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知道自己长得不好看,因为这,很多人打击过我,赵宝刚就曾相当直接地对我说‘你长得太难看了’。虽然备受打击,但是我从来没觉得我的长相对我的演艺事业有局限,我很清醒地知道演员的形象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关键是你的才华和演技。现在时代进步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变了,越来越多的小姑娘喜欢我了,我想我也能挤进偶像派行列了。”从《永不瞑目》、《像雾像雨又像风》、《征服》,到《半路夫妻》、《刀锋1937》、《大工匠》、《潜伏》,孙红雷走了一条由坏变好、由鲁莽硬汉到斗智斗勇的特工人员的戏路。  相似文献   

2.
我以我笔写警察──《血战飞虎帮》创作谈王仲刚"你不是作家"。我的一位最亲密的朋友这样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是的,我不是作家;虽然被冠以省、币作家协会会员头衔。但我知道,我只是个警察。3年到,产生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血战飞虎帮》(原名《铁音战车匪》)的急头的...  相似文献   

3.
读到《同舟共进》2008年第12期的两篇文章,一篇是金春明先生的《一点补充和思考——读〈毛泽东江青结婚,中央有无“约法三章”〉》,一篇是郭汾阳先生的《也谈“约法三章”及其他》,非常高兴。这两篇文章都是由我发表在2008年第8期《同舟共进》上那篇关干“约法三章”的文章引起的,我有一种“抛砖引玉”的兴奋——这不是客套话,确确实实是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政》编辑困:贵刊1994年第《期“各抒己见”专栏中刊登的《莫让协会成“歇会”》(作者:晓张),是剽窃本人发表于广东省《民政》杂志1991年第4期的文章《莫让学会成“歇会”》(著笔名;张欧)。现将发表过的原文和晓张剽窃之作剪贴,一并寄上,请明鉴。晓张的这篇剽窃之作,除个别字句和段落小有变动外,几乎是原文照抄,毫不客气地将他人的作品偷来,欺骗编者和广大读者,以扬其名,以图其利。为了个人出名,为了几元稿费,出此下策,贴人格尽失矣!贵刊乃全国性高雅刊物,我相信,你们不会容忍无耻的剽窃行为,定然会作出处理…  相似文献   

5.
长征时期,谢觉哉是红军“三老”之一。熟知中国革命史的人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是首任政务院(即今民政部前身)内务部长,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优待抚恤和社会福利等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一点,老一辈民政工作者和民政“学子”都不会忘记。其实,谢老的建树是多方面的,譬如在文学上,他就有很深的造诣,并对文章著述有至理名言留于后世。笔者在新闻工作的学习和实践中,曾研读过《中国新闻史》和《中国文学史》,了解到一段这方面鲜为人知的史实,特奉献给民政战线上的广大同仁。谢老淡写文章要有四个一、写文章有“三要”:…  相似文献   

6.
《同舟共进》2009,(10):80-80
广东河源陈良木(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政协委员)《同舟共进》09年第8期有篇文章是杨懂同志写的《政党制度的“中国道路”》,我看了好几遍,很受教育启发,觉得有必要在社会上广为宣传。我入党近半个世纪,算老党员了,看了文章才知道“美国总统并不是由选民自己选出,而是由538个选举人选出”。像这样的好文章不妨多写一些。(2009年8月5日)  相似文献   

7.
林演 《今日海南》2008,(2):44-44
我没有去看李安的《色戒》,虽然很多朋友都向我鼓动去看看,但我还是没有去。我知道虽然电影是改自言情高手张爱玲的小说,而且故事还是有原型的,人物也是有原型的,在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史海里,曾有过这段沉浮的一叶,而在当代大导演的全面的改编下,一定已经不是那个充满悲壮的真实。所以没有去看。  相似文献   

8.
尹玲是学者化的诗人。她攻读过博士学位,现为淡江大学中文系和法文系教授,出版有《文艺社会学》等专著。学者化的诗人写起诗来难免要用典。但尹玲用典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学富五车,而是为了抒发情感。如《追寻名叫西贡的都市》中的第二段:“生死两茫茫啊/二十五年是一条河/尘满面发如霜的我/你可曾相逢即能辨识/而你涂抹另一种符码的面容/要我如何寻回你往日眉眼间的风华”这里活用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但作者不是一面查书一面写作,而是融会贯通,让古典诗词名句从胸臆中自然…  相似文献   

9.
田东 《前进论坛》2011,(2):28-29
人类的记忆是有选择的,沉淀并保存永久的记忆,必定牵动着你的情感、荡涤着你的灵魂、震憾着你的心灵。今年是《前进论坛》创刊50周年,我已迈入不惑之年,在党派机关工作逾24年。几个数字串起的是不尽的追忆,《前进论坛》是引领我前进的导师、人生的指路人、事业的航标灯。  相似文献   

10.
富翁买画     
一个富翁请毕加索为他画肖像,画好后,他拒绝支付议定的5000元酬金,理由是:画的根本不是我。不久,画家把这幅肖像公开展览,题名为:《贼》。富翁知道后,万分恼怒,打电话向毕加索表示抗议。“这事与你有什么关系?”毕加索平静地说,“那幅画画的根本不是你!”富翁不得不买下那幅画,改名为《慈善家》。富翁买画  相似文献   

11.
拥有纯粹     
冯艾 《半月谈》2005,(4):82-84
“从大山深处归来.我总有一种冲动,总想告诉我身边的朋友们: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段话是冯艾用她两度志愿服务的经历凝结成的。得到了许多志愿者的认同。记者拨通了冯艾的电话。她目前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不长的通话间.可以感受到志愿服务的经历给予她的远不是“体会”二字所能包含的.可以说是一场人生洗礼。  相似文献   

12.
苏枫 《小康》2010,(3):101-101
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我自己的作品是完美无缺的,一次都没有 《小康》:你强调《千手观音》是"自己的作品",《复兴之路》则"不是个人作品",个人艺术创作和中央的命题作文,你怎么平衡?张继钢:这不是平衡的问题。中央领导给的任务,就一定要完成好。  相似文献   

13.
赵辉 《台声》2011,(8):90-93
采访周传雄源自一次朋友传给我的一首歌,名字叫做《微凉盼记忆》。他知我喜欢苏轼的词,还特意留言说这首歌是以苏轼的《洞仙歌》为蓝本翻写而成的。听了这首歌才知道歌者是周传雄。实话说,对周传雄有印象没记忆。毕竟一直以来听的音乐大多是西洋摇滚乐、爵士乐和古典音乐。中文唱片听来听去也就是那几张。  相似文献   

14.
亲爱的人: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同意不同意,我就这样默默称呼了你。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就像谜一样吸引了我。我不敢对你说。也不敢让你知道我是谁。因为我知道你有一个幸福的家。而且,我不想让你把我归入贪图体声名权势的那一类女人之列。我纯粹地爱着你,就像爱着自己的一个梦。我永远永远也不想让梦醒来。好好保重你自己,保重你的身体、微笑和灵魂。我以我的生命起誓,我不是一个轻浮的人,也不是一个恶作剧制造者。之所以给你写这封信,也许只是为了让我内心澎湃的爱情变得平和一点儿。如果你看了这封信会觉得恐慌不安或者鄙视和反弃…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抓捕     
当 警察已足足七年 ,惊心动魄的时候有过 ,荡气回肠的时候有过 ,黯然神伤的时候也有过 ,但记忆最深的是第一次抓捕犯罪嫌疑人的经历。之所以记忆最深 ,并不是因为它是第一次 ,而是这次的教训令我终生难忘。1993年8月 ,我到沂蒙山腹地的一个派出所当户籍员 ,所里只有两名正式民警 ,40岁的所长和20岁的我。由于我不是警校毕业 ,所以每每有任务 ,所长都是带着联防队员亲自去。看到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神态 ,所长总命令我在所里值班并多学习 ,同时不忘安慰我说 ,想出力有的是活 ,慢慢来。我知道 ,所长对我还是不放心。两个月后 ,机会…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4月,人民日报社的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写一篇关于人大监督的稿件。受领任务后,我心里很是忐忑,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要知道,自己从部队转业到人大工作还不到一月时间,对人大的职能、责任是什么,几乎是两眼一摸黑,更别提立法的程序、人大的监督了。这都还是一些陌生的概念。"你翻翻《人大建设》杂志,或许对你有所帮助。"见我茫然,同事帮我找来历年的《人大建设》杂志,有新出版的,也有往期。这也是我与"她"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7.
两条汾河     
《时代潮》2001,(20)
汾河的意象从儿时的记忆中浮现,我就悟到而今竟是如此贴近地居住在汾河的边上,贴近到仅有几百米的距离。汾河是有名的,这名可以上溯到古远的年代,我小时候虽然生活在乡间,也知道有条汾河。局限于偏僻的环境和文化肃杀的年代,我也许只是从那首著名的歌曲《汾河流水哗啦啦》中知道汾河的。但我想像它当然是一条比家乡的清水河大得多的河,它流淌在广阔的原野上,而不是像家乡的清水河一样流在山涧里;它是壮阔美好的,两岸飘荡着稻菽与花草的芳香……后来我读到过郭  相似文献   

18.
声音     
领导能力“我做梦也没有想过能当CEO。可是,为什么我能管理那些技术人才呢?尽管我不是学技术的,但我一直在技术公司做工作,我知道技术是什么,我了解一些东西,了解领导和管理力方面的东西,就是你必须知道你知道什么东西,你也必须知道你不知道什么东西。我不知道怎么给计算机编程,但是我确信计算机能够释放多大潜力。所以我  相似文献   

19.
拨通刘蓓手机的时候,她正在上海拍摄 20集电视连续剧《红色康乃馨》,并在剧中饰演一名律师。说到刘蓓,你一定不会陌生,就算你没有看过《一生叹息》,也不会错过《过把瘾》和《甲方乙方》吧,但你不知道的是:腕儿级的刘蓓在生活中可是一个十足的胆小鬼。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生活中的我真是个胆小鬼。安全是我最头疼也是最在意的事,当然是事出有因。大家也许不知道我在 1993年拍《喋血嘉陵江》时,一个玻璃瓶破了,碎碴子打在我的脸上,这时候,这部戏才拍了一半,我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想想看,女孩子都很注重自己的外貌,更何…  相似文献   

20.
鹅岭记忆     
正编者的话:2014年第10期《公民导刊》"记录"栏目刊载了重庆著名作家漆园子写的《鹅岭的前世今生》一文。文章刊出后,引发了读者大讨论,纷纷给编辑部写来各种反馈,分享各自的鹅岭记忆。不久前,和朋友在鹅岭公园喝茶,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只知道这是一个有历史的园子,抗战时期,蒋介石和宋美龄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读了《鹅岭的前世今生》一文,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