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     
1月11日,北京奥运票务中心副主任容军透露,在奥运门票预售第二阶段公众一共预订了约450万张门票,是这一阶段可售门票数量(约180万张)的两倍多。 1月12日14时45分,我国第二十四次南极考察内陆冰盖考察队17名队员成功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这也是我国再度成功登顶南极内陆冰盖之巅。  相似文献   

2.
江聆 《前进论坛》2009,(4):45-46
中山站时间2月2日9时25分(北京时间2日12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冰盖队队长李院生被任命为首任站长。  相似文献   

3.
科技新知     
《时事资料手册》2004,(6):103-104
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距海岸线最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由于冰穹A地区具有独特的高原地形特征.冰层水平流动最小,动力过程最简单.故成为冰盖动力学观测研究的最理想区域。  相似文献   

4.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凌晨3时16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成功登顶并测出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图1):80°22'00"S,77°21'11"E,海拔4093米。中国成为国际上首个从地面进入该点展开科学考察的国家。回答1~4题。1.中国南极科考队若从中山站出发,前往南极冰盖最高点则A.科考队的前进方向是东南方B.科考队员看到太阳始终位于天顶附近C.寒冷干燥的东南风迎面吹来D.科考队经常遇到大雪纷飞的天气2.中国…  相似文献   

5.
李智 《小康》2006,(3):70-70
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NO.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05年10月17日“神六”的成功返航,是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等方面的又一个重大胜利。NO.2青藏铁路全线铺通该工程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NO.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出“龙芯2号”,功耗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NO.4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2005年1月18日,科考队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NO.5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是我国近百年来最全面系…  相似文献   

6.
李新 《半月谈》2005,(2):48-49
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完成这一使命的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7.
一听说“雪龙号”回来了,我马上约请冰盖考察队队长李院生同志,请他谈谈此次南极之行。他感慨地说,此次考察是他三次南极之行中最艰苦的一次,也是最险恶的一次。从他那黝黑而疲倦的神色中,我能感觉到他的辛苦。他好像还没从原来的状态中调整过来。他微微点点头,娓娓道出此次考察的“苦”与“险”来。“我们是1998年11月5日出发的,沿途只停靠新加坡及澳大利亚的弗里曼特尔港,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全在颠簸的船上度过。晕船和厌食已使我们的体力极大地损耗,因此,一到中山站,全体队员修整三天,养精蓄锐。“12月8日,从雪龙号…  相似文献   

8.
当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船进入南极圈,向人类尚未到过的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胜利挺进的时刻,太原理工大学年轻教师窦银科心情无比激动。他挥舞着校旗,心里默默地说:南极,我来了!南极,第一次插上了太原理工大学的旗帜。中国进行南极科考20年来,他是有幸来到南极的2002位中国考察者之一。他是山西高校第一个参与南极科考的大学教师,在职研究生。他第一次将距中国山西太原12282KM的标志牌插到南极。在中山站,窦银科将校旗插在海冰实验栋的屋顶。实验栋就在中山广场的后面,广场上飘着有中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国旗,还有中国…  相似文献   

9.
生锡雷 《台声》2008,(4):54-55
2008年1月22目至31目,应全国台联的邀请,以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鸿为团长的史迹考察团一行赴江西、杭州等地进行了史迹考察。 考察团一行35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第一次来到祖国大陆,团员们在江西参观了江西省博物馆,藤王阁,考察了明宁靖王墓及明宁靖王妃吴氏墓葬出土文物;体验了素有“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的婺源古镇——思溪,游览了庐山雪景。  相似文献   

10.
南极洲对大家来说是陌生的,那是一片亘古的土地,90%终年被冰雪覆盖,是世界上惟一一块保持着原始生态的大陆,它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所以南极具有非常高的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南极考察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本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派出考察队赴南极洲考察,目前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48个常年科学考察站。我国的南极考察起步于80年代初,分别于1985年在西南极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1989年在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科学考察站”。在邓  相似文献   

11.
难忘东南极     
这里没有国界,没有原住民,有的是纯洁的白和蓝,还有那些悠游生活着的企鹅、海豹和鲸。这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它吸引了数十个国家来这里建站考察,更有无数科考队和旅游者因无法抗拒它的诱惑而勇敢地踏上这片白茫茫的大陆。他们以特殊的方式度过生命中最美的时光。四川广播电视报主任记者白山杉女士便是其中的幸运者,她于1986年11月至1987年5月参加中国第3次南极考察,编导、摄制的电视片《今日长城站)}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参与编剧的电视剧《长城向南延伸》获当年“飞天奖”。1996年12月至1997年2月,她参加中国第门次南极考察…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0月,九三学社社员、南昌大学余万霰教授随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抵达南极;2009年3月,他顺利完成4项科考任务回到祖国。他在南极的科考工作以及其间发生的点点滴滴的事迹,生动诠释了“爱国、求实、拼搏、创新”的南极精神。  相似文献   

13.
南极一共有4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目前,南极极点和磁点上均已建立了考察站, 冰点——全球最低气温也已被测量,仅剩下南极冰盖最高点未被涉足。南极大陆95%以上的陆地都被冰雪覆盖,冰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四种:冰盖、冰架、冰山、海冰。—直以来人类部在为揭开南极的秘密而努力。人们已经知道南极大陆的最高点是位于西南极洲海拔  相似文献   

14.
<正>我去过南极11次,是在科学考察船雪龙号上各种舱位都住过的第一人。去年我又去了一次南极,是第35次考察,心情仍然非常激动,这次的体验很不一样。不一样在于每次考察都会有不同的故事,虽然都会有安全上的问题,但每次任务都能平平安安完成,顺利归来。南极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冰清玉洁、纯净、梦寐以求的神圣之地,人们对于南极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热情,相信大家也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去南极看一看,虽然我已经去过11次了,但每次叫我去我都有不一样的热情,  相似文献   

15.
有幸在全国首次“海选”中获得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资格,前往南极中山站参加科学考察的人,可以说是千万人中的佼佼者和幸运儿。九三学社社员、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医生唐德培就是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16.
《我的南极情结》的作者孔晓宁是一位富有闯荡精神的人,他在远征地球北极之后,又勇闯南极,在领略了常人难以涉足的极地风光之后,他告诉大家:“面向亘古蛮荒的茫茫冰盖,你会不由得发出深沉的思古之幽情;环顾四周无比强大的白色力量,你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以及人类力量的渺小……有朋友问:‘你还去不去南极?’我答:‘只要有机会,我还想去。’” 下期将推出《寻呼小姐》,作者王霞是一家寻呼台的寻呼员,她将介绍寻呼小姐们的成天与急于传递信息的用户们之间发生的新奇故事。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80年代,南极科学考察开始,极地考察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见极地考察队员时指出:“南极科学考察,对于了解地球环境的变迁,预测人类未来生存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光荣而艰苦的事业。”随着我国南、北极科学考察的一次次成功,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和船长袁绍宏的名字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的事迹被各家媒体争相报道。  相似文献   

18.
坐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位梦华的办公室里,记者被眼前这位科学家的经历所震撼。自1982年10月去南极,18年来,位梦华的生命深深镂刻着极地的印迹。1992年6月,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位梦华拿出一张与爱人在北极的合影给我看“这是我第六次去北极考察,是和爱人一同去的,在那里呆了8个月。”他指着照片上的背景告诉我,这是北极巴罗爱斯基摩人古老的捕鲸站,两根弯弯的鲸骨高高地竖在那里,成为一种神圣的标志。牵挂北…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当北半球大部份地区已进入寒冬时,南极却迎来了夏天。在这一年最好的季节里,中国南极考察队乘坐两艘万吨轮船,首次赴南极建站、考察。考察船队穿越太平洋,航行一万三千多海里,开辟了我国通向南美洲的新航线;他们顺利地进行了南大洋和南极洲的综合考察,同时有三十六人登上了南极大陆雷克鲁斯角;尤为令人振奋的是,全体考察队员用了五十二天时间,在乔治岛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长城站,并在岛上开展了地质、地貌、大气物理、地震、测绘、生物等考察。长城站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科技新知     
《时事资料手册》2006,(2):102-103
我国第22次南极科考陨石大丰收,世界首个“人造太阳”有望在我国诞生,日本新型“阿西莫”机器人首次公开亮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