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国犯罪是近年来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是经济全球化最明显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 2 1世纪 ,能否有效控制跨国犯罪 ,直接关系到国际和平、安全和经济发展。 2 0 0 0年《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是适应国际社会控制跨国犯罪需要的产物 ,是国际社会以国际合作手段对付跨国犯罪挑战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也是现代国际法的重大发展。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对控制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双重影响展开并着重探讨2 0 0 0年《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所构建的控制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国际合作法律机制及其对 2 1世纪国际法律秩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律》2006,(6):4-4,52-53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加强合作、构建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而腐败犯罪破坏民主与法治,助长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危害正常的生活.危及人类社会美好愿景的实现。随着跨国腐败犯罪的不断增多,腐败犯罪与恐怖主义犯罪、毒品犯罪及其他有组织犯罪的交织日趋显著,各国反贪机构携手肃贪已成为必然趋势。为促进反腐败的国际合作,联合国制定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腐败的预防、腐败犯罪的界定、反腐国际合作、非法资产的追缴等问题提供了一整套法律规范.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迄今已有140个国家签署了这个公约。随着该公约在2005年12月正式生效,其有效执行越来越为各国所关注。各国反贪机构期待有一个独立、专门的组织推动彼此间的沟通,增进务实合作,国际反贪局.联合会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跨国有组织犯罪是近年来国际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近年来,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开展边境贸易。新疆是中国面向中亚的西大门,而随着边境贸易的深入展开,中亚与新疆的联系日益密切,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中亚跨国有组织犯罪也对我国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联合打击中亚跨国有组织犯罪,成为我国和中亚各国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不断滋生和蔓延的跨国有组织犯罪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一方面,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以聚敛到巨额非法收益为资本加紧向民主政体的渗透与腐蚀,造成了政治统治上的腐败和法律秩序上的混乱;另一方面,跨国有组织犯罪又与各种经济犯罪、环境犯罪、恐怖主义活动相伴生,不但严重损害合法资本持有者的利益,而且直接威胁各国国民经济体系的根基。同时,偷渡、贩卖人口、国际卖淫等有组织犯罪更是构成了对各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人权的肆意践踏。正是基于面临的这种严峻形势,联合国迅速把如何采取积极的司法对策以有效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事实列为其重要的战  相似文献   

5.
反有组织犯罪的国际合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以及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犯罪已由国内现象演变为国际现象。一国为对付严重威胁社会的有组织犯罪所采取的措施,不但没有遏制这种现象,相反有组织犯罪活动更加猖獗,并跨越国界超出了一国法律管辖范围。“20世纪末,出现了现代人类社会的国际化,跨国经济金融联合体,全球范围的工业社团和联盟的发展。伴随这一社会进程产生了跨国犯罪。由于跨国犯罪的特殊性,各国的司法管辖无法取缔。因此,司法国际化成为非常突出的现实问题。”①面临跨国有组织犯罪的严重威胁,刑事司法…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犯罪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瑛 《政法学刊》2005,22(6):59-61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带来犯罪问题的全球化。当前,跨国犯罪问题日趋突出,国家之间如何加强司法协助共同打击跨国犯罪显得非常迫切。跨国犯罪具有跨国性、有组织性、犯罪手段多样性的特点,因此遏制跨国犯罪必须进行国际司法协助,这就要求国家间在立法、相互交流信息情报、引渡跨国犯罪罪犯、监控追缴赃款赃物上进行合作。目前国际社会在打击跨国犯罪上还存在立法不够完善,自我保护意识太强,反洗钱机制不完善,有政治分岐和种族偏见等问题。各国应该发挥国际合作精神,采取措施解决以上问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一个安全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与跨国有组织犯罪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跨国有组织犯罪是近年来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全球化最明显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网络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21世纪,能否有效控制跨国有组织犯罪,直接关系到国际和平、安全和经济发展.2000年11月15日,联合国大会第55届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2003年9月29日,该公约正式生效.  相似文献   

8.
有组织犯罪侦查主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莹 《政法学刊》2010,27(5):87-92
至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有组织犯罪侦查工作也基本上能适应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发案数量、社会破坏性的迅速增加,以及跨国有组织犯罪对我国的影响和渗透逐步扩大,现有的侦查主体之设置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应分析西方主要国家有组织犯罪侦查主体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实际情况,提出改革我国有组织犯罪侦查主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于跨国有组织犯罪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跨国有组织犯罪是有组织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 ,也是跨国犯罪的一种主要形式 ,具有结构更加严密、能在国际范围内更加迅速调集资金等特点。不同的历史时期 ,跨国有组织犯罪因经济、社会、文化变迁有不同的特点。近几年来 ,国际恐怖主义及国内分裂势力与跨国有组织犯罪的联系日趋紧密成为新的动态。基于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复杂性及危害性 ,从国内方面来讲 ,需从政治、经济、法律各方面入手加以控制 ,就国际社会来讲 ,各相关国际组织及各个国家集团或地区性组织均应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视角下控制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有组织犯罪愈演愈烈,因其特有的组织结构、犯罪方式以及社会危害,这种犯罪的能量绝非自然人个人犯罪的简单相加,它有着单独犯罪不可比拟的破坏力,已对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安全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它作为目前公认的犯罪最高形态,被列为世界三大灾难之一.特别是在全球化加快的背景下,跨国有组织犯罪正呈现出不断增长和日趋复杂的势头,在这种现实压力下,2000年11月15日,联合国大会第55届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该<公约>以全球化为视角,提出了控制跨国有组织犯罪的新理念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有组织犯罪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犯罪活动之一。1985年联合国第七届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上,将有组织犯罪、恐怖犯罪和毒品犯罪列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三大灾难”。然而,对于什么是有组织犯罪,各国由于各自国情、犯罪状况、法律规定等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理解,迄今为止,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这一概念还未形成一个确切、统一的定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参照第22届国际亚裔有组织犯罪研讨会中国代表团的发言,有组织犯罪的概念是:有组织犯罪是指以谋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以暴力、威胁、贿赂等为手段,通过垄断获取巨额利润,为长期犯罪而形成组织,严重危害社会的一种犯罪形式。有组织犯罪包括萌芽阶段的团伙犯  相似文献   

12.
关于有组织犯罪的界定我们认为:有组织犯罪,不应专指狭义的跨国犯罪组织进行的犯罪活动,也不应把所有的团伙犯罪都认为是有组织犯罪。有组织犯罪除了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和跨国有组织犯罪等特殊形式的共同犯罪外,还应包括团伙犯罪的一部分,即通常所称的严重团伙犯罪。其主要特征是:三人以上,以谋利为主要目的,有相对稳定的头目、骨干和成员,有较严密的组织,有预谋作案的动机和伎俩,往往连续作案、屡作大案、恶案;有的带有黑社会性质,有的发展大了后演变成为"黑社会"。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刑事诉讼追求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权的双重目的支配下,国家利益,被害人利益和被告人利益构成了公诉制度中三种基本利益。而国家、被告人、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对任何一种利益的保护过分上扬或萎缩都有可能导致诉讼客观,公正,民主的缺失。所以应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以充分发挥刑事立法控制犯罪、保护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程琦 《犯罪研究》2007,(2):63-72,80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渐行渐进,跨国有组织犯罪活动日趋猖獗,对世界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跨国有组织犯罪的主要形式有:走私贩毒、非法移民贩卖人口、国际恐怖、洗钱交易、侵犯知识产权、军火走私、海盗、互联网络犯罪等。近年来,菲律宾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加强与东盟亚洲国家及国际组织紧密合作的同时,通过加大内部执法力度、配合外部国际合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对有组织犯罪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有组织犯罪提供了种种发展机遇,如促使有组织犯罪跨国化程度显著增强、非法资金的转移更为安全与便捷等;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有组织犯罪也有一定的防范作用,如增强了政府防范有组织犯罪的能力、提高了政府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合作等。因此,关于经济全球化对有组织犯罪的影响,任何夸大或歪曲的描述都是十分危险的。  相似文献   

16.
所谓犯罪,就是统治阶级以法律规定的,危害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而应处以刑罚的行为.犯罪并不是历来就有的、永恒存在的社会现象.犯罪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的确立,社会划分为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持其统治地位,总是以国家的名义,把一切危害其阶级利益的行为宣布为犯罪,并以严厉的刑罚方法予以处罚.可见,犯罪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犯罪概念是刑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无论对剥削者国家刑法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刑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及其议定书解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是当前国际社会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的重要法律依据,公约附属的三项议定书则针对贩运人口、偷运移民和贩运枪支等跨国犯罪的制裁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公约和议定书在协调各国法律的基础上,强调国际刑事司法的一般准则,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构想和制度设计。本文在回顾公约及其议定书制定过程的基础上,对公约与议定书的相互关系,公约所确定的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以及特定的跨国有组织犯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以后 ,中亚各国一直热衷于实现振兴古丝绸之路 ,兴建欧亚运输走廊的战略构想 ,试图以此来弥补没有出海口的缺陷 ,从而为地区经济腾飞注入新的活力。与此同时 ,利欲熏心的犯罪分子则积极行动 ,在中亚地区进行各种犯罪活动 ,影响中亚各国的发展及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本文拟从中亚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分析中亚国家客观存在的犯罪 ,透视中亚国家及其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为控制中亚跨国犯罪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一、中亚跨国犯罪概念及其类型本文所指的跨国犯罪是指犯罪组织和犯罪分子或其他不法分子 ,为达到某种非…  相似文献   

19.
犯罪现象研究是犯罪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研究并回答伴随时代发展产生的犯罪问题是犯罪学的使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和思想观念的新  相似文献   

20.
试析有组织犯罪分子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贿赂腐蚀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贿赂腐蚀国家工作人员,是有组织犯罪分子隐瞒犯罪活动、逃避打击、继续作恶、获取巨额经济利益的有效手段.而党内存在的大量腐败现象,少数基层政权组织软弱涣散和犯罪组织雄厚的经济实力,给犯罪分子运用贿赂腐蚀手段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从而使腐败和犯罪互相利用,狼狈为奸.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犯罪催化剂的作用,直接妨碍对有组织犯罪的打击,同时也使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本文对有组织犯罪运用贿赂腐蚀手段的普遍性、客观必然性、社会危害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要从根本上防止贿赂腐蚀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有赖于我党廉政建设力度的加强和反腐败斗争成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