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福花 《党课》2010,(18):87-90
《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就是说,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教育密切相关,家长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甚至一生。那么,家长都有哪些类型?你又是其中的哪一种呢?  相似文献   

2.
转型加速期的社会公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阶段社会公平问题呈现出哪些新特点?■“公平”原则是一种“平等”原则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为什么要坚持“效 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在当代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和发育过程中,社会公平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热点问题。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地谈论着“ 分配不公”、“司法不公”等话题。不仅老百姓关注公平不公平的问题,连我们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也坦言:“面对司法的公正和效率,我很困惑。”他说:“影响司法公正最大的问题是地方保护主义,它们对司法的干扰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3.
今年“两会”上,“明星代言食品”成为热门话题,几乎所有明星都为此“叫屈”。“明星代言后要负责,我觉得这不公平。”著名导演冯小刚认为,“广播电台、报纸登广告也需要有依据,不能光靠明星来把关。”倪萍则表示,名人没有能力对产品进行完全检测,再好的企业也有可能投机倒把,这类广告她不会再接了。陈道明认为食品出了问题不能光怪演员,“演员该挨棍子,质监也该挨棍子,但电视台呢,不该挨板子吗?他们不也是拿了钱的吗?他们为什么要播出这个广告呢?”  相似文献   

4.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口号,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且可能误导几代人。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是十几年、几十年的,就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  相似文献   

5.
《兵团党校学报》2010,(4):64-64
有的人睡眠很浅,极易被惊醒,有的人却能在各种噪音中安然入眠,令人羡慕。这是一种天赋吗?现在,科学家们也许找到了这个谜题的答案。大脑中的丘脑,在感知信息向大脑方向传递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相信,有些人在熟睡时,其丘脑内简短的突发性电子活动“睡眠梭形波”,用某种方式阻挡了外界声音信号传输到大脑中某些能让人醒过来的区域。也就是说,睡眠浅的人产生的“睡眠梭形波”,不像“死睡”的人产生的那么多。  相似文献   

6.
周桂钿 《新视野》2000,(4):71-74
中国古代讲人才问题的内容很多,现在研究起来,对我们今天的事业、企业的用人方面都会有启发作用。中国古人一方面讲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一方面又讲“无求备于一人”。在“备”与“不备”的问题上,似乎有矛盾,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所谓“任人唯贤”,这个“贤”就是指贤人。什么样的人才是贤人呢?一般认为德才兼备的人就是贤人。这样一说,似乎很简单,但实际生活却是非常丰富、十分复杂的。例如,什么叫德才兼备?有德的人会不会犯错误?会不会犯道德方面的错误?犯了道德方面错误的人还能不能任用?有德无才和无德有才,这…  相似文献   

7.
一,旅游税收的现状 旅游带动的“吃、住、行、购、娱”是身边无处不在的第三产业。但是,为什么旅游从业者的纳税意识不高?有人说,这不是一个问题,跟所有的纳税人一样,自觉纳税的前提是公平、规范的纳税环境。既然纳税款省下来可以成为利润,你能不交,我为什么要交?你能少交,我为什么要实交?这要诉诸公平。既然政府有政策或策略上的原因,不向我征税,我又怎么会自作聪明,送税上门?  相似文献   

8.
近读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的自传,感受颇深。整个自传只有六句话,其中,“唯一愿望:不要被人活埋”这句话,最令人深思和回味。“不要被人活埋”,乍看,介入费解,细细推敲,实质上是要提防那些阿庚奉承的小人“捧杀”。在诺贝尔看来,一个人事业有成后,就必然有一些人采用各种手段对其吹、捧、拍。倘若不慎,居功自做或利令智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自己“活埋”了自己或被别人“活埋”。把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科学事业的诺贝尔这篇“奇特的自传”,尽管只有寥寥数语,但留给人们的却是不可多得的“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不是吗?在…  相似文献   

9.
“说”难     
世上什么事最难?说话最难。韩非子早有这方面的感喟,他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说难》。说话,不就是上嘴唇磕碰下嘴唇吗?人有一张嘴巴,不就是只办吃饭、说话两件事吗(当然还能“咬人”,那是模仿动物行为)?这有什么可难的?然而不然。言为心志,话为思想。说话,就是要说心里想说的话,说真正属于自己的话。谁要说这样“说话”不难,不妨试试看。鲁迅有一篇名为《立论》的散文,写了如下情景: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时抱出来给客人看,希望听听客人的评价。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理论上是一个突破,在实践上是一次创新。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改革攻坚新阶段,将原来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原则深化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意义何在?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是什么?本文在此谈几点初步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经济学中,效率与公平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当代》2006,(7):59-59
景天魁在5月29目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中国内地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社会分化加剧,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极易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对公平的社会诉求将会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实现必要的社会公平,社会动荡会破坏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那么,什么样的公平适合这一阶段的需要?我提出“底线公平”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2.
季尚 《廉政瞭望》2010,(21):26-27
货币战争是“狼来了”? 有买方不惧商品涨价的吗?有,是美国。一双在中国生产的鞋价值人民币420元,在几年前出口到美国相当于50美元。现在美国施加压力使人民币升值了,那双鞋就要涨到70美元了,美国人吃亏了,他们愿意吗?显然不愿意,那为什么要逼迫人民币升值呢?难道美国人是傻子?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是个“孝子”,他曾说过:“要孝敬父母。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别人服务吗?不孝敬父母,天理难容。”  相似文献   

14.
田恒平 《学习月刊》2009,(12):60-62
公平是一个古老又常新的话题,其“古老”在于对公平的追求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价值追求:其“常新”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乃至相同文化内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公平观念和理论。不同的公平理念会导致不同的社会行为,如何在当今社会的学校教育中实现公平,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5.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上去掉,应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引发全社会对教育方式的关注,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基因嵌入下一代人的心灵呢?为何要学习经典文化 “经”就足经常,“典”就是典范,“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  相似文献   

16.
贪官的胃口     
人吃饱了饭,肚子就不会饿。这不是废话吗?可话还得说。因为在当今社会,有些事把人们弄得越来越糊涂了。我的一位朋友就曾这样对我说,肚子吃得太饱,就撑得慌。而那些贪官们的胃口,咋就没个饱呢?是啊,如果贪官们的胃口和平民百姓的胃口一样,不就不叫贪官了吗?依我之见,凡称得上贪官者,大都是手中握有一定的实权,在单位里是绝对的“大哥大”。无职无权的平民百姓,即使你有贪心,可谁会给你送呢?这就应验了人们常说的“行贿要有钱,受贿要有权”。贪官权有多大,胃口就有多大,此话一点不假。当然,贪官们的胃口也不是一开始就像…  相似文献   

17.
游客来了     
《廉政瞭望》2013,(12):48-49
最近,埃及卢克索神庙遭中国游客刻“到此一游”,将“中国式不文明”推上风口浪尖,“中国式不文明”饱受诟病,引发争议。在我们身边,随地吐痰、攀爬景区设施拍照、躺在草坪上睡觉、带着宠物逛公园、“牛皮癣”小广告等现象司空见惯……“中国式不文明”难道要一直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吗?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4,(4):92-92
有一个有名的“三八”理论: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工作,这个人人一样: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在于业余时间怎么度过。时间是最有情,也最无情的东西,每人拥有的都一样,非常公平。但拥有资源的人不一定成功,善用资源的人才会成功。白天图生存,晚上求发展,这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随风 《求贤》2008,(12):24-24
那个学生答:“不重要,讨厌死了!”老师说:“但是10个好朋友留不住你,你却为了他一个人离开。你说,这个人重不重要呢?”敌对的关系有时要比爱的关系来得更深沉,恨一个人要比爱一个人付出更多的情感。你若一直处于跟某个人的抗争中,慢慢就会失去自己:当你把整个焦点都集中在那个人身上时,他就涵盖了你的整个世界,成为你生命的重心。这样的结局,是你愿意的吗?  相似文献   

20.
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是这次“三讲”教育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可是,当领导机关在向群众征求意见时,一些人总是说“没意见”。真的没意见吗?笔者不以为然。在这里,笔者对这些所谓的“没意见”倒有一些意见,心里感到不吐不快。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死人,另一种是不干工作的人。”每个人的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既然这样,当我们向群众征求意见的时候,群众为什么会说“没意见”呢?这不由使我想起了历史上《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