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作为网络消费的重要社会群体,大学生是信息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信息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信息网络社会能否和谐健康发展。随着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现象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缺失问题的凸显,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是十分必要且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迅猛发展 ,带来了社会道德的开放性、多元化 ,促进了人和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从依赖型道德向自主型道德的转变 ,对社会道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难题。这些伦理难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也会对整个社会道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本文力图从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伦理道德难题入手 ,分析造成网络伦理难题的成因 ,探讨网络发展的伦理原则 ,并进而提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技术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提高了日常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互联网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导致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出现前所未有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表现,总结出影响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构建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网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传统的婚姻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网络同居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了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本文论述了大学生网络同居的概念界定和现状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在社会伦理视角下分析大学生网络同居产生伦理道德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网络技术正在造就一个新的人类环境,网络社会伦理反映的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有着不同的特点.网络道德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就必须以传统道德为基础加强网络管理,有效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及时颁布和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增强网络使用者的道德约束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络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同时,作为一种开放式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网络也逐渐走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并且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以我国为例,目前,我们国家的上网人数已达三千多万,并且还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一个全球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因为“网络社会”的形成而逐步脱掉理想的外衣,成为现实的可能。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它也带来了网络伦理或网络道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网络伦理问…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网络已经成为了反映舆情社情的重要阵地,网民在网络上参与公共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关注和聚焦干群矛盾、贫富差距、伦理道德等社会问题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这些频繁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表明,互联网空间的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构成的威胁往往比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还要严重,因此,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特别是公安机关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姚润月 《唯实》2005,(6):45-47
互联网已经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传统的伦理道德。应从网络特性着手,剖析网络冲突的形成以及对传统伦理的影响,确立建构网络伦理平台、网络伦理圈以产生自律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关系的渗透,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工作学习效率,方便了人们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给人们的生活、学习、交流带来了便利与娱乐。然而,随之而来的网络隐私问题也困扰着无数的网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传统隐私权的保护已不能满足网络环境下人们虚拟活动所延伸的隐私权,因此而引起了人们对网络隐私权的重视,网络隐私权概念也因此而产生。通常认为,网络隐私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是伴随着人权有力保障而出现的。但鉴于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不到位,而网络隐私权又是新兴热点,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人们自我网络隐私保护意识的缺乏,行业自律意识淡薄从一定程度不仅影响着人们生活,也制约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网络隐私权保护,构建网络社会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认知模式,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不仅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张扬与发展,也导致了人类主体性的诸多困境,如何应对这种全新环境带来的全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