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斌 《前线》2016,(12)
正【引用】"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原文节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吕氏春秋·诚廉》  相似文献   

2.
艺苑     
“气节”一词,最早见之于《史记》,说汉朝有个叫汲黯的官员,“好学,游侠,任气节”。他疾恶如仇,人有过错,一定当面指出,不留情面,即使面对皇上,他也是“好直谏,数犯颜”。由此可以看出,气节问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气节的民族,而气节问题的提出更是远在汉朝之前。《论语·子罕》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记载:《盂子·滕文公下》写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相似文献   

3.
魏晔玲 《前线》2016,(6):75-75
正【引用】"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大夫曰:"古之君子,善善而恶恶。人君不畜恶民,农夫不畜无用之苗。无用之苗,苗之害也;无用之民,民之贼也。鉏(chú,同"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虽周公、孔子不能释刑而用恶。家之有姐子,器皿不居,况姐民乎!"——《盐铁论·卷六·后刑第三十四》  相似文献   

4.
悬檄督抚     
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之誉的江苏督抚张清恪,曾悬《禁止馈送檄》拒贿:“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阳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此檄一出,果使行贿送礼者望而却步,风气为之一振。  相似文献   

5.
《先锋队》2015,(9):9-1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典出:《尚书·五子之歌》原文: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释义:祖先早就传下训诫,对人民要亲近而不能轻视或低看;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习近平《摆脱贫困·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典出:汉·刘向《说苑·政理》原文: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释义: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相似文献   

6.
经典语录     
<正>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民可顺也,不可强也;民可使也,不可欺也。(《二程集·遗书》)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此是大担当;老者衣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此是大快乐。(《呻吟语·谈道》)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七臣七主》)  相似文献   

7.
正【引用】"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原文节选】故欲举大功而难致而力者,大功不可几而举也;欲治其法而难变其故者,民乱不可几而治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  相似文献   

8.
<正>《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几乎都是讲如何做人、如何为官,以及做好人再去为官的修养方法与践行的原则、规范。而《论语》尤为强调,做人要注重学习、修养道德,修养要立志,志坚不可更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  相似文献   

9.
正【引用】"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原文节选】乌鸟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道之用也,贵其重也。毋与不可,毋强不能,毋告不知。与不  相似文献   

10.
<正>治乱绳,不可急。—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典出:《汉书·龚遂传》原文:"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释义:解开一团乱麻般的绳子,不能着急,需要慢慢理清头绪。有些事必须抓紧,有些事则急不得。正如"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条分缕析,慢慢找到症结所在,这考验一个人的智慧锐度和心  相似文献   

11.
居安思危     
申洁 《前线》2016,(1):86-87
正【引用】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原文节选】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晁错论》  相似文献   

12.
<正>2008年,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期间,我的心情总是随着剧情跌宕起伏。作为一个特殊观众,我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剧中那个"白天讲《醉翁亭记》,晚上飞檐走壁"的地下党员王一民,是根据我的父亲李维民在哈尔滨从事地下斗争的经历创作的,而"王一民"是父亲诸多化名中的一个。前些年,我经常去哈尔滨、吉林等地,根据父亲当年的口述,到他生  相似文献   

13.
“浩然自守”育葵我们的老祖宗是很有哲学头脑的。“水可干而不可夺湿,火可灭而不可夺热,金可柔而不可夺重,石可破而不可夺坚。”这字句铿锵的排笔,道出了辩证法的一对矛盾:形式与内容之对立统一。水、火、金、石之具象可变,但它们的湿、热、重、坚之性则不可变。后...  相似文献   

14.
时话     
<正>政府施政要义,在于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5月12日,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引《礼记》《论语》详解政府工作报告中"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的表述。李克强说,纵观中国历史,凡盛世往往都"居敬行简"、轻徭薄赋,政府施政要义,在于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据中国政府网)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真正开创未来。——5月5日,联合国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纪念大会。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语录     
<正>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四风"问题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出现动摇所致。"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必须毫不放松抓好思想政治建设,点亮党员、干部心中的明灯,教育引导党员、  相似文献   

16.
看过电影《我的1919》的人,也许还记得巴黎和会上那位慷慨陈辞的中国外交官——顾维钧,也许还记得他在1919年1月28日中日大论战时的精彩答辩:“……山东乃孔孟圣域,中国文化所肇始,堪称东方的耶路撒冷。山东是中国主权之山东,是山东人民之山东,夺山东乃是夺我中华之信仰,毁我中华之命脉。从本次和会的宗旨而言,  相似文献   

17.
读点经典     
《当代贵州》2012,(25):61
《管子》二则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牧民》)民变而不能变……不可服民取信。(《侈糜》)《孔子家语》二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败节。(《在厄》)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三恕》)  相似文献   

18.
经典语录     
<正>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娇奸。(《韩非子·孤愤》)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上)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论衡·书解篇》)  相似文献   

19.
<正>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典出:宋·包拯《致君》原文:同引用释义:只要依法治国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样就不会有治不好的国家,也不会有顽固不化的百姓。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明"是让百姓懂法,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明"也是让自己懂法,在内心拉一条底线。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才能让法令顺利推行。在这点上,任何人都不应有例外,而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20.
经典语录     
<正>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得事。(《朱子语类·卷十八》)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六韬·大礼》)君子得位,欲行其道;小人得位,欲济其私。欲行道者心存于天下国家,欲济私者心存于伤人害物。(《日知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