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仲舒“官不与民争利”的启示张亲霞西汉大儒董仲舒曾为汉武帝提出许多治国方略,"官不与民争利"就是其中之一。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初登皇位,诏举贤良方正之士商量对策,董仲舒说:"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利,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居。"又说:"身宠而载...  相似文献   

2.
会宁     
《党课》2011,(17):115-115
会宁位于甘肃中部,“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秦始皇、郭文普、汉武帝、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等都曾到过会宁,  相似文献   

3.
文章借用既有相关研究成果,诠释了中西两种思维模式对于孝廉关系这一议题的思维程式、逻辑理据和核心观点。中式思维沿着“一本始源-家庭本位-斗孝为首德-德才外推”的理路,最后得出“孝可生廉”的结论;西式思维则从“个体本位论”出发,借助“领域分离”的理论与现实,主张孝廉无关(“孝廉分离论”)。  相似文献   

4.
战国以来,选贤任能的官僚制度逐渐发展起来,“举荐”成为较普遍的选官方式。西汉前期,皇帝已经认识到帝国统治需借助于学士及其政治思想,并逐渐为学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察举制度。大致上说,察举制度有两种形式:一是举贤良方正,由皇帝下诏指定科目,再由丞相、列侯、公卿及郡国长官等按科目举荐。皇帝亲自对被举者进行察问,然后依据对策的等第分列授官。二是定期“岁举”,主要是孝廉科,每年一次,由郡守国相为举主。汉代的察举制度在施行过程中不断变迁。从“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到“以文取人”都获得了制度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良 《学习月刊》2014,(5):52-53
卖官粥爵,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最早能追溯到秦代。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18年),“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这意味着,百姓每缴纳千石粮食.可以授予一级爵位.朝廷借卖爵赈灾。汉武帝时期.由于对外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朝廷决定缴纳钱粮者可以获得官爵或赎罪。秦汉以后.如若出现财政危机.一些王朝也会通过卖官粥爵创收。  相似文献   

6.
杨梅 《支部生活》2008,(1):20-21
今天滇西铁路、公路必经的交通要衢祥。云,早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就因。“彩云南现”,而在云之南设云南县:直至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置云南郡,这里作为滇西和滇西北广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58年之久。元代起设云南省辖云南县,直至1918年,因县名与省同名,才借“祥瑞”之意改云南县为祥云县。虽然如此,民间至今仍以“小云南”称祥云,以有别于称云南省的“大云南”。历史学家却称历史悠久、开发极早,称“云南”已有1000余年的今祥云为“古云南”。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在汉代形成的。汉以前,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往往是临时的和随意的,未形成明确的制度。两汉时期实行的是察举制度,又称选举制度。这是一种“乡举里选”产生,经地方长官确认并定期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所荐举的人才分为三科(三类):贤良方正、孝廉秀才、博士弟子。这些人才被荐举到朝廷后,  相似文献   

8.
晏子说“毁”“誉”夏风晏婴(?一公元前500年)是春秋时代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其兄晏弱去世后,继任齐卿,仕灵公、庄公、景公。齐景公在位时,晏婴被派到东阿当地方官六年。前三年,“政声”不好,骂声不断。齐景公听到的...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令张骞出使西域。  相似文献   

10.
《党的建设》2011,(1):48-48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连召波 《党员文摘》2007,(12):18-18
妙语拒贿 《左传》中记载,宋襄公十五年(公元前638年),一人得一洁白无瑕的宝玉,跑去献给大夫子罕,并说:“如此稀世之宝,只有您这样清正的大人物才能佩带!”  相似文献   

12.
丁东 《党建文汇》2011,(11):43-43
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相似文献   

13.
《党的建设》2013,(7):44-44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汉末建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少年便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20岁举孝廉为郎官,步入仕途。初任洛阳北部尉,后曾任顿丘令、济南相等职。为官不畏权贵,雷厉风行,有政治才干和魄力。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势力,此后讨董卓、灭袁绍,削平群雄,于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建都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当时北方的实际统治者,为建立曹魏政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党员干部之友》2014,(3):62-63
文化淄川 史料记载:“淄川之地,为同、为陆、为州、为县不一而已。”西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15年)置般阳县,因位于般水之阳而得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正>近期,热播电影《周处除三害》将“周处”这个人物带进了公众的视线。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周处改过自新,从横行乡里的“一害”成长为捐躯报国的英雄的故事。然而,真实历史中的周处真是如此吗?他是否真的是“一害”?是否真的受到陆云的点拨浪子回头?“害”在何处?一切得从周处的父亲周鲂说起。周鲂,字子鱼,吴国阳羡(今宜兴)人。周鲂少时好学,通过举孝廉进入了东吴体制内,先后担任宁国长、怀安长,后来又屡立战功,升职为鄱阳太守。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即位初年,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史记》中这样记载:"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也就是说,东方朔给汉武帝的上书,竟然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汉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相似文献   

17.
汪金友 《前线》2012,(2):54-54
近日读史,看到几则故事,将它们串联在一起,脑海便浮现出“保持纯洁”这几个字来。 几则故事为: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大赦天下,50岁的司马迁被释放出狱,又当了中书令,他家的门庭也再度热闹起来。有一天,大将军李广利派人送来一件礼物。司马迁的女儿打开一看,是一对价值连城的玉璧。她不禁惊呼起来:“哎呀,这可是稀世珍宝!”司马迁看了一眼后说:“白璧无瑕,果然精美。但人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收下这个礼物,我就有了一个污点,再也不能白璧无瑕了。还是包好,让来人带回去吧。”  相似文献   

18.
走进天柱山     
《党史纵览》2006,(11):F0004-F0004
天柱山,又名皖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潜山县境内,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时封为“南岳”,后为隋文帝诏废,故被人们尊为“古南岳”。因这里春秋时为皖国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天柱山主景区面积82.46平方公里,分八个景区。景区内“峰雄、石奇、洞幽、  相似文献   

19.
《党的建设》2013,(9):48-48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为人机捷,善持论。汉末举孝廉,累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深得曹操赏识器重。曹丕称帝后,拜为太尉,后迁太傅,世有“钟太傅”之称。钟繇学习书法用功甚勤,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如厕至于忘归,几近痴迷状态,兼擅隶书、楷书、行书,三体均为当世楷模,是汉魏时期古今书体的集大成者,尤以楷书艺术成就最高,是新体楷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观     
《咬文嚼字》开咬《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说汉武帝晚年"迷恋黄老、烧香拜佛,是道家的无为"。这错在知识上,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一说为西汉衰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一说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武帝时期是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