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研究散论之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的基本发展背景和基础。各民族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结成了紧密的关系 ,甚至互相融合。在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中 ,一定要意识到不同时期的民族在内容和概念上是不同的。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可以概括为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汉族民间与少数民族民间的关系、少数民族民间的关系四大部分 ,而西南民族关系的特点则可概括为分布上的大杂居与小聚居、政治上的多元一体、发展阶段的不平衡性、经济上的互补性、文化上的多元交融。  相似文献   

2.
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受着社会生产和社会制度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人类社会自有民族问题以来,民族关系无非两类:一类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斗争;一类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之间相互支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繁荣。在阶级社会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冲突,是强大民族中的反动统治阶级奴役剥削弱小民族以及弱小民族的反抗。同时,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也有着友好往来和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但“历史上各  相似文献   

3.
陈斌 《思想战线》2003,29(1):45-48
西南地区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区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西南各民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 ,汉民族对其影响较大 ,因而中原汉族与西南各民族的关系发展成为西南民族关系发展的一条主线。唐朝时期 ,中原汉族与西南民族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贞元会盟又是其中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西南地区共分布着30多个跨界民族.这些跨界民族与其它族群形成了良好的族际关系.文章从历史与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西南地区跨界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发现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西南地区跨界民族经历了"适应-认同一融合"的转型,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社会认同,并最终实现了和平跨居的理想局面,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各民族之间就有着友好的交往。秦统一中国,开始对西南地区设治,经两汉进一步经营,西南边疆被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共同发展的整体。研究这个问题,有助于了解西南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对加强祖国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建设和开发边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宋时期,在西南地区政权长期鼎立对峙和内外意识增强的背景下,西南区域民族地理观出现了重大变化。唐代中后期,初步形成了"巴蜀内地汉族区—沿边民族地区—徼外蛮夷地区"的三重格局民族地理观。两宋时期,沿袭了三重格局的民族地理观,认识更为完整和系统,并且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的民族结构为基础,前苏联、前南斯拉夫和中国三国分别形成了多元多体、一元多体、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三种类型民族关系格局在民族分布状况、历史发展取向和民族文化发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特点。多民族国家只有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鼓励和培养国家认同意识、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接近与融合,才能保持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中华民族关系和云南民族关系格局为对象,探讨了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作者认为,民族关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民族分布格局基础上,不同民族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而形成的.由中华大地辽阔的疆域和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中华民族的多元起源和多民族长期共存的格局,是中华民族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地理环境的区域多样性和整体统一性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既表现为多元、多区域、多中心不平衡发展,又呈现出多元、多区域、多中心文化向中原文化内向汇聚和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的特点.时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统一与分裂交替出现,统一长于分裂并日益巩固这一历史大趋势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西两大块、南北三带的地理特点,使汉族的农耕文化和众多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形成分野清楚而又天然地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独特的地理区位特点使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西南门户和连接中国内地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通道.加强了云南各民族与祖国内地、云南各民族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族以及云南各民族的相互关系;云南各民族在多样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多种经济文化类型,有利于各民族之间互相依存、优长互补的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由云南地理环境所自然形成的"边内结构"和"山坝结构",对云南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民族关系面临向经济发展方面的转型。各民族及地区之间形成地域性民族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形成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和民族优势。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协作、缩小差距、共同发展。本文还分析了各民族立足优势出现的经济协作型式。  相似文献   

10.
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就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而言,主要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中央、兄弟省、市、区的关系,以及与周边国家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本文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外部关系暂且不作论述,只就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内部关系作些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个人命名制、民族性与多元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命名制是一种文化现象,各民族文化现象无不具有相对性,个人命名制当然不能例外.从任何一个民族的现有命名制度出发去对异民族的命名制度简单比附,以定其优劣,都是错误的做法.每一个民族的命名制都是为适应本民族的社会需要发展起来的,各民族社会需要不同,其命名制理当互有差别.保持各民族命名制的差异,一方面可以使命名制所反映的社会公认血缘关系与人类的实际生理血缘关系更为接近,因为不管哪个时代人类的婚姻,在本民族内发生的机率总是大于异民族间通婚的机率,保持各民族命名制中的差异,与这种实际的婚姻是吻合的,它可使我们从命名的客观实际上就可以判断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公认血缘关系上的远近,使人类更利于规避近亲通婚.另一方面.多种命名制度的并存有利于避免产生同名现象的困扰.在任何一种语言中,要用有限的音节符号区别出众多的个人,都得接受数学规律的制约.多民族命名法的并存就可以使姓名的结构多样化,命名构成要素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北宋后期,政府实施向西北扩大辖区的积极边疆政策。面临诸多新的社会和民族问题,宋廷在开边拓土、扩大辖区、维护其新旧归附区的统治时,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防务和经营,并颁行了许多相关蕃部的法律法规,强调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各族关系,治理边族地区的矛盾和纠纷,对于边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明代贵州水西安氏土司战争与民族关系是各方面的互动与和谐、冲突与博弈、认同与调适的结果。当民族权利不平衡、民族利益不公平、民族发展不均等时,就导致土司战争的发生。不同类型的战争体现了水西土司政权与中央政权的关系、与周边土司的关系、与辖区百姓的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要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就必须处理好民族权利的平衡、民族利益的公平、民族发展的均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并利用人口普查资料,主要从定量的角度对土家族传统婚姻文化在当代的变迁进行研究。认为,当代土家族婚姻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族际通婚和通婚的空间范围有所扩大,近亲婚配在逐步减少;未婚比例大幅度下降,而有配偶率则大幅度上升;早婚有下降的趋势,初婚年龄则呈上升趋势;离婚比例有所增长;择偶标准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具时代特征;婚姻仪式简约化;等等。土家族婚姻的变迁带来了家庭的一系列变化,但并未动摇传统家庭的基本结构,传统家庭的相对稳定是土家族社会在当代保持稳定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15.
Enze Han 《当代中国》2013,22(82):594-611
This paper depicts the transnational ethnic and religious tie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and examines the cultur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for state–minority rela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It documents how transnational ethnic and religious ties facilitate cultural revival among the ethnic Dai people in Southwest China and examines the impact of Buddhist networks on local governance. In particular, it portrays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state and the Buddhist Sangha on social issues such as HIV/AIDS prevention and care.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Chinese state is more 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transnational ethnic and religious groups when the latter can help improve local governance and gener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y do not challenge the state's ultimate legitimacy and authority.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 ,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父系家庭、母系家庭和母系父系并存家庭中夫妻的权利与地位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父权家长制家庭中 ,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歧视表现在家庭生活的诸多方面。但部分父系家庭在特定条件下也有妻子当家长 ,拥有较多家政权 ,掌握经济权利 ,以及男女平等的现象。在母系家庭中普遍是妇女当家长 ,并在家庭中占有较高的地位。而在母系父系并存家庭中 ,则夫妻均可担任家长 ,家庭关系比较平等。文章最后分析了影响不同少数民族传统家庭中夫妻关系模式的多种因素 ,并对某些西方学者认为的单一经济因素作用论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7.
韦宇红 《桂海论丛》2008,24(6):28-3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构建新型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关系历来是社会政治关系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正确协调和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全面客观地评价当前的民族关系现状以及确定系统的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根据评价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评价类型和评价对象的确定和评价指标体系选定的基本原则入手,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选定评价指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并确定基准权重的设置和计算方法,以期达到评价新型民族关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与核心是人自身特别是青年的身心和谐。人生存于世界,需要面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己身与心三重关系。在这三重关系中,人的身心是否和谐决定和制约着人和人关系是否和谐,而人和人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又制约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必须全力塑造青年一代健全的身心和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