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逢念 《前进论坛》2011,(12):37-37
2010年2月26日对我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日子,我收到了来自《前进论坛》杂志社的稿费领取通知单。当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因为这是自己有生以来的第一笔稿费,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所以我把通知单复印了一份,小心地珍藏在自己的办公桌里。  相似文献   

2.
马龙闪 《同舟共进》2010,(12):72-72
日前,从一堆废弃物中偶然发现的一个物件,让笔者感触良深。这是30多年前的一纸“稿费通知单”。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3.
最近整理书报资料,我发现一张40多年前《人民日报》编辑部给我的通知单。通知单是用人民日报社公用信笺打印的,其中我的姓名、诗歌题目、赠品,是用圆珠笔填写的。看着这份用稿通知单,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地走进了深深的回忆之中,走进  相似文献   

4.
心怀感激     
进出单位大门,有时会被威武端庄的保安喊住。他们用洪亮的声音说:“有你信。”或说:“有你汇款单。”我满怀喜悦地从他们手中接过寄来的样报或稿费。从我提笔创作开始,直到打开样报,保安成了我的写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最后一环。所以,每次都心怀感激。一次偶然引发的小事更让我心潮汹涌。一次,我从外省邮购一批图书资料,款寄出去很长时间也不见书到。时间一长,心中不免忐忑不安,莫非自己落入了报上说的“邮购陷阱”。直到一天,上班时,保安喊住我递上一张催领通知单。我恍然悟到:原来包裹单早已送到单位,显然由于接件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稿费     
《台声》2015,(13)
<正>说到稿费,不免无言/颜以对,常有作家向我抱怨,四十年稿费没涨过!有作家对我说起四十几年前,拿到一字一元(新台币,下同)的稿费,他当时月薪一千多元,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稿酬几乎是一年薪水!听得我又羡又愧,回答他:"您至少过过那种好日子,我呢?谁不想生在盛唐啊?!"我说"盛唐"不全然是"比喻",唐代文人"稿费"之优厚,真的令人  相似文献   

6.
2002年,我来到安徽合肥,做了一名保安,业余时间我与广播为伴。因为喜爱,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收获;因为收获,所以幸福与充实。2005年,我有幸成为了北京地区的纳税人。按3%的税额,我全年交了150元的稿费税,能为首都北京的建设做点贡献,我打心眼里高兴。其实,去年的稿费突破5000元大关,实在出乎我的意料,这稿费80%都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挣来的。我家居潜山后冲大山区,地域贫穷、交通闭塞、生活枯燥、文化落后,使我从小就与广播结下了不解之缘。汗水的笔触写就了第一篇处女作《人间是否有真情》,在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发表的那天,我竟然高兴得…  相似文献   

7.
<正>近期,我刊收到相关社会反映,有不法分子在网上设立虚假编辑部网站,冒用我刊名义,利用电子邮件、电话、QQ等形式,向有些投稿人骗取审稿费和论文发表费,致使一些投稿人上当受骗。为此,我刊郑重声明:一、我刊从未要求和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和论文发表费在我刊发表文章均不会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和论文发表费。  相似文献   

8.
期待的目光     
我曾多次收到报社、杂志社寄来的稿费,但对我有着特殊意义的,是和母亲有关的两笔稿费。   读高中的时候,迷恋文学的我开始偷偷地写作、投稿。高二时,我将一篇名叫《梨花》的小说,寄给了《文学少年》杂志社。半个月后,收到一位热心的编辑写给我的退稿信。然而,就是这封仅有几十个字的退稿信,也令母亲格外激动。她虽然不识字,但她想,杂志社给自己的儿子来信一定不是坏事。母亲问清来信的内容后鼓励我说:“万事开头难,只要往后好好写,总有一天能叫文章印到书上。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母亲的鼓励下,我坚持练笔…  相似文献   

9.
十元八元稿费对某些人来说撑不起眼皮,但对我这个伤残军人、从事业余写作的人来说,可是个“额外收入”,因为这一笔笔稿费凝聚着我对人生的悠悠情怀。 1977年高考落榜,我没有消沉,投入了紧张的军营生活。“八一”军旗下,我更加理解了“军人”的内涵,便产生了以“军人”为主题的业余  相似文献   

10.
解决这一矛盾的责任无可争议地落在了政府的肩上,政府有关部门应对这一具有特效功能的老药实行政策保护。“我是一个不幸的孩子,我觉得自己支持不下去了……”所有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愿意相信,这么沉重的话是一个6岁孩子说出来的。昨天早上,在儿童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两次被下达病危通知单的罗森(化名)不得不依靠气管插管等待着一种救命药——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注射针剂。(10月23日《东方早报》)  相似文献   

11.
<正>解决这一矛盾的责任无可争议地落在了政府的肩上,政府有关部门应对这一具有特效功能的老药实行政策保护。“我是一个不幸的孩子,我觉得自己支持不下去了……”所有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愿意相信,这么沉重的话是一个6岁孩子说出来的。昨天早上,在儿童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两次被下达病危通知单的罗森(化名)不得不依靠气管插管等待着一种救命药——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注射针剂。(10月23日《东方早报》)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我给《楚天主人》杂志投去一篇小稿,素不相识的编辑经过斧正润色后发表了,不久便收到了样刊。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阵从未有过的欣慰,深深为《楚天主人》杂志社对作者负责的态度所感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为她多写好稿,以示报答。我作为一名基层建设银行工作人员,从事业余写作已有好些年了,其用心不是为了那几元稿费,而是想通过手中的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及生活点滴等付诸笔墨,将自己的心得变成文字,作为充实业余生活的一种爱好。其中不少"豆腐  相似文献   

13.
朱伦 《前进论坛》2009,(11):49-49
我出生于1934年5月28日,今年已经76岁了。当年我出生在崇明乡村里。童年时代,我在父母的辛勤劳动下逐渐成长,读了小学、初中,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我考进了圣约翰中学(与大同附中合并为现在的五四中学)。在父母亲的支持下我报考了大学,志愿是医学院(属第二类)。我的分数超过分数线很多,我很高兴。但最后发来的录取通知单不是医学院,而是上海华东体育学院。当时我呆了,我没有填过体育学院,  相似文献   

14.
《创造》2006,(8):13-13
据重庆晨报报道重庆正在经历的一场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记者从市妇联获悉,李鹏同志决定捐出30万元稿费帮助重庆修建一座“母亲水窖”,以解决困难地区群众饮水难的问题。8月21日下午,重庆市妇联接到全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电话通知,李鹏同志得知重庆今年发生特大旱灾,非常关心,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30万元支  相似文献   

15.
杨绛先生今年已102岁了。在2011年7月17日百岁寿诞前夕,杨绛先生曾对媒体说,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杨绛与钱钟书夫妻,这对"名人夫妻"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但他们都谦虚谨慎,洁身自好,平素潜心学问,深居简出。自1977年,杨绛一家就居住在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三层楼的老房子。2001年,杨绛已将钱钟书先生和她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了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迄今已近800万人民币。即使这样,百岁杨绛仍严以律己,要"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  相似文献   

16.
王云翀 《黄埔》2013,(4):15-15
我中华民族,雄居东亚,建国迄今,已历五千年,中华民族产生了"中国"。我是中国人,一生中,生活在中国土地上,这是事实,永远改不了!在台湾长居有几十年,我们永远觉得是在中国,没想到国民党出了个党奸,我们叫他李逆登辉,由小女子蔡英文为了几个稿费,发明了"两国论",李逆本来是日本走狗,自然希  相似文献   

17.
石哥:各位聊友,“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这个话题,受到大家的欢迎。为了给更多的聊友一个倾诉的机会,咱们今天继续这个话题。诸位请:唐汉:亲人给予的爱固然伟大,给于亲人的爱,更能使自己坚强,唐汉认为本期最佳文章为“女儿带我走进阳光”,作者将获得双倍稿费。难忘一位老教师我能与一位热心助人的老师相识,并得到他的帮助和鼓励,是我坎坷人生中的一种幸运。在20世纪80年代,找到当时在乡中学任教的王老师帮助我写作。王老师热情地答应了我父亲的请求,骑着自行车多次到我家了解情况,我与王老师就这样相识了。在后来的接触中,他根据我的身体情…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公民导刊》2011,(7):56
真诚的声音遇到宽容的精神我与《公民导刊》文来信往已有11年,记得那是2001年3月,我发表在深圳特区报上的拙文《齐抓共管献疑》被《公民导刊》转载。不几天,我就收到了样刊、稿费和李主任的亲笔约稿信。转载一篇文章竟如此费心,这在当今是少有的,我被感动了。一个大西北的业余作者因此多了几位在大西南的朋友和老师。  相似文献   

19.
<正>李瑞环诚恳地把个人合法财富“返哺”社会,无疑就为官员们树立了一面特别明亮的“官德之镜”。李瑞环10年间已拿出个人资产53.3万元,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资助了148名贫困大学生。今年,李瑞环又捐出一笔稿费,委托天津市教委今后3年内每年再资助100名贫困大学生。同时,李瑞环已立下遗嘱:逝世后将自己的遗产统统变现资助天津的贫困学生。据悉,李瑞环助学金的来源是稿费+工资+生日寿礼。(4月6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我斗胆给《人事与人才》杂志投去一篇小稿,素不相识的编辑审阅后,加以删节润色发表了,不几天便收到了样刊和稿费。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阵从未有过的欣慰,深深为《人事与人才》杂志社对作者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感动。 我当业余作者已有好几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