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网络时代,网民往往可能通过个人情感与信念取代事实真相来营造舆论。事实真相未至,甚至没有事实真相,政治心理、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已经通过网络政治人或网络道德人提前营造无根的公共政治舆论。这种所谓的"后真相"现象,使得网络公共权力的扩张与滥用、网络民意的随意爆发、网络商业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论生态是由政府—网民—媒体三维互动形成的舆论场。虽然近年来网络舆论生态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但现实中仍存在不少"行为盲点",其背后则是"认知误区"。在认识论上,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网络民意的虚与实、网络传播的一与多、网络言论的好与坏、网络治理的软与硬及网上治理与网下治理等关系。这构成网络舆论生态治理需要遵循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后真相”政治的动因、逻辑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分化,媒体垄断催生的恶性竞争,互联网技术革新带来的传播转型与社交平台导致的认知偏见,以及公民政治信任危机等因素,是"后真相"政治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后真相"政治强调价值先于事实、真相让位于情感的秩序逻辑,在催生传统政治传播格局解体和新兴社交媒体生态成熟的同时,也加速了精英群体的溃退和"后政治心理"的初具雏形,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理性坍塌、信任异化、道德相对主义泛滥和"第三种现实"滋生等政治危机。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逻辑,可能需要建设共享、发展的利益格局,打造开放、有序的媒体环境,营造包容、规范的公共领域,保持谦逊、开放的政治心态,建构权威、共识的舆论话语,来应对网络时代"后真相"政治的挑战,破解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条件下形成的以表达情绪化、观点碎片化和语言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次生舆情,给重大疫情的应对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次生舆情呈现出多重特征,不仅影响着社会舆论的价值判断、大众的社会心理,还影响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如不能对网络次生舆情的走向进行有效引导,则很有可能会形成网络次生舆情"灾害"。因而要高度重视重大疫情应对中的网络次生舆情治理工作,建立网络次生舆情沟通机制,完善网络次生舆情监管机制,健全网络次生舆情回应机制,培育健康的网络次生舆论场。  相似文献   

5.
正在信息传播权力重构的过程中,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是合作关系,而非对立关系,这是政府新媒体传播获得话语权,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效率的必然选择。1983年,托夫勒就预言:"信息是和权力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并要人们注意研究与信息有关的种种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公众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时会产生社会认知困惑、社会情绪消极以及社会信任淡漠等心理问题。这些既存的社会心理问题,呈现在舆论传播中,会给党的舆论引导带来"舆论‘泛社会化’""‘舆论倒逼’势头强劲""舆论‘越位’现象丛生"等挑战。为了提升党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需要关注公众心理状态,并基于公众心理分析,从认知、信念和行动三方面着手来制定舆论引导策略,找准各种舆论场中的"对接点"和"共振点",时刻关注并推动反应民声、表达民意的积极社会舆论,形成舆论聚合,促进多元舆论场共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舆论芬围。  相似文献   

7.
汪永安 《探索》2023,(5):177-188
媒介的快速迭变,致使流量成为理解社会舆论方向和网络空间秩序的新型符号。“流量变现”成为不少舆论主体追崇方向的同时,舆论生态格局悄然发生嬗变,出现资本挟持不断挤压舆论公共属性、隐形流量数据暗含“制造同意”风险及外在标准规训舆论内在运行机制等现象。这可能会对政府权威与政治信任带来损害,亟待从网络舆论生态秩序构建上加以纠偏。面对“流量至上”逻辑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与风险,当前网络舆论主体尤其是监管主体主要从观念、制度、技术、道德方面积极应对,探索其矫治路径。在理念维度,树立正确流量观,顺应流量发展趋势,科学赋权,避免单向思维,以流量标准合理化推动舆论生态合理化;在制度维度,把握流量指标特性,兼顾新老规范融合,细化操作指南,主动将流量融入现有的法律规范条例中,“合理化吸收”流量数字背后的人民性;在技术维度,优化算法规则,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从信息源抑制负面舆论的传播与扩散,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于良性舆论生态构建;在道德维度,立足个体道德内驱作用,以技术嵌入和道德外化方式推动社会整体安全与个人权利保护平衡。破除流量陷阱,需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相结合。一是要筑“池”引“...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新媒体网络工具日益多样,网络评论成为掌握信息控制权、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方式。网络评论环境的疆域化、主体的平民化、载体的多样化、内容的随意性使通过网络评论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具复杂性,特别是"坏"网络评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给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引导带来了严峻挑战。构建意识形态的网络治理机制对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最终指向是培养道德理性。微时代舆论场不同于传统媒体舆论场的新特点既为大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带来新途径、新机遇,也带来新危机、新挑战。文章基于舆论场相关理论,从构建舆论场的心理环境、优化舆论场的行为环境、引导舆论场的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探讨微时代如何创新大学生道德理性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下,我们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就是看到了网络舆论场中的话语革命。在全球网络舆论场对中国"新"形象开展"巧"传播,应主动构建基于具体、生动、微观、个体、互动、多样议题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以往学者多将互联网治理看作是对互联网本身的治理,没有意识到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赋权,对现有的治理模式形成了冲击,改变着政府与非政府行为体在治理过程中的关系。在对网络技术赋权的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层级政府的差异。网络的兴起对基层政府的影响更为明显。基层政府由于缺乏对网络舆论的反制手段,自身的政治信任度较低,以及网络舆论的发布至形成之间的无缝衔接,致使一些基层政府只是单纯应对舆论压力,导致决策的偏差。基层政府应该首先对事件本身进行澄清,然后求助于权威媒体,或让当事人在网络上发声等,让事件的真相曝光之后,压力自然会消失。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有着积极的效用,有利于政府治理走向大众化、科学化、时代化与廉洁化。但同时,网络舆情在生成与控制两个层面又对政府治理带来严峻挑战,使个别政府部门及其主导的权威媒体的"公信力"受损、"把关力"减弱以及产生"舆论场"的负效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建立有序的预警机制,强化调控机制,完善引导机制,切实把握网络舆情的主控权、调控权与引导权,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高校网络舆论场不仅是大学生信息获取、观点交锋和利益表达的时空环境,还是挑战官方主流舆论场和可能滋生公共危机的"温床"。鉴于高校网络舆论场域学生动员呈现出的实时性、互动性、草根性及群体极化性等主要特征,高校网络舆论场域中的危机管理,须在尊重青年学生利益诉求和表达方式多元化、重视校园舆论领袖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引领高校舆论方向,并通过积极营造有效利益表达的环境,引导大学生政治实践,培养合格政治人。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政府治理的前提是公民舆论权的确认与维护,这是基于公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合作共生的关系决定的。网络虚拟世界也会出现失灵,政府介入治理面临政治限制、管理成本限制、技术限制与法律限制等,这为网络舆论治理提供了边限选择。网络舆论生态话治理要确立对话协商新机制,进行广泛社会动员,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5.
当下社会舆论的形成路径,遭遇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变革。在专业大众媒体纷纷聚力探索提升舆论引导力的背后,应当看到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舆论构建者"这种新崛起的力量给传统社会治理和政府控制秩序的能力带来全新的挑战和变革要求。在这样背景下,地方政府遭遇前所未有的舆情生态环境变化,传统的舆论产生模式被颠覆,单靠行政手段处置舆情不再灵验,亟需梳理地方政府舆情危机的流变趋势,探讨处置能力建设与正向舆论引导之路径。文章从操作层面作实务研究,致力增进社会和谐,助力社会秩序健康运转。  相似文献   

16.
《前线》2016,(11)
正"改革舆论场"是指一定区域内的高密度人群,由于受到政治、经济、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在多种媒介的推动下,就有关改革的话题进行高频率讨论所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在"场"的作用下,同一空间的个人所发表的关于改革的意见,经过引导、交流、协调等,比在普通环境中更容易形  相似文献   

17.
陈宗章 《探索》2020,(3):170-178
"思想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旨在深刻把握教育对象内在的思想结构和发展动态,以期发现"思想问题"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反转"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现象,在全面把握其内涵、过程、形态和模式的基础上,运用"思想分析"的方法对"网络舆论反转"现象进行专业化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网络舆论环境建设和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方式。在"网络舆论反转"现象中,舆论参与者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三个主要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主体层面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在管理层面上把思想分析和引导融入网络信息治理的全过程,在教育层面上不断提高网络媒体人和广大网民的网络素养,以积极应对各种"思想问题",打造良性的网络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音频、文字、图片、视频等数据大量涌现,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IDC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ZB(相当于4万亿GB)。网络舆论在产生速度、复杂性、传播方式等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网上流传的消息如果得不到事实真相或官方及时答复,将产生歧义,让网络充满了非理性舆论。网络舆论长期偏离理性轨道极易造成事情从一个极端走向  相似文献   

19.
社会生存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现实的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生存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生存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础,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和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中始终强调个体的首要地位,认为只有充分尊重"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服从与服务于"现实的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E时代,网络舆论作为现实社会舆情在虚拟社会的投映,往往是民意的一种集中表达,在与各级政府的多维互动中,需要各级政府做出积极回应并进行理性引导和处置,这既是在检验政府的行政能力,更是考量E时代政府的公信力伦理建设。在应对网络舆论的实践中,政府面临着"信息场和舆论场"错综复杂、价值冲突、制度悖论、技术难题等挑战,政府应该根据网络舆论在发酵、扩散、爆发和平息阶段的特点,立足于现代政治伦理维度,建立快速的反应和回应机制,真诚负责地构建官民互动平台,实现制度"硬控制"和价值关怀"软引导"的协同并进,从而守护自身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