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红  梁丽萍 《理论探索》2005,(4):138-140
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公民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素质。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知识比较贫乏,权利意识淡薄,普遍缺乏对法的信仰。因此,应着重从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提升公民的权利意识、完善司法制度和进一步做好普法工作入手,来增强公民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2.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法治政府,它必须依法产生、受法律约束、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在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然在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定位、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监督、行政责任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增强金社会法制观念,取得法治政府建设新成效,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进—步发挥守法模范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进一步地增强尊崇法治的意识,进一步地深化对遵守法律的认识,进一步地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培育公务员精神。结合上海实际,培育公务员精神,关键是要进一步增强“五个意识”。一是增强公仆意识,恪守为民之责。二是增强务实意识,切实强化基础工作。三是增强创新意识,始终坚持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四是增强大局意识,切实做到了解大局、服务大局、顾全大局。五是增强法治意识,切实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民主宪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非常注重法律程序。程序问题的理论研究表明,实现政府行政行为的程序化,将产生如下十大效益:一、操作效益规定政府职权和职责的实体性法律文件,往往是一些宣言式规范,还必须借助于规定政府如何行使职权和刻行职责的程序性法规,才能使宣言式的法律制度变成可操作的法定行为,使静态的政府权益成为动态的程序行为,作用于社会。二、法治效益法治国家要求政府与公民之间必须遵循法定程序来发生关系。政府的行政权力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合法地维护公共利益;公民也只有通过申请、登记、选举、诉讼等各种法定程序…  相似文献   

6.
『制约公权』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 会学常识告诉人们 :权力一般可分为私权和公权两大类。前者是指公民的合法权力 ,后者为政府的权力。公民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 ,它当然也应受法律的制约 ,任何超越法律允许范围的行为 ,都将构成违法犯罪 ;同样 ,政府的权力也是法律赋予的 ,它也应受到法律的制约 ,任何超越法律允许范围的行为 ,无论其动机如何 ,都是有悖法治精神的。法治精神的表现是尊崇法律 ,认为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无论对政府 ,还是对公民。相较而言 ,法治的主要功能则是制约政府的权力 ,即制约公权。这是因为 :一则政府权力天然就有无限度膨胀、延伸的趋势 ;二则…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在我国现代政府治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政治民主价值准则是人民群众有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和了解相关政策信息的权利,而政府的义务就是积极引导公民广泛参与政策制定。当前随着我国公民参与度的不断提升,民主化进程和法治社会也在迅速发展,规范和发展政策的制定,形成公平、公正的决策体系如下:增强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公民参与能力;提高政府官员民主意识,消除官本位思想;防止强势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过程的渗透;大力推行信息公开;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意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先导作用,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驱动力。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志愿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社会力量,对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实践载体。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公德意识,有利于加强公民的环境意识,有利于促进公民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9.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公民个体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提高参与水平、法治意识,以便和政府一道共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成和谐社会的早日建成。但是,现阶段的公民责任意识较为缺失,特别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较为淡薄。因而,通过多渠道培育公民的责任意识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地方法治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法律监督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南省在继“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要成效之后,进一步明确了“法治湖南”建设的战略目标。以法律监督促进法治湖南建设,应该树立在保障法制统一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地方法治建设中彰显湖南特色、在服务湖南发展大局上探索新路的目标取向。需以强化法律监督意识、拓展法律监督范围、规范法律监督程序、改进法律监督方式为工作重点,并在提高检察机关位阶、积极推进检察改革、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检察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情感认同是人们对法治建设满足自我需要而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情感认同一经形成,就会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道德论证、理性认知和行为实践产生巨大的强化作用。就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而言,人们对法治的情感主要包括对法治的信任感、敬畏感和责任感,这些情感因素,是法治文化认同的主观意识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需要强化人们对法治的信任感、强化人们对法律的敬畏感和强化人们对法治的责任感,需要每一个公民增强践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感,从而养成高度的法治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公民非制度化参与的产生同转型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变革有密切联系,其危害十分严重,必须予以高度关注.规范公民非制度化参与的对策是: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把公民的非制度化参与纳入制度化体系;加强政府官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切实防范政策失误;加强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增强公民制度化参与意识和能力;依法坚决打击严重危害政府权威、法律尊严和社会稳定的非制度化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3.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科社教研室翟桂萍撰文提出 :公民意识是包括公民权利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等。公民权利意识的凸显 ,使我们日益重视自身的权利和利益 ,以权利本位为主的法制民主意识逐步树立起来 ,必然要求通过法律渠道规范政府的运作和维护自身利益 ;要求政府实现精干、廉洁和高效 ;要求政府机构的设置、职权的划分 ,权力的行使都符合法律 (也就是人民的根本意愿 )的规定 ,从而促进机构改革接受人民的监督 ,使之具有更为理性的基础 ,促进机构改革的法定化。公民意识的凸显还必然要求更多的民主权利和政治参与 ,要求公民更…  相似文献   

14.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避免矛盾和冲突,对公民进行法治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法治建设的重要过程,同样会存在矛盾和冲突。其中,影响公民法治教育的观念冲突主要有:传统道德观、传统法律观与公民法治观念的冲突。为此,必须加强对公民进行法治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现代化稳步推进,到2010年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此同时公民法治意识也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成为国家治理方略和社会共同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加强政府法制宣传培训工作,是提高广大公务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我省依法治省进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发挥着特殊作用,他们的法治意识、法律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政机关能否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广大行政执法人员处于执法的第一线,他们的法治观念、执法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执法质量,直接关系到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直接影响到群众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影响到法治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秀丽 《学理论》2010,(4):51-5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农民公民意识。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前提。因此,笔者就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特点和基本条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建设法治中国,要求我国行政过程文化的塑造方向是法治行政。法治行政,作为法治文化在行政过程中的体现,包括法律至上、规制政府、尊重公民和重视程序正义等四个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反映了其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因此,促使法治行政文化的形成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逐步增强,公民要求政府在行使管理社会权利的同时,履行政府义务。政府应该依照权利义务理论,根据政府最基本的性质和目的,提高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在民主政治环境下向公民负责,按照宪法和人民的要求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树立政府在社会中的权威,增进社会的福祉,满足公民对政府的需求,获得社会的认同、提高公民的满意度,增强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一、中华法系中消极法律文化和现实文化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我国法治建设中华法系作为历史文化 ,虽然有精华 ,但也有糟粕 ,这些糟粕至今影响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平均主义法律观成为法治社会公平、公正、效率法律观的腐蚀剂 ,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直接阻碍法治的实现。重等级特权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相背。传统义利观与重视权利的行使保护的法治观相悖。重公民守法、轻政府守法与依法行政和权力制约相左。重刑轻民 ,消极避罪思想与注重民事法律行为的规范化和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调整的法治思想相异。法律虚无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