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明确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论述,并认为善有仁、义、礼、智四端,但人的本心如不加以重视就会很容易丢失。因此孟子对此提出了通过反求诸己、立乎其大以及养浩然正气的道德修养方法保存自己善的本心。且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事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建华 《学理论》2011,(23):41-42
教育观是对教育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我们要自觉遵循有价值的教育观。教育的根本指导原则是为社会立人,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即实践,狭义的教育是指一种人对人善的信息互动的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一种"圆善"的教育观念。所谓"圆善"就是实现善的内容通过善的形式在主体的人与客体的人之间形成善的信息互动,达到对人和社会一种善的效果。特别是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应结合自身实际,反思是否承载了善的内容、运用了善的形式、达到了善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政德即为政之德。为政为何要重视道德修养,在实践中如何涵养政德,是每个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思考并回答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他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作为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才能提高抵御各种风险考验的能力,肩负起应有的使命责任。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0,(8)
之所以人性善恶不易破解,皆因通常都局限于个人看人性。而人性之人首先指代乃人类而非个人,人性所指也应是人类特有之属性。虽然孟子"性善说"已发现人性善之真相,但对其内在机理却未能充分阐明,这使得近代以来西方之个人主义思想对以其为主流之中华文化产生重大冲击。当摆脱通过个人利己或利他看人性的思维定势,以跨越利己和利他之利人类来认识人性,便可通过人类利益的认识,看清人性善的本质,从而为复兴中华文化找到足够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天人关系"是孟、荀共同关心的话题,孟子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是至善的,为"人性善"的终极担保;荀子提出了"天人之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力主"天"指自然界,并不关涉人性之善恶。孟、荀共同关注的重点是"人",孟子从内在超越和可能性视角认为人性可能为善;荀子则从现实性和经验两个层面对"人"之恶与伪进行了逻辑推演。孟、荀对"天"和"人"的互补性诠释,丰富完善了儒家人性观。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社会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负面现象,尤其是诸如对老人摔倒扶不扶、公交上该不该让座、"到此一游"此类问题,我觉得这些都反映了人心变得"拧巴"了,一些老祖宗留下来的道理到今天却被人给抛弃了。"人之初,性本善"。人本善良,而善人就是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做人就要做一个善人,为善行善,讲文明讲道德,这样才能使我们社会主义的道德文明能够和物质文明一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一个善良的人,才会  相似文献   

7.
"性善论"是孟子伦理学说的核心思想。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便有"不忍人之心",这一内在善性要上升为个人的"道德律",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人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内在善性,不断地提升道德修养,才会有"皆为尧舜"的可能。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肯定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启发人们要有道德完善的自觉性。它为当代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思想和实践方法,对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贵务本。务本之要,在务“五本”,即世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善为本、善以诚为本、诚以真为本。“五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是人生之本。  相似文献   

9.
王佳  王长坤  苏文航 《学理论》2013,(14):325-326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中国传统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从人性理论、人生价值、理想人格、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人之为人"的理论。这些思想对于大学生传承民族文明,提升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杜庆祝 《学理论》2011,(31):28-29,34
作为个体和动物的人,具有为己和自利动机,人出于为己和自利动机可能善也可能恶。组成社会后,人的为己就导致了社会对其成员拒斥"恶"的手段,以"善"的手段来为己的客观要求,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表现出善的人性;善的人性表现、善的意识是出于不得不,出于客观的社会存在的制约和要求,人性问题上表现出了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理。一个社会共同体内部的人性形成机制会重现于国际社会中。  相似文献   

11.
刘亚兰  胡冰 《学理论》2012,(28):164-165
传统教育总将培育"手段人"或"工具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忽略了"人只能作为目的"的基本观念,从而陷入了政治实用主义的误区。教育应该是启蒙的先锋,教导人学做"真人",授人以知识、美德、信仰,即真、善、信,并由此培育合格的公民。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2)
善是根植于每个人内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善和至善的行为是现代伦理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当今社会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和节奏加快的过程中,社会中隐藏的善发生了异化,随着体现的语言现象即各种消极的"屌丝"、"房奴""、矮矬穷"等词汇也在网络这种公共领域中流行。通过分析消极网络语言产生的伦理背景和善的三种异化形态及其一种独善其身的宿命性质道德生活状态,我们应该通过交往活动、社会管理和文化规范去除世俗功利主义的遮蔽,构建善的社会、文化和人及其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2)
在心性问题上,颜元主张性一元论,认为人只有气质之性一种性,此性是纯善的。而恶来源于外物的引、蔽、习、染。去恶成善的手段则是去学习具体的六德、六行、六艺。从颜元论性的理论前提、对人性的定义、恶之由来及人如何进行道德实践四个方面论述颜元在《存性编》中所阐发的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14.
"内圣外王"是以儒学为主脉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其以"人性善"为前提的政治设计,将本属于道德领域的"善的评价",移植为政治领域的"善的操作",赋予了"内圣"者以"外王"方式不受限制地操作"善"的治权,无法避免掌权者以"善的名义"侵犯、扼杀"善"这种人治悖谬。这正是早期道家反思、批判儒家,并要求祛除圣王政治,主张"法自然"、官"无为"、民"自化"、行"制衡"的深刻立意所在。然而,历史没有提供道家输入法家制度建构因子的机缘。先秦儒家无限丰富的"仁政"想象,长期窒息于君主专制王政学说体系之下,无可挽回地扭曲变形,走向自身的反面,给后世特别是当代中国政治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警示。  相似文献   

15.
国学赏析     
《侨园》2020,(8)
正【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相似文献   

16.
晏辉 《理论探讨》2023,(3):127-136
中国式现代化是朝向终极之善的社会变革运动,它将以最小的代价创造出个体与类所需要的终极之善。可以将这个终极之善先行标示为:找到一个能够持续创造财富并合理分配财富的经济组织方式,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既改变了传统社会财富匮乏的状态,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运动中产生的两极分化;创制了一个令每一个有理性存在者充分但必须合理表达政治意志的制度安排,它超越了传统社会的官僚政治又改造了西方国家错用甚至滥用自由和民主的政治结构;创造了令每一个人自愿过一种整体性好生活的财富基础和社会环境。基于这个完整性的终极之善,中国共产党人将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追寻各种实现终极之善的手段之善,最为根本的是实现一种本质意义上的观念革命,亦即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观念、人与人关系上的观念和人与自身关系上的观念的革命;通过制度创新将效率与公平、正义与平等、自由与幸福这些根本性的价值原则贯彻到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之中;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实践中,不断培养出朝向终极之善的道德人格,并在反复进行的改革实践中将道德人格变成可以反复使用的实际能力,从而展现出优良品质。这便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7.
刘峰存 《学理论》2013,(11):39-40
在我国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人性问题以后,人性问题则逐渐成为先贤圣哲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而孟子认为的人性本善,其目的是引导人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善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恶,是想通过对于人性本恶的矫正,最后同样达到善的境界,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而二者最终的归宿则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赵瑾 《学理论》2012,(29):53-54
根据管理学的解释,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而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在管理中"人"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中国哲学视域下,基于儒家的"善"理论,以"人性"假设为起点、"人际"关系的处理为脉络,以达到最后的"和谐"管理。对儒家的"善"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剖析,以探究和总结"善"在现代管理中发挥的重要角色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11)
苏格拉底是述而不作的哲学家,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其弟子柏拉图的《申辩篇》被学术界认为是能够基本反映苏格拉底思想的哲学篇章。《申辩篇》中苏格拉底首先提出"我对自己一无所知",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原则,其哲学思想关注点开始从自然哲学转向人的现实世界。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的最大程度上的改善才是人生活的价值,即"美德即知识"这一原则的目的所在。苏格拉底把世界归结为一种善的目的,并始终在劝人们行善,直至生命结束。  相似文献   

20.
阳明先生揭橥良知之学、倡言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之教,使儒家心学大放异彩。宋明理学家不仅对于"性之善"与"心之灵"有其深刻的体认,而且自觉地为之献身以便修德成圣,阳明先生力主"心即理"及其所谓"良知",说到底即集中体现了一种将"心之灵"与"性之善"两大认识真正合而为一的儒家信仰,"信得良知"便是对这一儒家信仰的真实表达。所谓"信得良知",亦可以说是一种儒家化的良知信仰或良知化的儒家信仰,正是基于这一信仰,阳明先生才汲汲于教人依良知而行,做一个心地光明、纯乎天理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