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一个人躺在地上,如果他不想起来,那么十个人也拉不起他来,即使起来了也马上会趴下。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如果你做不好一件事,无论是搞好关系,还是寻找爱人,还是减肥,都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想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小游戏。女子当了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时,要记得这个游戏。孩子虽然小,也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你要把道理给他讲清楚,而且要让他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人会觉得孩子还小,没必要讲那么多。  相似文献   

2.
正陈独秀的自传稿是在好友胡适的怂恿和鼓动下写的,虽然只有短短两章,但却有响遏行云之势,甚至有人认为它比陈独秀的生命更重要。陈独秀去世后,他的朋友静尘在一篇悼念文章中写道:"陈独秀死了,我不为独秀的生命哀,也不为独秀的不能成功哀——因为政治上的成功不一定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胡适与鲁迅的思想、著作至今仍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他们与其他先驱者一道 ,以《新青年》的团队精神相互呼应 ,共同开创了全新的文学方向 ,使白话诗和白话小说从此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他们也为反对封建伦理道德 ,创建新型的社会与人生而协同作战。考虑到几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鲁迅的研究和评论已相当充分 ,对胡适的研究则是近年才真正开始 ,故本文着重从胡适这一方面论述“五四”时期二人在文学贡献和人生观念方面的相同点 ,并初步比较了二人各自的留学生活对他们以后人生道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杂文与评论     
杂文,是一种边缘性文体,是说理与形象相结合的一种体裁。瞿秋白为鲁迅杂文选集作序时说:“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鲁迅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这里以论文为中心词,杂文是论文的一种具有文艺性特点罢了。也有人提出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这似乎又前进了一步,文艺(诗)与政论平分秋色,但很难给它定性和归类,也给创作和理论研究带来困难,有人把它当作评论来写,有人把它写成诗。而鲁迅自己的意见呢?他在给徐懋庸的《打杂集》作序时说:“我知道中国的这几年的杂文作者,他的作文,却没有一个想到‘文学概论’的规定,或者希图文学史上的位置的”。“但是,杂文这东西,我却恐怕要侵入高  相似文献   

5.
<正>明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逝世80周年。无论是鲁迅在世时,或者在他逝世后的漫长岁月里,对他的研究、评论和研讨,文章多如恒河沙数。虽也有贬者,但他对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近年来,有人把鲁迅说成是"断裂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罪人"。这种错误看法,在钱理群等人的文章中已有批评。鲁迅的文化品格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所采取的正  相似文献   

6.
心中的鲁迅     
张嵩 《共产党人》2010,(4):52-52
几次去上海,都是急急匆匆,但心中总有一个愿望,去鲁迅纪念馆或他的墓地看看。我是读着鲁迅的文章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至今仍有一种鲁迅情结。我于2003年12月、2009年7  相似文献   

7.
正毛泽东是文章高手,视文章为重要工作手段和开展舆论宣传的工具。他青年时代走上政治舞台的第一个亮相,靠的就是文章。那是在五四大潮中,不到一个月,他就在自己创办的《湘江评论》上面发表40多篇时事评论。最有分量的一篇叫《民众的大联合》,引起倡导新思潮的胡适刮目相看,将其视为精神兄弟。  相似文献   

8.
像许多伟大的革命家一样,胡乔木也非常热爱鲁迅,崇敬鲁迅.在他家里众多的藏书中,鲁迅的书籍占了相当的一部分,其中有不同时期的鲁迅全集、鲁迅杂文集、鲁迅小说集、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和各种单行本.胡乔木在许多场合都热情地宣传鲁迅,在他的文集中专讲鲁迅的文章就有《伟大的作家,伟大的战士》、《鲁迅对中外文化的分析态度》、《拿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来纪念鲁迅》等,散见于其他文章中对鲁迅的评论就更多了.他不仅对鲁迅研究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而且关心、支持鲁迅著作的出版.胡乔木严肃地捍卫鲁迅的旗帜,他曾说:“鲁迅的旗帜仍然是我们今天的旗帜.”  相似文献   

9.
学界泰斗季羡林去世后.杂文家邵燕祥在一篇追忆文章中说:“晚年他参与了很多社会活动,一些人对他有微辞。我觉得.这说明他有时对于一些要求不善于说‘不’”。  相似文献   

10.
正谈鲁迅的有文人,有亲人,有要人。但军人谈鲁迅的不多,张学良就是其中一个。那么,在张学良眼里,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鲁迅会骂人。1947年11月16日《大报》有一篇介绍张学良谈鲁迅的文章,说:张学良蛰居台湾之后居然大读《鲁迅全集》,红封面的20巨册的书,厚厚堆满了他的书桌。他一度几乎言必谈鲁迅。他和张治中谈到鲁迅,说道:"鲁迅的文笔的确辛辣之至,我也被他骂得好苦。"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对鲁迅的骂似乎并没有多少反感,反而有一种"入木三分骂也精"的享受和快感。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扣丝杂感》一文中说:“无论是何等样人,一成为猛人,则不问其‘猛’之大小,我觉得他的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那结果,在内,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在外,是使别人所看见的并非该猛人的本相,而是经过了包围者的曲折而显现的幻形。”领导干部虽然并不就是鲁迅先生议论的“猛人”,但在被人包围,使其闭目塞听这点上似乎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12.
正江苏督军李纯自杀,在1920年是挺大个事儿。当时上海《申报》还专门刊发了一篇评论,将李纯奉为督军模范,那篇文章的名字就叫《呜呼李纯督军之模范》,作者是当时著名的意见领袖"冷"。这一年,李纯生了场病,本来这个病也渐痊愈了,但时局不好,国事日非,当时报纸也有很多攻击他的言论。所  相似文献   

13.
吴若增 《党课》2012,(2):121-122
生活中,有些事人们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但你要是认真地想一想,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很荒谬。比方说在酒席宴上,常常会有人站起来端着一杯酒强迫我喝下去,说要是喝了就是给他面子,要是不喝就是不给他面子。提出这个要求的人,自以为没什么不要,因而理直气壮。而我,就常常会在心里边暗暗觉得好笑。  相似文献   

14.
“只要用心,就能赢得精彩”。这是我在电视上看过的一则广告语,心里对它的创作者饮佩万分,觉得这句话确实是道出了做人做事的真谛。   年前,我在贵阳新天药业有限公司遇到了湖北业务员徐正安,聊天时说到想请他写一篇稿子,但小徐很诚恳地说:“工作不是吹出来或者写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我的销售工作虽然有了一点起色,但还是等我做出更好的成绩时再写吧。”话虽简单,却很实在。   说到李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谁;如果提起李老二,贵阳新天药业有限公司可能就无人不知了。他虽然只是一个清洁工,学历也不高,却是…  相似文献   

15.
刘诚信 《唯实》2001,(1):70-71
唯实杂志拟于新世纪伊始 ,每期推出一位中青年杂文作家小辑 ,同时配发一篇评论。我以为此举颇有意义 ,不仅能向广大读者集中地提供一位杂文作家的代表作 ,且可促进杂文创作与评论之活跃。但当其责编张彦加同志向我约稿——要我写第一篇评论时 ,我的确有些踌躇 :这评论难写。难就难在当今的许多评论或序跋都写成了一味“捧场”和“唱赞歌”的应景式文字 ,“吹鼓手”式的个人作品评论多了 ,评论所处的位置也尴尬起来。好在 ,杂文的灵魂是批判精神 ,杂文作者最喜听真话 ,又因要评论的是相识十余年的铁志的作品 ,写起来不必有所顾忌 ,便应允下来…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他的著作、讲话、报告和一些书信中,多次谈到鲁迅及其著作,并对鲁迅在中国革命和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作过很高的评价,他们虽然相知相契,但两位伟人却终生未能相见。早在三十年代,毛泽东曾遗憾地对冯雪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见过鲁迅。”幸而通过冯雪峰,毛泽东了解了许多鲁迅的情况。由于冯雪峰的特殊身分,使他成为毛泽东与鲁迅之间的忠诚联系者,在这两位伟人之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沟通工作,起到了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滕绿凤 《学习导报》2011,(15):55-55
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我,原本不喜欢读党刊,总认为党刊枯燥、乏味、老套。刚开始是被省委组织部黄建国部长的文章所吸引。每次读黄部长的文章,就如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让人精神振奋。后来又读了《新湘评论》的其他文章,让我大吃一惊:党刊竟然能办得如此有魅力。我深深地爱上了她,至今已有8年了。每次从一大堆新来的报刊中发现《新湘评论》,我都觉得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从中收获了很多很多……  相似文献   

18.
书讯     
黄杏林 《党史纵横》2001,(10):21-21
1932年,一个叫李平(笔名林克多)的工人把一部题为、《苏联见闻录》的书稿送请鲁迅校阅、作序。 _李平于1923年流亡到法国谋生,在巴黎一家工厂当了几年五金工人。1929年法国闹经济危机,他被资本家解雇。这以后,他转到苏联,进了莫斯科电机制造厂。1931年回国,他把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写成书。 鲁迅收到这位工人作者的《苏 联见闻录》,立刻放下《三闲集》的编辑工作,替他仔细校阅。这部 书稿字迹潦草,又有一些使人看去 “未免觉得枯燥”的地方,鲁迅不, 辞劳苦,花了几个长夜,一字一句 地校读完,并写了一篇热…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总有几件忘不了的事,几个忘不了的人。冯军同志就是一个我永远铭记在心的人。尽管他已经去世13年了,但他的事迹,他的人品,他的精神,经常在我的脑海萦回,令人怀念。团中央的同志正在编辑一本纪念冯军同志的文集,约我写一篇怀念文章。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重新确立,过去对一些历史人物评价上的偏颇得到纠正,其有一定价值的著作得以重新出版,这是对客观历史的尊重,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有益的。可是,有些人还是容易犯形而上学的毛病,要说某个人坏就说成坏透了,即使某个时期某个方面有过贡献也被抹杀;而要说那个人好又是好得不得了,曾有过的错误也被说成正确,甚至把那个人捧上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去年从报纸上看到对《胡适全集》的评论,就给人以走极端的感觉。胡适是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出版《胡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