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重要内容之一。确立“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是从中国国情、社会制度、国际大趋势和现实要求出发的,这是一条正确的和惟一能确保中华民族复兴的对外发展道路,也是当代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2.
王羊 《党建文汇》2002,(9):25-25
近来,有人建议,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改名为“中国南京国际和平中心”。他们认为,值得纪念的并不是“大屠杀”本身,纪念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世界和平的重要基地,改名为“中国南京国际和平中心”意义更为深远。此消息一出,在互联网上立即遭到一片谩骂。我们中间有人喜欢“和平”二字,但是某些日本人偏偏不让你和平。血淋淋的屠杀就是屠杀,用不着拿好听的“和平”来掩饰什么,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能、困难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健 《理论学刊》2004,(10):83-85
“和平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内政外交大政方针的总结提炼 ,也是中国新世纪发展战略的精辟概括。对国家利益和安全观念的新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深刻把握 ,对多极化的正确理解 ,是和平崛起论的基本依据。和平崛起的实现 ,受国内外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 ,必须正确应对各种复杂的威胁和挑战。坚持和平崛起 ,我们要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统一 ,坚持主权的坚定性和主权实现形式的灵活性 ,并要特别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和平、实行和平、发展和平的社会主义,和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具有的这种和平属性有着诸多源流,它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和平属性所决定的,与此同时,它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实国情,以及“和平、发展、合作”时代主题影响和制约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指引及前途命运的关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平、正义基因及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精神都是其重要支撑;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更是有力的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都有力地回击了“国强必霸论”等错误论调。  相似文献   

6.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根据时代潮流和中国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同时也是中国新时期外交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在“和平发展”战略指导下,近年来中国外交在外交理念、外交方式、外交布局、外交内容、外交策略等各方面都表现出新的特点,中国外交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型。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变幻莫测.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合作与共赢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福祉.中国的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中国的成功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引领者,是世界发展的贡献者和促进者,是国际合作的受益者和推动者,是“共赢”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必将为实现人类社会共同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解芳 《理论学刊》2004,(7):81-83
和平崛起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中国面临和平崛起的难得历史机遇。和平崛起论题的提出,既是中国“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体现,又是应对各种挑战的必然选择。实现和平崛起,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社会环境,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一条全新道路,强调发展的道路是和平的,发展的基本国策是开放的,发展的国际关系是合作的,发展的目标是和谐的,发展的结果是共赢的,把“和平”理念作为快速发展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内政外交的各个环节中。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或一种姿态,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战略选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在发展着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选择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平外交取向的根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小海 《世纪桥》2009,(15):22-23
新中国成立后,一贯奉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特征的和平外交政策。虽然由于客观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政治的影响,这一政策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和重点,某些时期甚至有所偏离,但是和平外交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一贯特征。中国政府始终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它既是民族特性的使然,也是领导人在内外政治环境下做出的必然的选择,本文从单位和体系两个层次来分析中国“和平外交”取向的根源,并展望今后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报告在阐释我国的外交理念时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P46)。这一理念奠定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方略。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是中国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基本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一个和平、稳定、长期的国际环境,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新的时代观。本文围绕胡锦涛时代观提出的背景,指出深刻变革论、和谐世界论、共同发展论、共担责任论和积极参与论是其主要内容。认为和平崛起的非武力性和软硬实力相结合的兼容性是其两个显著特征。最后指出,胡锦涛时代观对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加深各国对中国的国际认同力,具有深刻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真实的中国外交”就是指中国人民所想、所盼、所追求的外交。中国的外交就是和平的外交,是符合和捍卫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外交,只要正确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准确把握中国的民心,就可以正确把握中国外交未来的走向,从而消除种种担心、疑虑和恐惧。  相似文献   

14.
杨景明 《探索》2004,3(4):8-10
20世纪80年代 ,世界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的新的历史时期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基本特征。邓小平的“和平发展观”就是在时代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在邓小平“和平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 ,中国开始了以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为主要特征的渐进式转型历程。转型的稳健性、和平性造就了一个东方大国的日益崛起 ,这是一条世界近代史上大国崛起所从未走过的全新战略道路。本文主要从苏联兴衰的历史轨迹和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崛起道路的比较研究 ,分析邓小平“和平发展观”的理论精髓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和平崛起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大国外交的核心逻辑。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大国外交的核心逻辑,需要从多维度多层面系统把握。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理论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两个大局”现实观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经验系统总结的四重逻辑体系,建构了理论—历史—现实—实践“四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图式,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色,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侵略掠夺、殖民扩张型现代化之路的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16.
2005年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我们隆重纪念那场伟大胜利,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向世界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中国人民将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合作、发展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中国有着5000年的灿烂文化。中国曾经是世界…  相似文献   

17.
张泽 《党史纵横》2006,(4):50-52
能否恰当运用多边外交,既是衡量大国外交风范的标志,也是中国走向“和平崛起”的关键。本文作者对中国的多边外交再度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崛起论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整思路中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主题,共融于实现和谐世界。和平崛起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目标指向,科学发展观为和平崛起提供国力保障,也为和平崛起提供动力支持;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政界和理论界对中国和平崛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就学术界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由来、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原因、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及意义、中国如何实现和平崛起等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0.
无论从形势判断还是政策取向上说,和平发展都是中国的良好愿望。但为了不使其成为一厢情愿,我们必须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静。这涉及对时代特征的基市认识。邓小平清楚地说过,“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后来,邓小平的这个表述逐渐被演绎成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乃至主流.而这种认识也成了作为政策取向的和平发展得以成立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