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除政府和市场渠道之外,社会网络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重要渠道.文章基于福建省498位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问卷分析,测度了"网络规模"、"名义强度"、"实际强度"、"行业异质性"、"地区异质性"、"职位异质性"等6个个体社会网络维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名义强度"之外,其他个人社会网络变量都时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行为存在着显著的影响,"网络规模"越大、"实际强度"越紧密、"行业异质性"越弱、"地区异质性"越强、"职位异质性"越强,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就越高.可以认为,社会网络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劳动力文化程度、所处环境、年龄、性别、流动形式、思想观念、家庭结构等差异是影响劳动力流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和多子女家庭、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对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环境状况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使用家庭环境中文版量表(PES-CV)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河南省5所学校500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不同外出类型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和控制性两个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2.流动子女与非流动子女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恐怖四个因子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3.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与心理健康的多数维度呈现统计学意义相关关系。结论:1.应格外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2.改善家庭环境可以有效提升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受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由不发达地区(农村)向发达地区(城市)流动以便寻找就业机会来增加收入。本文对农村劳动力在地区间流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新疆政府为推进农村女性劳动力向大中城市流动,进行了有组织的劳务转移,由此在各大城市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女性流动群体——组织型流动人口。该流动群体同其他流动人口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同时,各级政府构建的全方位务工体系使该群体实现了良性流动,对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农民工的流动与中国农村当前发展的关系?通过归纳和反思墨菲所重视的外出打工策略与农村社会经济变化之间的反馈机制,文章认为,农民工的流动及其对农村变化的影响在于"家庭本位"机制。因此,农民工流动所带来的中国农村变革是一种渐进性变革,是一种诱致性变迁,而农民工则在其中发生了诱致性因素的作用。回到实践中,农民工的诱致性因素及其功能将转化为一种倒逼机制,迫使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等主体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7.
农村外出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对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人口的频繁流动打破了传统家庭的固定模式,对家庭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充分了解外出人员留在家中的子女教育问题,我们重点深入到外出务工较普遍的通城县四庄乡进行了实地调查,使我们对该乡流动人口的特征、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作了概要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个体受教育机会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家庭资本对个体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成人问卷库和家庭问卷库数据,采用描述统计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家庭文化、经济、社会、政治资本四个维度对个体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家庭文化、社...  相似文献   

9.
袁霓 《求实》2011,(Z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及城镇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大量年轻的剩余劳动力开始由农村流向城镇.根据我国人口统计资料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人数为2000万,1995年为4500万,2000年上升至7900万(Liang and Ma,2004),2004年超过一个亿(World Bank,2007).尽管这些调查数据的口径和范围不尽相同,调查方法和结果也略有差异,但却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迁移数量巨大并逐年增加的事实.在农村家庭中,夫妻二人共同外出打工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在所有迁移家庭中(定义为夫妻二人至少有一人外出打工),夫妻二人共同外出打工的比例2004年是23.1%,2006年为25%,因此我国的人口流动逐渐由分散的个人型流动转变为家庭型流动.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口向城市社会和非农产业流动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人口对于生存机制变迁的理性反应。中国农村人口之所以在实现地域流动和职业流动的同时难以实现身份流动,既有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阻滞,也有农村流动人口自身理性选择的原因。这种农村流动人口的"联根式流动"现象具有隐蔽性,对于农村流动人口的市民权利建设、乡村治理实践以及农村改革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求我们转变政策思维以应对流动社会的到来,同时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方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等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城市归属感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域归属感和群体归属感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因素。研究还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体特征,流动范围、流入地区和流动时间等流动特征和以住房类型为代表的社会经济特征也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农村女性劳动力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所发生的流动迁移,对于自身的发展及社会性别平等的实现,有着无可置疑的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向小城镇或大中城市,既有距离之分,更有层次之别,其间渗透着社会因素的复杂影响;现阶段农村女性劳动力流迁中存在着性别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内部差异也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3.
1959~1960年,兰州市收容甘肃本省及河南、安徽、山东等外省约39万自发流动人口,这一"盲流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甘肃省内外饥荒的情状。流民的职业身份、籍贯来源及流动趋势表明此一时期农村地区普遍的粮食紧张是大规模自发人口流动产生的主要原因,兰州及甘肃特殊的地理位置、工业"大跃进"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及国家实行的向西部地区移民垦荒政策亦对此有重要影响。从本质上看,流民问题折射出在农业国度超常规发展工业的根本性矛盾。  相似文献   

14.
<正>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江晓军来说,2010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当年,本想外出闯荡的江晓军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还是选择了留在温江区金马镇四友村种植蔬菜。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女性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电视传媒作为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对女性流动人口的积极影响作用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促使农村女性观念变革从而敢于走出农村到城市谋求发展;促进农村女性流动人口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提高了农村女性流动人口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增强了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的自信。从女性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对城市化进程的实质性意义以及新生代女性流动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看,今后电视传媒必须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发挥好舆论监督、宣传导向、文化传承、寓教于乐的职能,编排和播出的电视节目要起到对流动女性的正面引领作用。要从正面宣传农村流动女性群体,在全社会范围形成有利于女性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所以步履维艰,除了受到被转移数量多和国民经济的整个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外,缺乏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有效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键在于从战略高度出发,建立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机制,从而使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到输出有计划,流动有秩序,输入有管理,择业有服务,失业有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北京市在流动人口融入上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不足,如限制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的制度性障碍还没有完全破除,传统思维模式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劳动力市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等。为此,应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建设为切入点,通过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机制,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促进特大型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阻力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逆向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以往的研究是基于“二元经济”模型下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从劳动力个体行为机制的经济学分析,因此不能解释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逆向”流动现象。而文章利用效用函数等基本微观经济学工具对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逆向流动的阻力模型,从空间阻力、信息阻力、能力阻力、风险阻力、价格阻力、政策阻力、心理阻力等七方面阐释“民工荒”的微观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合理流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推进思路。为此,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发展规划或专项规划;改革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并探索建立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维权组织;进一步实现中西部地区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相应的配套改革;积极探索为农村女性流动人口提供社会保障的具体形式;进一步提高农村女性流动人口自身素质的同时,社会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贫困转移”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农村流向城市为特征的劳动力流动规模和范围都空前扩大了,在各种制度和非制度因素的制约下,流动人口在城市被边缘化,其过着与在农村一样贫困甚至更加贫困的生活,其流动仅仅是将农村的贫困转移到了城市。这样,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贫困转移”也随即产生并开始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本文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传统理论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贫困转移”这一现象的分析,找到导致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