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仪式是从心理和情感的维度将个人与群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在一起的一种间接的交流方式,它能够将社会和政治上的理性矛盾转变为情感上的一致、为人们提供一种理解社会的重要工具.在传统和现代社会中,政治仪式多是强化社群和国家认同的工具,尽管它有时也会成为国家内部社群之间利益争夺和反对国家认同的工具;而在后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社会价值系统是以价值多元而不是价值一致为特征的,它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迁以及与此相关的内部冲突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政治仪式也越来越成为表现这种价值观多样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国家认同是民众对所属国家的情感归属与赞同认可。当前中国国家认同面临国家身份意识消解、国家话语力量式微、国家形象被有意曲解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政治仪式是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具有唤醒集体记忆、彰显主流价值、呈现综合实力功能的象征性活动,政治仪式在建构国家认同中具有独特作用。仪式时空、仪式主题、仪式操演内蕴的明晰国家身份归属、强化国家话语力量、提升国家形象的价值功能,指向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逻辑本原。通过对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的实践样本分析,从特定时空唤醒改革记忆、鲜明主题凝聚改革共识、纪念大会总结改革成就等向度,揭示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实践图景。新时代,需要合理发挥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功效,合理挖掘时空资源建构集体记忆,有效提升主流价值的传播效能,充分运用仪式操演形塑国家形象,进而形成稳固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3.
仪式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关注。军队是一个绝对集中的战斗集体,对政治思想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仪式的教育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军队仪式作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有着深刻的教育内涵,具备较强的价值导向的作用;官兵们通过参与仪式,实现人生每一个阶段的过渡,进而完成不同角色的转换,将其行为规范功能发挥出来;军队仪式的规范性和重复性,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官兵的军队文化记忆,提升官兵对军队文化的认同,对军人身份的认同。文章根据军队仪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具体的实践路径进行了研究,整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军队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仪式教育贯穿于国家事物与民众生活,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起到管理与教育的功能。仪式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其能够有效地保存记忆,呈现思政教育内容。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观念导向功效。通过完善仪式教育体系,加强仪式教育宣传工作,创新仪式开展形式等方式,达到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古今中外,仪式教育贯穿于国家事物与民众生活,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起到管理与教育的功能。仪式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其能够有效地保存记忆,呈现思政教育内容。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观念导向功效。通过完善仪式教育体系,加强仪式教育宣传工作,创新仪式开展形式等方式,达到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是保持社会稳定、引领个体发展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强烈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应用学科,引领与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构成了学科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旨趣,体现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理想意图。在当代中国,引领与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必须客观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青年学生的身份确认、情感皈依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关注认同主体、政治生活以及认同场域的新特点、新变化,积极回应时代主题、科学阐释政治发展、推动认同机制创新,努力促进青年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仪式教育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强化信仰、升华精神、凝聚情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释奠礼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仪式教育,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过程中基于共同体的价值体认和生命感悟,传递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气质。注重符号体验、创设互动情境、设计展演进程、激发神圣情感,是仪式教育经久不衰的"文化密码",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厚的土壤。  相似文献   

8.
政治认同的类型、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对政治认同的类型、特征与功能进行界定,是研究政治认同问题的基本前提.从不同层面,可把政治认同分为认同不认同、盲目认同与理性认同、消极认同与积极认同、本能认同与情感认同等不同类型.政治认同的基本特征是自发性、潜隐性、动态性与社会性.政治认同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支持功能与评价功能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政治社会化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平 《探索》2006,(3):102-105
现实政治体系有效运行的最终基础是社会化的政治个体,而公民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的。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就在于增强公民个体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同,从而促进公民个体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活动。政治认同解决的是国家政治体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个体政治心理的建构问题,政治参与解决的是个体的政治行为问题,它们完整地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公民个体的内在功能指向和外在功能指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还存在着政治认知模糊、政治情感冷漠、政治选择摇摆、政治践行功利等问题。为此,要坚持国家发展、社会倡导、学校教育、家庭示范和个人内化五位一体的引导策略,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波辉 《求实》2008,(2):62-64
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现存政治体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利益分化、政治分层、文化变迁以及全球化国际环境正在消解人们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重构应从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以政治和谐、政治公正、政治民主、政治法治、政治效率和政治包客作为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基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以增进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升公民政治社会化程度以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陈丰 《求实》2013,(2):69-71
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增加,需要更好地发挥信访制度的功能。政治认同是信访制度的政治心理基础,信访制度运行状况对社会公众的政治认同产生着双重影响;政治参与则是基于政治心理的政治行为,是实现公民信访权利的重要方式,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访实践及其结果的影响。当前应当不断完善信访制度,使其发挥较好的制度绩效,这样才能有助于公民形成良好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认同,并且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网络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并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使互联网成为影响中国政治领域不容忽视的力量。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导致公民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发生相应改变。面对虚拟的网络社会的出现,为保证公民对政治体系的认同,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已经力不从心,网络政治社会化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认同是基于人的心理、思想与信仰形成的,其逻辑起点源于人的自我认知。所谓政治认同,即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强有力的政治认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前提。作为党内政治生活认同重要内容的理想信念动摇、滑坡的问题目前尤为突出,必须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政治认同是公民对其所在共同体的政治情感与政治归属,是自我价值确证与他者世界承认的双向过程,是合法性呈现与公民遵从信任的互动过程。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内在张力是政治认同变迁的隐秘逻辑,国家与社会如何互动是公权力与私权利变迁的深层次缘由。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论域考察政治认同的现代提升,得出国家与社会相互形塑、激活认同之源,国家与社会相互保障、强化认同之基,国家与社会相互纠错、厘定认同之度。国家与社会相互形塑、相互保障、相互纠错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重要标尺,亦是政治认同提升的重要路向。  相似文献   

16.
在川西北地区的土改运动中,仪式政治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仪式促进了阶级政治与伦理道德的互动共生,让农民认清了地主的双重劣根性。各类斗争、规训的仪式彻底颠覆了地主的传统权威,极大增加了农民的象征资本,凸显了新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仪式不仅加速了认知模式的更迭和乡村社会的整合,还是农民表达感激之情、构建政治认同的重要场域。土改运动是一场以仪式为先导的运动,借助仪式操演,民主革命的观念才真正在乡村中落地生根,新的乡村治理体系才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7.
政府产生的方式是否民主是构成其政治合法性认同的重要因素.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选制民主被误导为政府政治合法性认同的唯一来源,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根源.本文分析了把普选制民主作为政治合法性认同唯一来源的荒谬性,指出普选制民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有条件的,普选制民主经常被西方国家当成实现自身战略利益的工具,并就培养和强化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政治合法性认同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现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民粹主义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和延伸,网络民粹主义对逐渐热衷于在网络世界表达情感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包括增强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民主监督意识、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由于披着网络外衣的民粹主义仍无法遮盖其与生俱来的非理性、反权威性、极端民主性、群体极化性、话语霸权性等固有属性,所以它在不同程度上也干扰、消解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而政治认同关系着新生代农民工对政府、政治制度甚至国家政权的看法和态度,因此,从网络民粹主义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影响作为切入点,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作为融汇东亚、南亚、东南亚等世界各地移民的典型移民国家,在国民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下仍能独立于世,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离不开其政府对其"新加坡人"的培育,使国民具备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总结提炼新加坡政府在复杂国情下积极培育"新加坡人"的成功经验与有益做法,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提供借鉴,以期培育出具备强烈国家认同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国家在理性选择和社会建构的动力驱动下,接受国际制度中新的政治目的和规范的过程,构成了国际制度中的社会化进程,其关键因素包括国家互动、认同建构、规范内化、身份塑造等。国际制度中的社会化对国家追逐利益的方式以及国家本身的结构和身份产生持久性的影响。这一影响可以分为两类:构成性影响和规定性影响。国家的社会化与制度化关系紧密,社会化是制度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制度化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