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红英  汪远忠 《前沿》2010,(6):108-111
直隶在近代时期是自然灾害的高发区。本文试图从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植被的破坏、社会政治因素等几个方面探讨一下晚清直隶灾荒的成因。其灾荒频仍,与近代直隶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以及灾荒救助体制的陈旧腐败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史源 《政策瞭望》2007,(3):56-56
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由来已久。它的历史有多长,腐败的历史就有多长,而清代尤以为甚。乾隆时期有所谓盛世之誉,而皇上特别宠信的军机大臣和珅就是一个超级巨贪。到了晚清,贪官比蝗虫还多,代代成阵,愈演愈烈,这预示着满清王朝行将就木,离倾覆不远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生“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的林则徐,出淤泥而不染,始终清正廉洁。他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国势日弱,国家财政十分困难.为了开辟财源,以卖官鬻爵为内容的捐例之风大开.卖官买官的结果,不仅造成国家的名器不尊,仕途拥塞,还造成了清王朝官吏素质的严重下降、吏治的日趋腐败、民心的逐渐丧失,所有这一切是导致清王朝覆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袁志成 《求索》2011,(10):187-189
晚清时期,词坛楚军突起,欣欣向荣。湘社是晚清湖湘词坛重要的词社,成员之间相互切磋,不断提高词艺,在词风上表现出对浙西词派咏物词风的承继。湘社虽然是偶然的暂时性的词人社团,却也给晚清湖湘词坛带来了新气象,既是对湘中六家词的继承,也促进了晚清湖湘后期词坛的发展兴旺。  相似文献   

5.
晚清经济建设历程表明,清政府未能带领中国实行有效的改革,官风不正是其重要原因。基层官员藉改革谋私加大了经济建设成本,腐败破坏了改革措施的社会信用,而官场中的利益共同体则使腐败向纵深蔓延,令民众丧失对清政府最后的同情,其合法性也随之终结。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日本在汉口的情报调查活动始于1872年。其开展情报调查活动,是多途径、全方位、有组织地连续进行的。参加的人员有游历者、商人、学生、驻汉领馆人员、军方人员以及政府部门人员。他们在汉口搜集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情报,并编辑成书。晚清时期的汉口已然成为日本人心目中重要的物质掠夺对象。  相似文献   

7.
张威 《求索》2007,(2):173-175
以青楼为代表的市井娱乐行业的繁荣兴旺成为晚清时期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其中以《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为代表的晚清白话谴责小说中有过大量的,细致,生动的描写、刻画。在语言上,小说中都运用了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行业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风行一时的晚清市井娱乐风俗文化的兴盛程度以及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同时,晚清市井文化也为这些词语注入了更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清末各省巡警道的设立是在清廷推行官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中央与地方督抚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纷和权力纠葛在巡警道人选的争夺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受此影响,湖北巡警道的选任调黜便成为晚清官场吏治腐败、中央与督抚权力纷争政治生态的一个典型缩影,并在一个侧面上反映出晚清湖北警政建设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近代湖北与中央财政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湖北省与中央的财政关系也逐渐向近代转型。经过晚清、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曲折历程,湖北省逐渐同中央政府建立起制度化的具有近代特征的财政关系。  相似文献   

10.
石学峰 《中国人大》2010,(21):50-51
细读《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晚清谴责小说和其他史学文字资料,人们很容易发现:大清王朝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腐朽没落的一个末代王朝,而晚清作为大清王朝历史的临终阶段,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最为腐朽、没落和黑暗的时期。晚清官场愈演愈烈的贪腐之风,只是大清王朝临终阶段的一个比较典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正>为什么要从百年中国的历史讲起呢?按照刘梦溪先生的说法,“晚清”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关键的三大时期之一(其他两个时期是晚周和晚明),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也是东西方文化的撞击点和交汇点。而与以往两次文化冲突、碰撞、融合(汉代佛教传入中国,明代天主教传入中国)的结  相似文献   

12.
方智文 《创造》2021,29(2):71-80
19世纪中后期,电报成为列强势力渗入的"先锋军".在维系中国主权、抵制西方势力扩张的博弈中,中外电报交涉孕育而生.目前学界关于晚清时期电报交涉史的研究成果丰硕.如:《近代化的"退"与"进"——近代上海电报通信权的交涉》一文,主要就晚清时期上海地区电报主权经历了"丧失"与"收回"两大阶段的历史进行了阐述.①胥猛以历史人物为视域,对电报交涉史进行了考察,主要凸显的是盛宣怀对维护中国电报利权的贡献.②王东的《清末中俄东北边境电报线的交涉》,就东北地区的电报主权问题与俄国的交涉情况展开介绍.③由此可见,目前的研究,多以人物、地域、法律或特定的历史事件为视角,而从宏观上探讨晚清中外电报交涉对外交近代化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分阶段介绍晚清中外电报交涉史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电报交涉视域下晚清外交的时代特色,分析其长处与不足,以期加深对晚清外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清代是词学的全面复兴时期,然而海峡东岸的台湾在人清之后的前二百年里却没有产生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词人.到了晚清,随着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这种局面发生了改变,同时出现了许南英、施士洁、洪弃生和林痴仙等本土词人.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晚清台湾的历史风云和沧桑剧变,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生平经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创作.晚清台湾词的文学史(词史)意义突出体现在“词史”与“词体革命”两个方面,而历史文化意义则主要体现在“台湾情结”和“爱国深情”两个方面.晚清台湾词作为宝贵的文学遗产,不应被词史研究忽视.  相似文献   

14.
晚清政府对东沙群岛收复开发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理论月刊》2008,(9):89-91
东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沿海渔民世代开发经营此地。晚清时期,日本人侵扰东沙群岛,掠夺资源。经过艰苦交涉,晚清政府最终收复了东沙群岛主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发建设东沙群岛。这一举动对捍卫领海权、维护民族利益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孙爱霞 《理论月刊》2010,(9):124-126
郑孝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因就职于伪满而被冠以汉奸骂名,亦因较高的诗歌成就而被视为同光体"闽派"的代表。观其晚清时期诗作,郑孝胥对维新变法、庚子国变、光绪驾崩等家国大事均有所记录,这些诗作蕴含着强烈的家国悲怀,反映出晚清士大夫对时事的关注,折射出他们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肖高华 《求索》2023,(1):89-95
晚清时期,官员行政风纪堕落问题十分严重,贪污腐败、渎职溺职、操守不正等屡见不鲜。针对这一情况,一些时人从廉洁政治、高效政治、伦理政治三个方面提出了关于监督制度的建设主张,以便加强行政风纪监督,达到澄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之目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些主张并未得到有效贯彻,晚清行政风纪监督制度建设未能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政府在救灾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有时甚至是巨额款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清政府救灾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宣扬朝廷爱民恤民的仁政,以收拢民心;二是通过这些措施维护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从实际效果看,这两个目标都未能实现,清政府最终还是在社会经济的凋敝和辛亥革命的炮火中走向覆灭。晚清救灾成效较差的原因:一是清政府未将救灾列入财政预算范围,灾害发生后才到处筹措资金,财政救灾的力度不够;二是清政府的防灾减灾措施不力,等到灾害发生,才临时抱佛脚。以古鉴今,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迪。晚清时期,各地遇有特大灾…  相似文献   

18.
吴爱萍 《求索》2010,(10):131-133
清末民初的宪政是在近代中国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而师法西方的产物,晚清时期形成了两种关于制度变革的宪政理念,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理念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共和理念,并在清末民初时期发生了从君主立宪理念向民主共和理念的演进,这一演进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由于晚清中国社会特殊的社会性质、复杂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也决定了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形成和演进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春秋》2021,(4)
正1904年济南开埠,此为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时任山东当局主要官员推动下,济南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主动开埠的内陆城市,从而开启了古老济南的现代化进程,济南由传统的省域政治中心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可谓晚清中国城市现代化转型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的历史想象中,晚清是一个前现代时期。“半殖民、半封建”这样的历史定性为我们塑造了“黑暗、腐朽和专制”这样一些关于晚清的历史经验。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山河破碎、家国飘摇等等词语相关的一系列历史文本和叙述构成了我们对晚清的历史想象。这样一种充满悲情的历史经验来源于我们关于革命、现代性和民族国家的叙事。虽然我们并不能轻易地去怀疑这些历史叙事的正当性和可靠性,但是对于历史,我们也不能单单以社会革命来进行想象与建构。历史也是具有多重性的,单一化的叙述会抹去很多充满感性的具体的历史情形。夏晓虹教授的《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