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道德悖论与新道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个人利益、团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并重的原则,构建合理的个人主义道德、团体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三元互补的道德体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作为社会的各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还必须确立起维护人类利益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坚持个人利益、团体利益、社会利益和人类利益四者并重的原则,构建合理的个人主义道德、团体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和人类主义道德四元互补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道德他律弱化。道德导向失去作用的情况下。必须强化道德他律机制,以增强道德约束力。  相似文献   

3.
单纯的市场调节只能解决个体或者局部经济平衡问题而不能解决宏观经济大局问题。自发的市场只能反应当下的经济格局和供需状态,而不能为长远的经济目标和结构优化承担责任和义务,不加约束的市场是产生垄断、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的直接原因,是加剧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经济根源。因此,要注重加强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道德调控。要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道德调控之间的关系,道德调控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状况相适应,道德原则要与社会价值多元化有机统一。要充分适当地发挥道德调控的作用,就要从完善道德规则体系,建立合理的道德评价机制,提高道德调控手段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水平等方面去考量和斟酌。  相似文献   

4.
道德生活世界表现为各种道德力量的冲突与制衡,其调和与秩序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各种道德力量在相互妥协与不断博弈,以期达到一种道德均衡状态。所以道德均衡的核心在于道德力量的制限,而人格塑造的前提也是道德制限,主体的道德均衡自然造就限制下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5.
所谓政府人就是指在国家政府机关中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公职人员。政府人道德是指政府人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政府人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始终与一定的权力相联。政府人道德的好坏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起着很强的导向和示范效应。加强对政府人道德建设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政府人道德建设的外在条件1.行政道德精神与规范道德精神是道德的灵魂。政府人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道德的特性。它不仅表现在政府人道德地位和层次都要高于一般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简称党依法执政)不仅是一个制度与法律的规定,更是一种道德自觉。党依法执政始终在中国现实的社会道德环境中得以实施,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支持。探寻党依法执政的伦理属性、道德原则与执政者的道德规约,无疑是道德支持党依法执政的重要话题。本文研究不在于以我们的道德理想取代依法执政,而在于党依法执政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继红 《唯实》2014,(10):32-35
知识分子以追求普遍性、创新性知识为信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深深的忧患与建构意识,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性的群体,理应在道德方面为人表率。然而,随着思想与知识成为大众娱乐时尚,传统意义上知识分子道德理想主义的操守与敬畏正在被肢解,道德楷模正在走下神坛而融入大众。虽然古今中外对知识分子理解各异,但对于知识分子的道德理想主义认识却十分一致。  相似文献   

8.
尼采批判了基督教的道德观,其道德哲学实现了道德理念上的三个根本转变:从宗教道德转向市俗道德;从奴隶道德转向自主道德;从消极软弱的道德转向积极向上的强力道德。虽然尼采站在精神贵族立场上渲染的某些种族主义观点曾为德国法西斯主义所利用,起了很坏的作用,但他所倡导的强的道德观,代表着一种创造的、进取的、不停地超越的、无神论的道德理念,确有其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9.
官员道德与公民道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员道德与公民道德是不同道德主体的不同道德水平要求,两者在表现性质、内容、形式和手段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当前,我们既不能以官员道德替代公民道德,也不能以公民道德取换官员道德,公民道德是官员道德的基础,官员道德是公民道德的延伸和发展。一、从性质上看,官员道德表现为群体性道德,公民道德表现为个体性道德所谓官员道德,即指官员的职业道德。它是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在官员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既是官员在工作实践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也是他们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职业修养。官员道德作为党和人民对官…  相似文献   

10.
贾可卿  常建勇 《唯实》2006,2(3):3-6
道德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现阶段,以道德的法律化作为道德建设的首要方式是必要而又可行的。同时,道德的法律化必须是有限度的。在道德与法律之间,应建立起一种互动平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试论道德变迁及其矛盾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动态的视角研究道德———分析道德变迁过程中的矛盾对立,通过对道德变迁过程中的矛盾的分析,把握道德变迁的规律及其意义。本文认为,道德变迁过程是包含如下矛盾的过程:1、变与不变的矛盾;2、道德失范与道德建设的矛盾;3、道德冲突与道德融合的矛盾;4、自发与自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环境道德是规范人对环境的观念和行为,调整人和人之间与环境相关的利益关系的准则,它是主体行为以对环境的作用为中介而关涉到客体的权利、利益,由此形成的一种道德关系。领导的环境道德在道德作用方式、道德实践结果、道德约束力、道德影响力方面与一般主体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培养和提高领导的环境道德,就主体方面而言,要增强五种意识,明确五种关系:一是增强环境危机意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增强历史责任意识,正确认识现实和长远的关系;三是增强环境效益意识,正确认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关系;四是增强整体全局意识,正确认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五是增强奉献利他意识,正确认识环保与政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雷高岭 《奋斗》2004,(8):26-27
市场经济与信用道德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越频繁,对信用的要求越高;而社会的道德信用程度越高,社会的经济运行成本就越低。可见,信用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社会道德资源。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信用道德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软力量这个错误论断的形成。与道德手段同其他社会手段之间对比所具有的非强制性有关。道德软性化瓦解道德的权威性。带来道德理想淡漠、道德评价失衡、道德观念错位、道德行为扭曲等诸多负面后果。从社会整体的需要来看。道德的作用不可缺少,体现出全面性、自觉性、低成本性、必然性、长期性、内在性、普遍性、迫切性等值得注意的硬性特征。因而。应该把道德建设作为社会系统工程来从整体上推进。从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导向、树立必要的社会耻辱意识、重建现实的道德体系、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相结合等方面来努力建构长久稳固的良性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15.
任何社会秩序的维持都必须有一定道德作为支撑。作为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它应包括个人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政治道德等不同层面。在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中,不同层面的道德规范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在这些不同层面的道德之中,政治道德由于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统率作用,因而也就具有优先性的特点。何以政治道德具有优先性呢?这是因为政治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政治道德优先性原则隐含这样一些机理:必须首先通过人们的社会存在去理解人的行为,必须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去观察和研究人的行为;对个人的道德…  相似文献   

16.
道德治腐是中外政治权力制约的共同选项,这种选择基于公共权力自身所具有的道德理性、道德使命及道德合法性。从理论与实践上来看.以道德制约权力在人类政治实践中一直延续至今,并赋予其一定的必要性和道德抱负。以道德制约权力含括着重塑公域道德原则、美德维度的道德教化与规范维度的政治制度伦理化求索等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道德生产     
《党课》2012,(14):50-50
中国当下社会的道德重建,最需要的是通过个体实践,为道德建设注入正能量,让每个人都成为道德的生产者,而不是从别人的道德行为中获益的道德消费者。社会的道德建设最稀缺的不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而是行动者——扶起摔倒的老人、救起落水的儿童、  相似文献   

18.
《求实》2013,(12)
提升道德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图伟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更关系到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在当前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领域都折射出道德力式微的景象。市场经济衍生利益优先思维惯性的影响,多元文化激荡造成的道德选择迷惘,社会管理滞后对道德失范现象的助推,是当前中国道德力式微的根源。利益调节、社会奖罚、舆论引导、制度保障等机制是当前中国道德力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宋振美 《唯实》2001,(2):12-15
道德赏罚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和调控方式,从古至今都在树立道德的权威、促进社会道德的内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转型期的中国,尤其需要在道 德建设中强调道德赏罚.从个人道德的修养(包括个体道德的塑造、内化和道德责任的确立)以及实现社会公正的角度(包括行为的代价与补偿、正义文明理性社会的要求)来看,道德赏罚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作为引导入们解决社会共同生活中出现的个体与群体、认知与行动、情感与意志、利己与利他等诸种矛盾的方式而存在的,离开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道德教育既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同时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人遵守某种务必如此的道德律令,而是为了使人过上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