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就如在经济生活中一样,常常为稀有资源而竞争。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民众更倾向于关注基本的经济福利,而不是政治权利,那时,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并不强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比以往强烈,要求获得更多的民主;另一方面,民众通过政治参与来保障自身利益,也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微博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直接民主螺旋式回归创造了条件,而在现代国家社会条件下,复制希腊式的广场政治,必须充分认识其两面性,去粗取精,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让主权在民的精神深入现代政治运行中去。  相似文献   

3.
公共权力异化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全面和谐的进程。消除公共权力异化重点应从社会文化方面入手,尊重知识、宽容媒体、善待分歧、提高觉悟,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在整个社会营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平缓的政治生活环境,同时,局部调整国家政治制度,重点改革金字塔式的权力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社会中朋党和秘密会党的产生以及生存,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紧密相连,而从朋党(或言之派系)、秘密会党到现代政党的转变,不仅反映出传统中国政治制度上的革命性变迁,同时也折射出民众在政治结社、政治参与方式以及参政观念上的改变,这无疑是晚清至民国民众政治生活的最重大变化。政治参与方面的本质性变化是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民众结社能力的提高无疑对政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传统中国独特的政治参与方式——朋党、会党在晚清的政治现代化运动中向政党转变的轨迹,凸显了传统社会普通民众政治参与方式、结社活动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质的飞跃。文章尝试对这一重大的历史变迁进程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管理:主体异化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异化在现阶段表现为精英不参与管理,村民不参加自治,农村公共权力落入一些缺乏公共管理能力,缺乏公共服务精神,却又善于政治操作并以此为己谋利的人手中。农村公共管理主体异化的原因是多重的,包括市场经济的冲击、国家的过分干预、传统文化对管理主体的影响以及农村宗族势力的催化等等。公共管理主体异化的矫正应当拓展农村公共领域,再造农村公共管理的精英阶层,构建农村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6.
微博的兴起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是当前中国媒介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微博为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空间,其开放性和平等性为民众相互对话、达成共识提供了平台;其批判性和互动性为民众参与并分享政府权力提供了空间。微博的出现带来了中国社会公共领域发展的日趋成熟,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订提供更加制度化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促使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获得了一种更加活跃的形式。然而,微博公共领域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依然面临着许多困境,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7.
公权与民权是政治生活中的孪生姊妹,他们的殊分与同一,造就了二者的博弈与均衡.如何厘定权力边界,保持公权与民权的平衡,维护公共权力的权威性与至善性,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公权与民权是否均衡和谐的问题既是个法律问题,亦是个道德问题,其博弈的焦点在于公共“善”与个体“善”的冲突与平衡.在当代中国,重构公权与民权均衡,必须加大政治改革力度,解决权力制衡与民众参与问题,搭建公权与民权的话语频道,让公共权力真正回归社会,并最终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杜威所提倡的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使政治民主扩展至广大的生活领域,民主的旨趣在于源于生活,又为了生活,使普通民众拥有参与民主的意识和实践,使日常生活充满民主的气息。通过理智能力和合作能力为民主的旨趣构筑了可能性的基础,并依靠属于经验、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新式民主教育为这种旨趣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提供了最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是政治文化生态生成的根基,异化的日常生活生存方式与样态是滋生腐败的根源和重要场域,促成了腐败的复合化、隐蔽化、弥漫化与生活化。政治文化生态秩序优化及腐败的治理必须注重日常生活的实践变革:实现日常生活的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转型,实现现代个体重塑精神生态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实现民众生存方式与新时代生存境遇的实践变革。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矛盾多元化的今天,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显得力不从心。非政府组织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参与到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但是,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我国非政府组织面临很多困境,如法律、能力等方面。要摆脱这些困境,需要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培育和完善非政府组织;同时,在培育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防范非政府组织异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众民主时代的到来,激起了传统贵族精英和一些自由主义者的强烈反弹,大众社会政治理论就是这种反弹的理论成果。奥尔特加是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秉持贵族化的历史哲学,认为社会的本质是贵族制的,这是社会的“物理学法则”。现代大众的兴起是逆这种法则而动的“反叛”。在他的贵族化的历史哲学观照下,大众人是残缺的社会政治主体,缺乏历史感、缺乏私密感、缺乏义务感和缺乏“位高责重”感。由于大众的反叛,自由主义的原则遭到了严重破坏,从而导致政府权力的急剧膨胀、政治统治的平庸化以及公共生活和公共领域的闭塞和瓦解。奥尔特加攻击大众的政治意图是捍卫传统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压制中下阶层民众追求民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党群关系和谐化的历史进程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 《学习月刊》2011,(22):28-29
在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政党、民众与公共权力是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政党赢得民众的支持与信任,掌握公共权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民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执政。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希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各种社会关系良性互动,首要的就是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良性互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光辉历程中为实现党群关系的和谐化做着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健康发展既需要强大的国家,也需要成熟的公民社会,需要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形成既合作又制衡的平衡关系.国家要有意识地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引导公民社会参与政治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公民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要主动寻求与国家的合作,同时发挥对国家的参与和制衡功能.如此,民主政治发展就成为国家与社会各方之间相互协商、相互妥协的一个渐进而又持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生活视域中的异化需要在生活世界中解决。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主张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和重建来实现思想的变革,以此理论为依据,对大学生活异化现象进行揭示与分析,探究大学生活异化本质,提出大学生活异化的日常性回归路径主要为:重视高校校园化的"去功利性倾向"建设、发挥大众传媒及网络的正确引领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重,消解社会思潮在高校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上官酒瑞 《探索》2012,(5):58-63
良善的公共生活需要政治信任的润滑与滋润。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公共生活遭遇了比较严重的政治信任困境。在现代社会,确立政治信任与国家制度建设是同一过程,是高度契合的,国家制度建设构造政治信任在根本上是通过制度化不信任的建立健全与有效实施来实现的。中国政治信任的建设不是也没必要彻底消解民众的不信任情感,而是要不断提高政治信任的修复能力,目标是形成以制度信任为要核的现代政治信任模式。这关键是要通过激发制度活力、增强制度供给力、提高制度执行力,根据制度化不信任的理念构造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系,为民众施予政治信任形成激发机制,为政府维系政治信任形成压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束锦 《唯实》2010,(4):77-81
存在公共权力的地方就有对公共权力的监督,舆论监督就是监督公共权力的一种重要方式。继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后,网络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在彰显其自身优势的同时,也放大了舆论监督异化的倾向。正确划分舆论监督的边界,需将其纳入有序政治参与的框架,但又要防止打着“监督舆论”的旗号行扼杀舆论监督之实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教育是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其目标是在实现扫盲教育的同时,对民众灌输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及中共所主张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激励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其终极目的是要民众对中共政权以及各项政策的最大限度的认可。因此,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既是群众性的扫盲运动,又是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的一场全面的政治动员,而后者显得更突出、更重要。民众在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中共政权为他们设计的政治行为模式、生产组织模式、社会组织和生活模式等,民众也逐渐脱离了旧权威的势力范围。因此,社会教育提高了民众和中共政权之间的亲和力,使中共逐步实现了对根据地乡村社会资源的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8.
“微政治”     
《当代贵州》2011,(33):57-57
从世界不同国家的政治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人类社会似乎已经进入“微政治时代”。政治更多地表现为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关注,或仅是对民众具体、细小甚至琐碎诉求和问题的回应。微政治的出现,一方面是政治过程中民众现实生活需求日益受到关注的结果,另一方面则可能与政府将难以应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转化为民众私人领域的问题有关。在后一种意义上,微政治还体现了一种政治技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保行政权力不被滥用,防止权力腐败,使国家行政机关廉洁高效地运转,更好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公共利益,必须对行政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而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权力观、法制观,是我国行政监督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公共行政必须有民众的参与,接受民众的监督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公共行政必须有民众的参与,接受民众的监督。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妇女参政是实现人的基本权利以及政治决策民主化的产物,它包含两个彼此相关的方面,权利参与和民主参与。所谓权利参与是妇女进入国家及社会事务的各个管理阶层,进行决策与公共管理;所谓民主参与即妇女作为主体行使民主选举、建议等权利。我们关注妇女参政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应当保障每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