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以及地主阶级怎样利用国家政权和封建思想实行统治,从而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重点: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教学难点: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等劳动人民的思想统治。  相似文献   

2.
《农民问题丛刊》是毛泽东在担任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时主编的一套系列教学参考书。从内容上看,既有革命领袖的演讲、论著与思想评介,也有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政策、法规与决议文件,还有农民运动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中外农民、农村与农业的知识信息等。它的编撰与出版,对宣传革命思想、促进农民运动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校地处乡村,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民家庭。在进行《经济常识》(上册)第三课(我国的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教学时,同学们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许多同学把农民目前关心的一些问题带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我把课本内容与这些问题及党的农村现行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简史》第九课中“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这个框题,我认为教学重点应是“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不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框题“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与教学重点“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两者提法不同,但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这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分别论述到总结归纳说明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5.
长治市和中国五百强企业潞安集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号召,共同创办了长治中国农民培训学院。长治中国农民培训学院自2005年创办以来,按照长治市委市政府和潞安集团的要求,以城乡劳动力大培训、大转移为目的,以“培训支农,技能反哺”为手段,秉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办学宗旨和“技能改变命运,培训提升素质”的办学理念,采用德国“双元制”教学和“世界工厂”实习就业的培训模式,强化“学会一门技能,播种一份希望;培训一名技工,带动全家小康”的教学思想。截至目前,长治中国农民培训学院已先后向北京、天津、南京、长治、广州、太原等城市转移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三期521人,转移就业率达90%以上,为长治地区十三个县市区农民脱贫致富打开了进入之门,真正将农民培训办成了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党心工程、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6.
农民业余文化教育是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羣众文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主要是依靠农村的知识分子和识字的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义务教学,贯彻「以民教民」的原则。在农业合作化以后一个时期,有些地方由于对义务教学这一原则认识不足,把所有义务教师都规定计算工分,增加了合作社的负担,引起羣众不满.而在贯彻「勤俭办社」方针以后,又有些地方不顾实际情况,一下子把所有义务教师的补助工分都取消了,甚至把原由学员出钱买的灯油费也取消了,使农民业余文化学习陷于停顿状态。这都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推动了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必然要取代封建制度。从而进一步掌握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8.
裘国宏 《今日浙江》2008,(14):38-38
适应流动党员需要,使流动党员学习阵地动态化、经常化,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不管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还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不能救中国。 2.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旧中国不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以及为  相似文献   

10.
关景灵 《传承》2007,(8):54-55
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但在新农村建设中,重物轻人的现象严重。不少地方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却没有对农民进行现代技能教育。由此导致农民"洗脚上田易,洗脑进城难"。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十分重要,是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基石,因此,应把职业技术教学融入基础教育中,大力发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把握农民分化内涵减少和富裕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仁  杨学成  陈淑婷 《前沿》2007,(8):195-199
本文从最基本的农民和农民分化的概念做起,分析了农民概念的历史沿革和当代农民的涵义,结合减少和富裕农民探讨了农民分化的基本内涵,从而科学界定了有关农民问题的基本概念,为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韩静雅  李昶罕 《传承》2012,(24):6-7,29
毛泽东一生关注农民的命运,关注农民利益。维护和实现农民的利益是毛泽东解决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为了实现中国农民的共同富裕的道路,毛泽东殚精竭虑,不断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毛泽东反复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剥夺农民,要关心农民利益,保障农民利益,引导农民实现共同富裕,这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认识农民问题,保障农民利益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为农民群众谋利益,就要经常联系农民,真正了解农民;为农民谋利益,就要把农民群众的疾苦真正挂在心上,时刻注意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农民谋利益,就要有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有实实在在的行动。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由于农村权力和利益的分化,农民处于分散状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反映农民的诉求,维护农民的利益,培养农民的创新精神.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和创新农村组织.  相似文献   

15.
农民问题实质是农民权利问题,是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问题.放到村民自治的背景下,它的实质是农民的自治主体地位问题.本文选择农民发展和农民参与作为视角,对农民的可行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对农民的政治参与状况进行衡量,从而探究村民自治中农民主体地位状况.  相似文献   

16.
我县现职政治教师171人,其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92人,超过半数。青年政治教师已成为我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直接影响政治课教学的质量。调动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已成为燃眉之急。一、师德教育——启动内驱力一个人的活动都有其动力因素,人们总是为了一定的目的才自觉自愿地致力于某种社会活动。农民为了多打粮食,才顶烈日,冒严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农民自身的天然弱势和消费者弱势导致农民的消费环境日益恶化,农民消费维权手段的贫乏和救济渠道的狭窄,使得农民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进一步加剧。如何尽快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离不开理性农民消费主体的塑造。解析农民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对于培养理性农民消费主体有着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民问题历来是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它仍然是根本问题。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 :“必须维护农民利益 ,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 ,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 ,这是政治上正确对待农民和巩固工农联盟的重大问题。”因此 ,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农民利益问题 ,是国家根本利益所在。一、保护农民利益的极端重要性全国十二亿人口 ,九亿是农民。从我国人口的这种构成可以看出 ,保护农民利益对于国家稳定发展举足轻重 ,调动农民积极性与人民共和国繁荣富强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改革和农民地位变化,农民的政治参与正随着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农民文化素质的相对提高、农民自组织发展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农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方式和渠道以及参与的行为,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同时,在这其中也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以致农民的政治参与受到许多制约。  相似文献   

20.
农民利益保护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如何解决令人担忧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农民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农民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现在利于农民权益保护的农村、农业和农民方面的法律法规已多有制定和出台,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也逐步增强。但现实生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