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幽 《协商论坛》2008,(11):58-58
瑞典的住房,是由不得自己选择的,好坏都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去住,也就是说瑞典实行的是强制性的住房政策。瑞典法律规定,没有窗户的房子,没有供暖系统的房子,没有单独卫生间的房子,一律不许住人。如果你为了省点钱,想去找一间条件很差,设施不齐全的房子住,对不起,没有。  相似文献   

2.
一米阳光     
李春梅 《中国保安》2014,(13):76-76
我们常常觉得生活给我们的太少了。 手里的钱不够多,住的房子不够宽敞,没有这没有那。有了这一切,又抱怨我们的工作上受领导的指责,下受员工们的误解。这样的人中,也包括我自己。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在日本的外国人来说,"连带保证人制度"也是一个需要克服的巨大障碍,因为外国人在日本是基本上没有亲戚的,而日本人又特别害怕成为连带保证人,所以,外国人只能求助于所在的学校或所属公司,才能通过正常途径租到房子。如此一来,很多时候,大部分的外国人只有通过合租或转租等不那么合法的手段租住到房子。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不失为租客避免"黑中介"盘剥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父亲去世前,在遗嘱里把财产分割得很公平:房子和房子内的一切给我,因为己离婚的我没有房子,带着孩子不方便;和房子等价的存款留给妹妹。  相似文献   

5.
蓝灵 《中国减灾》2010,(6):23-23
因为单位分房,才与她发生瓜葛。我家分到的恰是她家住着的房子,而她迟迟不肯搬出。半年过去了,和我们一同拿到通知的同事早已在搞装修了,而我们家还没有任何动静。  相似文献   

6.
房子(散文)     
我们的房子已经住了三年,是机关遗弃的平房。开始住在一起的单身汉不少,我们还没有异常的感觉,但是当大家陆续买了房子,然后不断搬走,最后只剩下我们一家的时候,妻子的心态强烈地失衡了:不知道哪天我们也住进新居? 平房有许多的不便,苍蝇多,厕所臭,而触动妻子灵魂深处的是她半夜看见一个强盗造巡在窗子下面。从那以后,妻子的睡眠严重不好,胆子小到了极限,担心受怕的她规定我每天必须回来。买套不是底楼的房子仿佛是她的一生所望,除此之外别无它求。 我们把全部的存款清了清,大概可以买到一个卫生间和一个卧室。我叹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7.
《协商论坛》2010,(5):60-60
新闻点击:近日,一项网络调查结果表明,高达49%的网友坚持“无房不结婚”。这些网友认为,没有房子,就没有家,如果可以选择,结婚一定选择有房一族,“高房价制造剩男剩女”、“80后的爱情注定死在房子上!”这些网络流行语听起来有些现实和残酷,但也客观地反映了一部分现实情况。结婚一定要有房子吗?是房子重要还是感情重要?没  相似文献   

8.
若星 《民主与法制》2014,(30):58-59
13年前。黄琳与陈维离婚时,双方协议把唯一的一套房子赠送给时年11岁的女儿,然而,房子没有过户到女儿名下。8年后,女儿刚刚成年,却不幸死于意外,这房子该如何处理?一直悬而未决。2014年,等黄琳再提及此事时,她突然发现,房子已经换了主人。  相似文献   

9.
我们习惯把自己居住的房子称作“家”。二三十年前,我们说房子和家几乎是一个概念,即国家分配给我们的房子,理所当然就是家。虽然我并不具有房屋的所有权,但好像比现在花大把的银子换来的房产证还要理直气壮。现在的房产证有年限,50年、70年不等,而国家分配的房子,却是永久的,更重要的是便宜,每月几块、十几块的房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0.
生命,拒绝伤害自从我们拥有了生命,伴其而来的就有众多危机,其中疾病就是对生命构成危胁的最常见的敌人。这样,我便害怕生病,害怕住院。害怕那白色笼罩下的痛苦的呻吟以及空旷的寂静,害怕眼睁睁地看着活生生的生命在我的身边凄然而去的情景。害怕住院,而我又感谢住...  相似文献   

11.
文殇     
开追悼会那天,是故意没有去的,我隐隐约约地有点害怕。害怕听到经过自己的手笔和思想过滤的句子,再一次侵犯和伤害我心中的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2.
马启智 《中国人大》2011,(19):24-24
现在的住房建设面临的一大困惑或者说是一大难题,就是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用于建设住房的土地供应量偏少、偏紧的这一状况不可能改变,今后可能会愈加严峻。保障性住房现在搞得很复杂,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祖房、棚户区改造、集资房等均统称为“保障性住房”。改革开放之前,城里的公务员全部没有个人的房子,全部是国家的房子,国家提供这种公租房是廉价的房子。  相似文献   

13.
得救     
郭言 《中国减灾》2005,(5):57-57
一次刮龙卷风,天昏地暗,许多烟囱倒了,许多人家的房顶没了。我和姐姐们惊恐地缩在墙角,爸爸妈妈把门窗关得紧紧的,爷爷在身边给我们讲龙卷风的成因。他一直慈祥地笑着,在他的笑容中我们相信了龙卷风并不是因为有龙从天上飞过。忽然,窗户呼地开了,然后头顶一亮,房顶便没有了踪影。我吓得哭起来,而爷爷依然笑着安慰我们,让我们不要害怕。  相似文献   

14.
李逸 《时事报告》2010,(12):72-73
昂贵的房价打破了不少人“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但是没有房子这项“财产”,并不等于没有房子住。对于不少经历过房价飙升阶段的国家来说,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都是上佳选择,德国在这方面堪称世界的典范。据统计显示,德国是租房率最高的发达国家之一,有60%左右的居民都选择租房。  相似文献   

15.
赵启正 《时事报告》2012,(11):20-22
世界各国都在发展中,若想成为一个被尊重的国家,首要的是它的文化能被世界喜欢,而不是有多少军力,甚至不是有多少GDP。军力是你自己的,越大人家越害怕。GDP再高,你也没有分给人家。小国受到尊重的例子有很多,你看一看,这样的国家必然是因为文化灿烂才被人尊重的。撒切尔夫人说了,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文化输出,没有什么重要的思想影响力。这固然与她的立场有关——她曾被称为“冷战先锋”,但是,我们也要问自己:我们为世界的思想宝库贡献了什么?今后我们要贡献什么?  相似文献   

16.
批批评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高鹏评,是我党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历史传统。记得,一位革命领导人曾经说过:为了保存干部,教育和培养这些干部,就不应该害怕得罪任何人,就不应该害怕原则性的、大胆的、坦诚而客观的批评。要是没有批评的话,任何疾病都会进入膏肓,以致无法医治。只有坦诚、大胆的批评,才能帮助我们的人进入更加臻于完善之境。什么地方没有批评,什么地方的腐朽和停滞现象就会生出根来,那儿就不可能向前进步。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这个道理。“兼听则明”其理亦然。批评,不仅仅是要批评他人,而且也要批评自己。…  相似文献   

17.
一位友人曾向我抱怨:我没钱,坐车只能挤公车,我没有房子没有老婆,我一无所有……一句话抹煞了多少希望。我微笑地看着他,听他发完满腹的牢骚。  相似文献   

18.
虫虫惊魂     
张峰 《今日广西》2010,(19):24-26
一个经典的动画片情节是,当万兽之王大象看到老鼠,吓得跳到了凳子上。科学家说,动物界普遍存在这种现象,除了大型动物或天敌,它们也害怕某些小动物。同样,以人类的体形看,我们害怕蟑螂、蜘蛛这样的弹丸小虫也就不奇怪了。这不,最近,我们又开始怕一种大城市里不多见的虫虫……  相似文献   

19.
“我有了自己的琴房”小时候“家”的记忆并不十分清晰,但“家”里的每一次变化,却在我脑海中留下深深烙印。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因为没有房子,一家人挤在父母亲的集体宿舍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家有了单位分配的房子,不过是亭子间,没有独立的厕所和洗漱的地方。虽然不大,但是给人温馨的感觉。家里的日子过得好些了,餐桌上也不时有鱼,  相似文献   

20.
甘发根 《世纪行》2014,(6):28-28
<正>胡骏博是我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识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朋友。今年2月的一个下午我和高桥乡的驻村干部一起来到了胡骏博的家里。他的家位于高桥乡五家坪村,距离209国道不远。我们没有走很远,带路的小伙子就指着一栋砖瓦房告诉我们说,"那就是胡骏博的家"。远远望去,房子坐落在一片熟田之中,格外抢眼,农田里还没有耕种,几株落完了叶的不大不小的核桃树在微风中摇曳,有点神情悠闲的样子,房子不大,但还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