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荐贤者贤     
举荐人才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组织人事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通过察看被举荐的人才、德才情况,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举荐者的察人、识人水平,古人简谓之:荐贤者贤。细细品味,颇有道理。 荐贤者贤,贤在知人。古人云:知人,圣人所难。特别是一些很有才能的人才,在未被举荐之前,身上可能还存在着不少的毛病、缺点,举荐者若没有超人的识才水平,就很有可能埋没人才。管仲少有大志,精通治国之术,苦于英雄不得志,迭遭磨难,在言谈举止中曾给人以“贪、愚、不肖、怯、无耻”的印象,鲍叔牙没有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管仲和他合伙做生意,管仲每次都多拿一些红利,鲍叔牙不认为他贪婪,知道他太贫困了;管仲曾帮助鲍叔牙出谋划策,搞得二人越来越贫困,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笨,知道点子也有有利不利的时候;管仲曾三次入仕,次次都被国君赶走,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才能,只是没遇到明君;管仲参战三次,开小差三次,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怯战,知道他家中有老母亲需要照料;管仲事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公于纠败,大臣召忽自杀,而管仲却甘愿做了一名囚徒,倍受屈辱,鲍叔牙知道他不以小节为羞唇,而耻于功名不被天下人所知。正因为鲍叔牙对管仲深为了解,所以他竭力向齐恒公举荐管仲,管仲由衷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人亦称赞  相似文献   

2.
渠俊峰  秦涛 《当代贵州》2012,(22):50-51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自2007年以来,先后探索出农户联保贷款、行政事业单位公务人员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模式。在《论语·颜渊》子贡问政篇中,子贡和孔子关于"信"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孔子看来,经济建设(足食)、国防建设(足兵),公信建设(民信)是立国之本,但第一重要的是公信建  相似文献   

3.
据《论语》记载,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一个乡的人都称赞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子贡又问:"一个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怎么样?"  相似文献   

4.
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讲究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子的学生子贡向他"问政",即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个,先去哪一个呢?孔子说:去兵.即可以不要军队.子贡又追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呢?孔子回答:去食.即民以信为本,宁可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可见,孔子把"诚信"看做为人之本、立国之基.  相似文献   

5.
孔子游历六国时,有一次他的马逃脱吃了野人种的庄稼,野人大怒,把马扣留了。孔子派他的贤弟子子贡去和野人谈判,子贡学识渊博,滔滔不绝地对野人说了一大通大道理,所有的道理都讲完了,野人还是不肯把马还给他。孔子于是把马圉(养马人)派去,马圉对野人说:“您不耕种在东海,我们游历的地方也不在西海,我的马哪能不冒犯您的庄稼呢?”(原文: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于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一听,很高兴地把马还给了马圉。笔者不准备就子贡与马圉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讨论,养马人与子贡相比固然不可同日而语。我想讨论的是孔子的用人策略。俗话…  相似文献   

6.
试题史载,郑国上卿子皮素敬子产才能,欲卸执政之任予他。移职前子皮有私事相托:想让自已的儿子尹何去当宰邑。子产闻言,婉言相拒,“此人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从政工作。”子皮仗着资深历厚,又对子产不薄,便说:“吾儿为人善良诚实,你不妨让他到任上一试。”子产正言回绝:“不行!您爱孩子,自然希望事利于他。若委之以大邑政事,无异派不会操刀之人去切割东西,其害无穷。如果您家有好布料,断不会令初学之人裁剪。大邑若美锦,岂能让初学者乱画乱剪?只有学有所长方能从政。何处听说用大县去练习做官的呢?”子皮闻言,惭愧不已,同时也为子产的…  相似文献   

7.
子产是春秋后期郑国大夫,执掌郑国国政20余年,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孔子最尊敬最推崇的人之一,被清初著名史学家王源推为“春秋第一人”。“子产论尹何为邑”出自《左转》,讲的是郑国上卿子皮认为尹何年轻忠厚,准备派他担任一邑之长,想让他从中学到为政之道,并征求子产的意见。子产不同意,认为应该先让尹何学好本领,然后再来治理政事。  相似文献   

8.
正2004年12月2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与瑞安市基层干部座谈时,讲述了子产治郑、子贱治单父、西门豹治邺这"三不欺"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面讲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子产是春秋时人,他治理郑国,明察秋毫,百姓不可能欺骗他;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做官重在教化,身不下堂、鸣琴而治,百姓受到感化,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面貌出现,不站在百姓的对立面,顺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  相似文献   

9.
正诚信并非完全等同于我们生活得诚实、不撒谎,其内涵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诚"和"信"的本质都是真实,"诚"偏重于内心、态度、做人、动机,求的是自我的真实不虚;"信"偏重于表现、行为、做事、结果,求的是外在的真实可靠。中华民族一直把诚信视为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作为重要的政治道德来推崇。子贡向孔子询问治国理政之法,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曰:"去兵。"子贡进一步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子皮为郑国上卿,统管郑国军政大权。当他发现子产具有杰出的政治才华和治国能力,即向郑简公推荐。子产执掌郑国国政后,以出色的治国方略使弱小的郑国在晋、楚争霸的情况下得以政清民和。由此,孔子发出了“荐贤贤于贤”的感叹。的确,能够推荐贤人的人是比贤才更重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士",也就是有知识的高尚的人.孔子的回答是:"行己有耻."这是<论语>中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2.
正自然界一到秋天,便有晾晒之美的风景。你看,有满枝的果实,有低垂的瓜蔓,有长啸的玉米,还有晒场上的欢笑声,簸箕里的哗哗声,粮食归仓时的簌簌声。这些晾晒,合奏出一曲美妙动人的"晒秋歌"。自然界如此,人生何尝又不是如此?孔子的学生子贡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烽火连年,诸侯争雄。一日,齐桓公问管仲:“何事会害吾霸业?”管仲曰:“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贤而不任,害霸………““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任贤难,原因有三: 一日疑而害任。有些人患有多疑症,贤能既用,疑心俱生。具体表现,一是不放心。所用之人,年纪尚轻,能否驾驭时局?所用之人,经验不足,能否轻舟泛波?所用之人,个性太强,能否息事宁人?——思前虑后,放心不下,难付重信。二是不放权。受权之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贵州》2013,(18):59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  相似文献   

15.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相似文献   

16.
《史记》载:“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辩治者当能别之。”子产多谋善断、明察秋毫,民因其才而不能欺;西门豹执法严明,刚直不阿,民畏其威而不敢欺;子贱任鲁国单父宰时,注重德化,“臣民感其义而不忍欺”。古人的这三种治国理政之道,“民不忍欺”是三者当中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做到的。要做到“民不忍欺”,必须真心诚意爱民为民。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一个“诚”字。领导干部想事情、干工作、做决策,都要诚心诚意地为群众着想,设身处地地为群众考虑。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的思…  相似文献   

17.
呼唤“信”的回归黄涛“信”,守诺践约之谓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说话算数”的意思。国人自古把信看作是修身交友和立业治国之道;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孔子的学生子贡曾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之道,孔子说:“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老百姓信任统治...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孔子说"行己有耻"是第一要。这里的"行己有耻",就是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要有羞耻之心。在孔子的心目中,知耻是第一位的。知耻是道德的范畴,是道德的实现方式和保证,也是一种心理防范。一个人的行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六世纪,即春秋时代的中期,地处黄河中游(今河南省中部)的郑国正经历着一场封建化的社会变革,子产则是推动郑国改革的杰出的政治家。子产又叫公孙侨,出身于郑国贵族。公元前543年,原执政大臣子皮将权力移交给子产。当时的郑国“族大宠多,俗淫而侈,又介晋、楚之间……未易以为治”,而子产在子皮的支持下,坚持改革,择能而使,广开言路,几年  相似文献   

20.
为政以正     
申洁 《前线》2016,(1):82-83
正【引用】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原文节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原文释义】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的意思。您本人自己带头端正,那么还有谁敢不端正呢?"孔子说:"自身行为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按他的旨意去做;自身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