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朝 《奋斗》2011,(7):55-56
在迎接建党90周年这样伟大的时刻,我有幸认识了一位98岁高龄的老党员——赵德尊。九一八事变,他从沈阳愤然出走抗日;考入清华,参加一二·九运动;太行抗战,七大会议,延安学习,转战东北,听从党的指挥,枪林弹雨中他和战友迎来新中国的成立;36岁挂帅。他是开国时最年轻的省委书记,实事求是,亲下基层和老百姓一起奋战,  相似文献   

2.
乔安山与雷锋共同工作、生活了近4年。工友时,同住过一间宿舍;入伍后,进了同一个班,开同一辆车。因为最亲密的战友牺牲,退伍后的他要求调离熟悉的环境,开始过“隐居”生活,对外不再提及与雷锋问的关系。直到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公映,让作为主人公原型的他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黄文彦 《世纪桥》2012,(14):40-42
1990年初,一则消息引起轰动。作家魏巍的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描写抗美援朝战场松骨峰阻击战牺牲的13名烈士中,有一人40年后仍然生活、工作在人们中间,他就是当时已经退休的巴彦县兴隆粮库工人——活着的“烈士”李玉安。有人不仅要问:李玉安为什么居功不傲,有功不报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还活着就很知足,有什么功可居,有什么德可表;  相似文献   

4.
战友和同志之情 朱德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军事统帅。他沉着冷静、运筹自如、英勇果断,不失军事将帅的风度;同时,他敦厚朴实、谦恭和蔼、胸怀坦荡,不失劳动人民的本色。邓小平始终把朱德看成是自己的上级和长者,对他很尊重、爱戴和信赖。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董必武——从南湖到开国大典1921年夏天,毛泽东与湖南的另一位年长的代表何叔衡乘船赴沪。对毛泽东参加“一大”的表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比较活跃.善于思辨;一种是比较沉稳,勤于思考。他的确沉稳,善于听取大家意见,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颇具见解,胜过他人。毛泽东没有参加党的二大。在党的三大之后,毛泽东进入中央局,担任相当于中央秘书长的职务。此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辈子,成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6.
在祖国东北边陲的“东方第一哨”有着这样一个兵:军旅九载,他始终与连队发展同频共振,每天和战友们把第一缕阳光迎进祖国大地;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把连队地理位置上的第一变成工作上的第一,倾注所有热情奉献在本职岗位上。  相似文献   

7.
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之际,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黄克诚传》正式出版发行。此前,我有幸具体组织并参与了这部传记的编写工作,这是我退出领导岗位后做的一件最有意义的工作。在编写过程中,我接触到了黄克诚在许多会议上的讲话和发言材料,以及他起草的大量文电;看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以及彭德怀、陈毅、聂荣臻等老革命家对他品格和工作的评价;倾听了他的老战友、老部下以及他的子女、身边工作人员对他的追忆……从而全面了解了他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他的卓越功勋和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他坚持真理、刚直不阿、顾全大局、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编写组的全体同志。他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尤其令人敬仰。怎样做人?怎样做官?怎样做一名共产党员?怎样使用手中的权力?他,是一面镜子。这里,我仅将黄克诚在执政理念和党风建设方面的若干史实概要记述出来,以志其怀。  相似文献   

8.
龚其云 《共产党人》2004,(16):34-35,38
当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之时,是他,用自己单薄的身躯挡住了歹徒凶残的15刀;当身边的战友和群众陷入困境之时,又是他,用自己微薄的津贴收入,为战友和群众送去了广博的真爱。我们的社会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这山一样的脊梁、海一样的深情,才时时震撼、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支撑着共和国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  相似文献   

9.
当人们在悲痛中捧读那封由邓小平同志的家人写给党中央的信的时候,人们的心灵又一次颤抖了。信中传递了邓小平同志的一些嘱托,读之让人热泪流淌。那是怎样一种平凡而动人的伟大啊。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半点自矜和矫饰,就像那位最睿智的不朽者生前那样。然而,她比世上任何华丽、激昂的文字都更有分量,都更扣人心弦,都更能剧烈地震撼人们内心深藏的情感。平淡的像流云,庄重的像大理石,简约的像三秋树,朴素的像木质本色。好像那位最睿智的不朽者没有改变这个世界什么:不曾与他的战友一起献给这个世界一个新的中国;不…  相似文献   

10.
在65521部队的军史馆里,陈列着一块"雷锋和我们在一起"的专版,向参观者"讲述"了雷锋与该部3个战友"交往"的动人故事。参观者常常驻足于此,听着解说员的介绍,被照片背后的故事所深深感染。雷锋为他流下了热泪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在日记里,记载了一位同样平凡而伟大的战友,他就是郑春满。但两人却素昧平生。郑春满,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高炮营的一名战士。小时候家境贫寒的郑春满,给地主砍过柴、养过猪,常常挨打受骂,饱受欺辱。这个苦大仇深的孩子,在党的培养下,在革命大家庭的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1957年7月,郑春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这样写道:“我愿意把我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人类最伟大、最光辉的共产主义事业,为了实现党的最终目标,我不惜牺牲自己的鲜血与生命。”  相似文献   

11.
孙国 《党史博览》2010,(7):47-50
在人民解放军将领中,有一个独具特色的传奇式人物:他没有专门学过医学,甚至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却凭着执着的追求,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救死扶伤,挽救了许多战友的生命,成为深受广大指战员信赖和爱戴的战伤外科专家,被人称为战伤外科“一把刀”;《人民日报》曾以《伤员的救星》为标题对他进行报道,他的医术鼓舞了卫生人员,也鼓舞了战斗在火线上的指战员;他老当益壮.在晚年岁月又创造和书写了军队卫生事业的新奇迹和新篇章;由于他的特殊贡献.1961年晋升为少将……他就是红医将领詹少联。  相似文献   

12.
“一个好样的消防兵,一名真正的优秀军人。”几乎所有接触过市公安消防总队保税区支队司令部参谋长刘俊祥的领导和战友们,在提到他时都会毫不犹豫地给出这样的评价。不仅战友们这样评价刘俊祥,就连他曾经执行过保卫任务的辖区居民、救助过的群众也是这样认可的。  相似文献   

13.
思想的伟力     
1999年,英国BBC广播公司以“谁是本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答案,结果马克思远超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高居榜首。对于这样一位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东方还是西方、朋友还是敌人,都不得不心悦诚服的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论说他的理论贡献,评价他的丰功伟绩,当之无愧的权威首推恩格斯0恩格斯与马克思是并肩战斗的战友,是长期合作的搭档,  相似文献   

14.
思想的伟力     
1999年,英国BBC广播公司以“谁是本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答案,结果马克思远超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高居榜首。对于这样一位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东方还是西方、朋友还是敌人,都不得不心悦诚服的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论说他的理论贡献,评价他的丰功伟绩,当之无愧的权威首推恩格斯0恩格斯与马克思是并肩战斗的战友,是长期合作的搭档,  相似文献   

15.
1.8米的汉子,踏进审讯室,仿佛占去“半壁江山”。国字脸,高鼻梁,宽嘴巴;浓眉下一双大眼似寒光利剑,咄咄逼人。这,就是岳阳市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刘孟虎。为官必有“绩”无“绩”便是过19岁那年,带着泥土的芳香,卸下生产队长担子,刘孟虎踏进了军营,接受血与火的洗礼。中越还击战,他带领尖刀班,深入前线,冲锋陷阵。眼睁睁看着战友们倒在敌人的枪口上.刘孟虎大吼一声,机枪一端,跃出战壕……,当三等功的勋章挂在胸。,他一言不发地在战友的坟前站了大半天。1990年副营职转业到人民检察院,组织上让他先下农村挂职锻炼,刘孟虎…  相似文献   

16.
马昌法 《党史纵横》2012,(11):28-30
谭家桥位于著名风景区黄山东麓。1934年12月,谭家桥成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将士的浴血疆场。对时为先遣队参谋长的粟裕来说,这是一场惨烈异常的战斗,先遣队损失之重为北上以来之最,令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以致临终前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部分骨灰葬在那里,永远陪伴牺牲在那里的战友。  相似文献   

17.
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同志在回忆他的过去时感慨万千:和他一同入朝作战的战友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他的很多战友  相似文献   

18.
林子 《党史文苑》2006,(3):9-10
一位九十一岁高龄的老红军,从2005年11月21日起再次从江西赣南踏上长征路,2006年1月11日走到了云南昆明,成为了全国重走长征路中年龄最大的人.因为长征的经历,是他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长征路上并肩作战的战友,是他一生中最记挂着的人,所以,他虽然年岁已高,也不愿在家里怡养天年,而要再到长征路上走一走、看一看.这位老红军名叫刘国保.  相似文献   

19.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50年一晃就过去了。回想起半个世纪前抗美援朝的战争岁月,我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浮想联翩,感慨不已。当年朝鲜战场上和蔼可亲的领导,情同手足的战友,莽莽苍苍的雪原,深邃幽长的山洞,震天动地的炮火,弥漫连天的硝烟……经常一幕幕地在我的脑海里展现出来。激烈的战斗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般,战友们一个个好像就在眼前。遥想当年炮火飞,最忆征战不归人;和平得来不容易,英雄鲜血映朝晖。50年来,我始终忘不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亲身经历的一次战斗──桥岩山战斗。 1951年农历5月12日,19…  相似文献   

20.
一位九十一岁高龄的老红军,从2005年11月21日起再次从江西赣南踏上长征路,2006年1月11日走到了云南昆明,成为了全国重走长征路中年龄最大的人。因为长征的经历,是他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长征路上并肩作战的战友,是他一生中最记挂着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