,实现居民参与基层治理与社会动员在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宣言》包含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它指出未来新社会治理的主体是联合起来的世界无产阶级,治理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治理的主要形式是无产阶级专政,治理的历史文化基础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治理,继承借鉴、扬弃和超越传统的国家治理。治理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协商治理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浦劬 《求是》2013,(10):36-38
协商治理,是政治主体基于政治组织和公民的政治权利,以协商和对话的程序和形式达成共识或者协调分歧,以实现国家和公共治理利益目标的特定政治机制。中国的协商治理产生于协商政治与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历史、国情、政情、社情和民情,在长期的人民民主政治实践基础上创造和发展的。它既是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也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还是中国特色的人权实现和保障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党与政党、政党与界别、政府与社会、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协商共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政治仪式是从心理和情感的维度将个人与群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在一起的一种间接的交流方式,它能够将社会和政治上的理性矛盾转变为情感上的一致、为人们提供一种理解社会的重要工具.在传统和现代社会中,政治仪式多是强化社群和国家认同的工具,尽管它有时也会成为国家内部社群之间利益争夺和反对国家认同的工具;而在后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社会价值系统是以价值多元而不是价值一致为特征的,它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迁以及与此相关的内部冲突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政治仪式也越来越成为表现这种价值观多样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给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它一方面给不同国家的人们提供了直接、快速接触异质文化的最大机会,促进了世界间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20.
《探索》2019,(6)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一种政治引领力、社会动员力、文化凝聚力和群众服务力耦合而成的一种整体力。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应着力探求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个性化角色期待。当前在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常规、轻创新,重经济、轻文化等问题,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主体责任意识、开展常态化培训、构建激励机制和惩戒机制、夯实文化基础、培育多元治理主体、提升治理水平。大力提升西部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关系到西部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夯实,关系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