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独立以来,马来西亚的经济建设取得引入瞩目的成就,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考察马来西亚经济结构的变化与问题,对了解马来西亚今后的经济发展将不无裨益。马来西亚经济属于农业型经济,耕地主要种植供出口的经济作物。1960年西马耕地面积约2,259.4千公顷,橡胶种植面积占三分之二强,当年产橡胶70万吨,占世界橡胶产量40%左右,从事橡胶生产的人达30万以上;其次是椰子,占总耕地面积的9.2%,而主要食粮大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在取得独立后,为了改变殖民时期形成的畸型的经济结构,将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马来西亚的工业化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就。近几年来,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强劲势头,1987-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82%,在亚洲仅次于中国。1993年人均收入达3280美元,是泰国的2倍,印尼的5倍,在东盟国家中仅次于文莱和新加坡。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报告已将马来西亚列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它在其中的竞争力已超过韩国而位居第四位。上述工业化成就主要得益于马来西亚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有关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在独立以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8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农业经济结构畸型,少数几种热带经济作物成为农业生产的支柱,粮食不能自给,50%以上的粮食需要进口。独立以后,马政府将改变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自给率,减少对外依赖作为重点来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粮食生产率和产量出现下降的趋势,国内粮食短缺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日渐明显,引起了不少有关人士的关注。本文将对马独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过程,目前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前景作一简要的分析。一、…  相似文献   

4.
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构成马来西亚人口的主要族群。从西马人口普查来看,1947年马来族占西马人口的49.5%,华族占38.4%,印度族占10.8%,其他种族占1.3%,到1980年,上述种族人口比例发生变化,马来人口比例上升,占56%,华人占33%,印度人占10.1%,其他种族下降到0.7%。(战后马来西亚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都发生很大变化,华人和印度人从认同母国转向认同当地,他们绝大部分成为马来西亚公民,为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发展,马来西亚各种族就业模式和职业构成都发生一定变化,但由于各种族所处的政治背…  相似文献   

5.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分配问题国外学者研究甚多,但多从经济理论角度出发加以探索。马来西亚社会财富分配则别具特色,形成马来人与华人种族之间的财富转移。自1957年独立后,马来西亚经济进入了一个纠正殖民地特性经济,发展民族经济的阶段。但不论在拉赫曼时期,还是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控制马来西亚政坛的马来人执政者始终如一地坚持把发展土著马来人经济放在重要的位置,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措施以图改善占人口总数46%的马来人的经济地位。而对当地占人口比重34.5%的华人的经济则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手段予  相似文献   

6.
一、导言:马来西亚的经济马来西亚的经济实力主要在于它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马来西亚领土面积仅330,434平方公里,人口约1,400万,却是世界上某些初级产品的主要生产国。马来西亚出口的天然橡胶占世界供应量的42%,棕油占80%,胡椒占35%,锡占36%,此外还出口原油和热带硬木等产品。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族和多宗教的国家,代表了伊斯兰国家的一种特殊经历。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为官方宗教,穆斯林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3%。其中绝大多数为马来族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5%。其余人口由许多不同的种族和宗教团体组成,其中最大的少数民族是华族(占35%)和印度族(占10%)。很长时间以来,伊斯兰教与马来族的民族认同和政治地位是相互关联的,反映在公众的信念中即是马来族人,也就是穆斯林。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政治中的作用。国家的三大支柱是伊斯兰教(国教)、马来语(国语)、苏丹(王…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英国的长期殖民统治将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塑造成为一种畸形、片面发展的单一经济结构、以出口橡胶与锡作为其主要的经济基础。战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结束以后,随着人造胶及其他代用品的出现与应用,天然橡胶和锡的价格不断趋跌,导致马来西亚经济的长期不稳定,1957-58年战后第一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又严重地抑制了当时马来亚的橡胶、锡的出口,导致了经济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失业人口剧增。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后,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经济结构,政府采取了以发展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多元化战略。马来西亚的工业化发展过程先后经历…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第三次工业化浪潮风起云涌,许多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也应势而动,力倡工业化,创造出一个个工业化奇迹,马来西亚工业化便是其中的成功范例之一。一、1957~1981年马来西亚的工业发展由于英国殖民者的长期统治,独立前马来西亚是一个依赖橡胶和锡出口为主的单一种植制的农业国家。民族工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落后、基础脆弱,除了一些与其资源有关的消费品工业及少数原材料加工业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工业。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小,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为改造单一的经济结构,1957年独立后的马来亚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工业。至19…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1986,(1)
农业是马来西亚的主要产业,对社会、政治、经济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马来西亚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很快,石油产量也大幅度增加,但农业仍然是大部分马来西亚人生计的最主要来源。1970年,农业产值(包括渔、林、牧)占马国内生产总值的32%;1979年占25%,1984年占22%;预计到1990年仍达20%。1984年农业的出口收入占出口总值的21%。1979年全国劳动力的40.2%(约200万人)从事农业。预计到1990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仍占总劳动力的35%左右。  相似文献   

11.
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独立之后为了发展工业和致力于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要而忽视农业部门之际,马来西亚积极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马来西亚政府认识到,农村的马来人是国内经济条件最差的居民,与此同时,他们又是政权选举的重要支柱。在五十年代中期,马来西亚着手实施许多开发计划,目的在于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培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马来西亚的金融业发展十分迅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马来西亚的经济与金融造成了巨大冲击。为此,马来西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措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国内金融业发展现状独立后,伴随着国内经济的起飞,马来西亚的金融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其金融体系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由国家银行、商业银行、证券银行、金融公司、国家储蓄银行、公积金与保险公司以及贴现公司组成。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又称马来西亚国家银行,成立于1959年1月。根据《马来西亚国家银行条例1958》,马来西亚国…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来西亚取得国家独立后的40多年期间,该国政府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了工业化和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了多个短、中、长期发展计划.使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收入跃居东南亚国家的前列。但是.被快速增长掩盖了的弱点与隐患,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被暴露出来,该国在1998年出现经济大衰退.同时政局也发生某些动荡。目前,该国经济正从谷底回升,显示经济最困难时期已过去,预计1999年将能取得1%的实际增长率。经济形势的好转有助于政局的稳定。马来西亚政府呼吁全国人民全力配合,加速经济复苏。综观40多年来马来西亚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研究马来西亚在独立后时期的贸易政策制定,着重研究那些导致政策转变的因素,并找出主要的未完成改革议程。本文从历史上概述马来西亚贸易政策制定的情况,注意到其潜在的政治经济背景,并从地区比较的观点来审慎地评论当前的贸易与投资政策制度。本文还研究了马来西亚对于地区性与双边贸易谈判的政策态度的变化。导言人们普遍认为,马来西亚是发展中世界中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一个国家。尽管在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萧条,但马来西亚在整个独立后时期的经济成就还是一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过去…  相似文献   

15.
马来西亚到1990年期间的工业发展总计划是制订联邦远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战术的基础。这个计划特别重视发展本国的工业潜力。马来西亚经济在1985年下降之后,1986和198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分别增长1.2%和5.2%。这一成就在取得主要是由于实施了企业活动自由化、下放经济管理权限、简化各种行政手续以及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等政策。1988年,马来西亚国内生产总值可达653.4亿马元(按1978年价格计算),即比上一年增长7.4%;而明年将增长6.5%。 1989年,马来西亚国民生产总值将增长5.6%,即达到861亿马元(按现行价格计算);国民收入人均增长2.8%(达4,950马元)。由于需求和进口商品价格上升,消费  相似文献   

16.
一、序 言 国土面积与日本的淡路岛大约相同、拥有300万人口的城市国家新加坡是1965年从马来西亚联邦分离、独立出来的年轻国家,也是华人人口占77.7%、马来人口占14.1%、印度人口占7.1%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小国从70年代初开始因迅速的经济增长受到全世界的注目,现在已经与韩国、台湾、香港一起被称为“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1999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32 810美元(日本是38 160美元),远远超过了旧殖民地宗主国意大利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独立50多年来,种族政治贯穿马来西亚历史发展始终,并常常在关键时刻左右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马来西亚的种族政治表现在马来人的政治特权、经济特权与文化特权。本文试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探析马来西亚种族政治及其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东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1960—1970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4%,1970—1980年为7.8%。1981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价格计算)达到1819.39亿美元,其中印尼占42.5%,菲律宾与泰国分别占19.1%和18.4%,马来西亚占13.2%,新加坡占6.8%。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新加坡最高,为5045美元,马来西亚次之,为1167美元,菲律宾与泰国分别为703美元和694美元,人口最多的印度尼西亚也达到了514美元。  相似文献   

19.
马来西亚具有一个雄心勃勃的经济抱负:它着眼于跻身新兴工业国之列。它希望建立起一个与生气勃勃的农业部门并驾齐驱的先进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结构,从而在九十年代之内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加速新的土地开发计划和种植除了现有的橡胶和油棕以外的其它作物新品种,将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多种经营,同时,通过实行多方协调一致的战略也将能加速工业化。这种抱负表明,马来西亚由于自1975年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自信心日益增强了。然而,鉴于马来西亚社会具有多种族的特性,它在取得经济成就的过程中并不  相似文献   

20.
一、独立前殖民地产业结构的性质与特征东盟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在其政治独立以前均受西方殖民者的长期统治或支配。西方殖民者在其帝国主义阶段把这些国家的经济塑造成为它们工业制品销售市场、资本投资场所、原料供应地和廉价劳动力供应地,使它们发展成为具有畸形发展的单一种植制殖民地经济结构。这些国家的殖民地经济结构在社会经济体制方面的特征(这是殖民地经济结构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