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处理和流动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个人信息的合理利用在便利人们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个人信息滥用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并衍生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我国,近年来滥用个人信息、非法提供、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日益多发,比较典型的有:2008年深圳孕产妇个人信息泄露案,2010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员工涉嫌非法提供、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案等[1].个人信息滥用的严峻现实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现状的深刻反思和检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通过对德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的介绍和研究,可以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信息的流失,让个人隐私成了公共资源,每个人都成了“透明人”。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看待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对国家就此开展立法起草有何建议,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3.
郭如愿 《人民论坛》2020,(9):108-109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也表现出了一些新特征,体现为"个人弱控制"与"产业强需求"。2019年8月公布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三次审议稿)》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在民法典人格权编中被定位为人格权益本质,并且个人享有弱支配程度的人格权益。民法典人格权编中的个人信息行为规制模式可为有效保护个人信息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正> 苍南再度引起中国高层特别关注大量假冒伪劣产品的假商标、假标识、假包装物来自同一个地方;相当多的假证件案、假币案、假增值税发票案直接与这个地区有关……2001年5月,随着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不断深入,温州“苍南县”再度引起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国务委员吴仪等中央领导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王书金案的社会关注度之所以这么高,其实人们并不是真正关心王书金的命运,也不是关注这个案件本身,而是关注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人——聂树斌的清白。人们是想从王书金案的审理中,力求探知更多关于聂树斌案的信息。王书金案能给聂案带来什么影响呢?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从中发现聂树斌案的证据是不是铁证,即聂树斌案证据的客观性问题。首先审视石家庄西郊强奸杀人案(即聂树斌案)的犯罪现场勘查笔录、尸检报告等“客观性”证据的客观性;再就是王书金的相关供述与之吻合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权利意识日益提高。如何提高个人信息的保护水平受到了社会和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也成为了学术界和立法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不过,尽管制订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提高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水平的长远目标,但从目前的立法动向来看,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①如何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或者在修改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尽快加强我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继承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自人类社会有了剩余财产后,继承作为一种制度就与人们的社会、经济、家庭文化息息相关。我国现行继承法自1985年施行以来,一直未作修改。这35年来,中国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极大变化。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人的合法财产日益增多,因继承引发的纠纷也越来越多,情形也越来越复杂。完善现行继承法的呼声愈发高涨。  相似文献   

8.
近段时间,“大学生孙志刚广州被收容致死”一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在期待着事件真相早日大白于天下,期待着违法犯法者早日受到法律的惩处,期待着孙志刚的家人早日从恶梦中走出来,更期待着孙志刚案引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能有一个结果……这里,本刊仅就孙志刚案是否涉及国家赔偿问题约请北京同创律师事务所两位律师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法制博览     
我国将设立个人信息保护法近日,我国第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启动立法程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个人信息保护法起草人之一的周汉华教授说:所谓个人信息,是指现实生活中“能够识别特定个人的一切信息”,包括文档、声频音频文件、指纹、档案等。周汉华说:根据草案,只要个人提出申请,工作单位、银行就有义务将个人档案、信用记录等信息向公民公开,个人也有权利要求单位或者银行更改错误的个人信息。他说,草案的一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0.
政府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官僚主义严重,没有及时依法履行应尽的职责就是“不作为”。2000年3月,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中村自然村的农民,以县政府对一起水事纠纷不作处理的“不作为”行为,将永嘉县政府推上被告席,并依法维护了自己的权益。这是我国第一起农民状告县政府“不作为”案。自此,以政府及职能部门因为“不作为”行为而成被告的“民告官”案件就常常见诸于各类媒体。“不作为”,已经成为当前政风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应当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作为”表现形式:熟视无睹型、不以为然型、相互推诿型、冷漠无情型现实生活中,政府部门以及职能部门包括公务人员应该履行而不履行职责的“不作为”现象,有各类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种类型。熟视无睹型。政府管理部门在正常的社会经济秩  相似文献   

11.
民法典中,有一个“人”字格外引人注目。人格权编此次首次独立成编,被称为民法典中最大的创新。首次触典的人格权编共有6章51条,篇幅近5000字,将以往散落在民法各处的人格权予以整理收纳,强调对公民人格权的庄严确认和严格保护,郑重传达出了对个人的极大关爱,要让每个人活得更有尊严。那么,这个闪耀着“人”字光辉的-编,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值得探讨呢?  相似文献   

12.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是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思想的充分体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代表的法律法规,赋予政府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监管职能,构建了政府监管的组织架构。鉴于国内对于个人信息保护中政府监管研究的“碎片化”倾向,可借助“制度—组织—结果”的视角,对个人信息保护中的制度安排、现实执行、整体优化进行分析。当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政府监管面临“法不应求”“协而难同”“重心后置”“威慑乏力”等现实问题,应从有法可依、高效协同、全程监管、科技赋能和社会共治五个方面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政府监管的整体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权编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围绕"物尽其用"这一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对居住权、土地经营权、担保物权等备受关注的物权法律制度加以增添和修正,更好地保护人民财产权益。  相似文献   

14.
刘锐 《新东方》2006,(2):56-59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而法律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近二十年来,中国立法在数量遽增等方面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某些领域应急立法、草率立法导致的立法质量问题也逐渐显露,并已经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不到两年,该法第76条(以下简称“第76条”)不仅遭遇了诸多的质疑和不满,而且也未能逃脱我国立法中部分存在的下位法修正上位法这一失败的逻辑。一、“新交法第一案”对“第76条”的拷问备受各界关注的北京“奥拓车二环撞死行人案”被新闻媒体称为“新交法第一案”和北京首例“撞了不白撞案”。该案发…  相似文献   

15.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3,(32):25-27
李某某案长达八九个月至今尚未完全终结的舆论漩涡,暴露出了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它早已不是个案,值得思考和研讨的也决不只是案情,而是涉及到有关未成年人法律保护、舆论监督、媒体操守、律师伦理、司法公开、言论自由等许多问题的“众生相”。  相似文献   

16.
去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一次重要立法行动,因而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时代下,如何有效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法》第70条引入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有利于弥补既有规制模式之不足,对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维护公共利益极有裨益。但是,检视相应制度规范和实践案例,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仍存在起诉顺位错乱、起诉主体单一、赔偿责任适用混乱之问题。要以法律解释与制度供给为进路,确立“社会组织优先、检察机关后备”的起诉顺位、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明确适用损害赔偿责任和惩罚性赔偿之合法性并对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作出严格限制规定,以期制度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盗窃、诈骗、抢夺、电信网络诈骗等多发性“小案”一直是社会危害面最广、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和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治理“小案”的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为了更好提升“小案”侦查治理水平,使公安机关尽快适应“小案”发展演进的新趋向,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和逻辑框架,共同集成“小案”侦查治理效能提升之策,可为优化“小案”侦查治理水平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59岁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保持晚节”四个宇日益被一些领导干部作为自己从政后期的座右铭。但是,随着李真等反面典型的出现,年轻干部“保持早节”的问题又成了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分析近年发生的年轻干部“早节”不守,腐化蜕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自身缺乏世界观的改造;二是个人私欲膨胀,  相似文献   

20.
潘多拉之盒放出的又一幽灵──“性骚扰”:困扰当代青年的社会问题人类对“性骚扰”的认知西方“性骚扰”的严重泛滥中国大陆“性骚扰”现象面面观国际社会针对“性骚扰”的法律武器中国青年抵制“性骚”的途径徐飞(特约撰稿人)1991年10月,指控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克莱恩斯·托马斯的“性骚忧”案轰动全美;1992年中国大陆第一例“性骚扰”诉讼案在某大报上披露;1993年3月8日,香港“无线”55名职员联名状告一经理“性骚扰”,开香港开埠以来演艺界此类案件之先河……从“潘多拉匣子”里溜出的“性骚扰”象幽灵在全球游荡,困扰着现代青年,危害着青年的身心健康。近年,这个幽灵乘着外来文化和观念腾越长城,在中国传统人文风情的伦理道德上投下一道长长的阴影,并且向中国法律提出挑战,故此引起有识之士的深切关注。人类对“性骚扰”的认知“性骚扰”英文为“sexualharassment”。“性骚扰”现象由来已久。在“文艺复兴”后的大男子主义的社会中,女性始终受到来自某些心怀不良男子的“性骚扰”。然而;在这种社会中,“性的强迫已赢得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可,尽管妇女们可能明显地由此感受到了烦恼、剥夺甚至污辱。” ̄①在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