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公众及其代表根据国家环境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它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从观念、立法到具体制度的设计都还没有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保障,因此,完善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建立多元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对于解决我国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多元环境治理体系需要政府与公众有效互动,这源于环境治理领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延展新向度,环境治理效率应积极灵敏地反映政府环境政治力度两个方面。其可行性在于公众环境问题的非制度化参与提出新的治理模式选择,以及生态文明型政府与公众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辩证关系两个层面。政府与公众有效互动应通过政府环境制度正义与公众生态美德的互动生成、政府科学环境立法与公众环境权益的互动生成、政府自愿性政策工具选择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互动生成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当前空气污染与雾霾天气已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影响了社会与经济的正常秩序。北京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与地理位置,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空气污染重灾区之一。本文试图以北京地区的空气污染治理为例,旨在阐明空气污染跨域合作治理的基本规律。在规范研究上,总结了传统区域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区域主义是跨域治理理论发展与演变的三个方向;在经验研究上,通过分析北京地区空气污染跨域治理的历史与现状,归纳了利益协调不足、碎片化现象和单中心治理等问题症结。针对空气污染跨域治理的存在问题,必须建立国家层面的空气污染防治战略,健全空气污染跨域治理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完善跨域治理机构的结构设计与组织功能,创新执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履职、市场协调与社会参与的跨域合作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让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既可以维护公众的环境公共利益,又可以改变政府决策品质,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减少政府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及由此带来的环境生态利益的损失,使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得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和谐。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社团制度、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制度,促进公众参与,是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除了政府进行积极、主动、有效地管理,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公众参与环保,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环境保护的巨大动力.公众的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环境保护的水平,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环保事业发达程度和环境管理水平的高低.本文从提高哈尔滨公众环保参与度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公众参与环保的制约因素,提出提高公众环保参与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公众参与有效性困境的破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9,(3):18-22
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既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实现路径,也是社会发展和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变迁的必然结果。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众参与实践存在参与深度和广度有限、评估结果准确性欠佳、评估结果落实不力等参与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其困境的破解需从培育积极公民资格、明确政府角色定位、注重解决差异性问题、完善评估制度建设和优化评估过程设计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张思伟  毕敏敏 《学理论》2010,(18):157-158
环境公益诉讼是解决环境纠纷、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还面临着不少障碍。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职责及其代表公众提起诉讼的优势,决定它应当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发挥重要作用。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已具有理论的依据和法律实践的支持,但还需解决其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起诉范围和诉讼权利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环境执法通过促进守法和对违法的制裁的方式维护公共利益,有效的环境执法需要公众参与,公共利益是公众参与和环境执法有机结合的逻辑纽带。文章在阐发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的目标和意义、分析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的法律保障措施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环境执法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是基层治理的领导核心,公众参与是基层治理的基本要求,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建的引领功能,化解基层治理中公众参与"形式化"问题并推动公众参与的实现,理应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权力"回归"视角下,通过对三个全国创新治理案例的比较发现,权力的"回归"通过还权于民和赋能于民两个环节,党的引领、政府推动和公众意识培育三个方式实现公众参与,而党建则贯穿于整个过程,并通过党的主导、党的引领、党的动员三种路径落实权力回归于民,政府与公众协调互动以及公众责任和参与意识动员,从而实现基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由于官僚行政的传统以及现行环境法制的欠缺,政府与公众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导致了环境规制的公众参与存在严重缺陷。其后果是,这些环境决策的科学性与合法性遭到了公众的怀疑。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公众法治权利意识的勃兴,政府与公众协作已经成为了解决环境危机的重要手段,通过公众参与以限制政府权力滥用也已经成为常识。由此,良好的参与程序则非常重要,其中,信息的充分公开、听取意见程序效力的加强、质证程序的完善、协商程序的建立,是公众充分参与环境决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随着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低头族"人数越来越多,社交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高使用率成就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充分利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陕北能源行业与循环经济的耦合及其产业模式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北地区能源行业当前存在的生态和环境危机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了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和新型的循环经济模式的如何转换的现实要求。循环经济和陕北能源行业的发展互相耦合是解决当前生态危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路径。循环经济路径下陕北能源产业模式重点要解决四个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汪金英  李名赫 《学理论》2012,(19):288-290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改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理应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而教育是生态意识觉醒和提高的有效途径,所以说环境保护应以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必不可少的根本手段,是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对环境教育的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公众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谐管理是人类特有的、必然的和自觉的需求,是一种新的管理形态,贵在讲求和谐之道。以和谐管理为目标和动力,有望开辟领导发展的新境界。政府推进和谐管理,应当在和谐社会环境创设、政府管理体制变革、公众参与以及利益均衡机制建设等方面寻求良策。  相似文献   

15.
在地方政府立法程序中引入公众参与,是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政治回应能力、确保法律施行实效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地方政府立法公众参与机制尚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民主法治建设。近年来北京市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地方政府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实际状况。文章以其为研究个案,并基于相关调研探讨了地方政府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立法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视野中的“群众路线”,是中国特有的国家形态和社会政治形态的特殊产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视野中,“群众路线”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二者在本质要求、实践主体、运行路径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一致性和内在的必然联系.沿着这一逻辑和路径,我们可以勾画出“群众路线”如何成为中国政治逻辑中民主的基本概括与本质体现的政治运行轨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社会转型期我国公众监督存在的问题,从政治文化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公民意识与公众监督之间的互动关系,详细阐述了公民意识培育和公众监督优化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提出了培育我国民众公民意识和优化公众监督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与国际、国内各行业的交往日益频繁。如何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在国内民众及国际公众中建立良好的政务形象,为政府的稳定运行创造一个“人和”的环境,这些是现代政府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政府机关内部公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园区向农村的迁移,园区企业和农民之间的环境冲突也不断增加.政府、企业和农民在环境冲突困境中存在复杂的博弈,各自的策略是相互博弈的一种均衡结果.农民通过上访、集会、聚众阻碍工厂生产、求助媒体和协商等方式,争取自身环境权益.从成本-收益、制度化和冲突等角度来看,协商合作是较好的环境冲突解决方式.工业园区的环境冲突反映出政府在园区规划、环境监管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为了减少工业园区内的环境冲突,政府应科学规划工业园区,强化监管,鼓励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间的协商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任丙强 《行政论坛》2011,18(1):48-51
西方国家的环境决策日益注重普通公众的参与。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机制中,公众参与存在着其他各种不同的尝试。但在基本程序方面具有相似性,一般由三个步骤构成:一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决策问题的相关知识和背景;二是通过小组讨论、沟通以及协商等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讨论该问题需要注意的各种价值、标准;三是通过工作小组的方式起草政策建议,并提请专家进行技术上的评估和咨询,并完成最终的报告。其主要特点是:注重公众参与者的代表性,公众参与介入决策的早期阶段,非专业公众与技术专家并重,公众参与过程的商议性。而局限性在于:参与成本高昂,参与和商议过程中存在着宏观与微观权力结构上的不平等,参与的代表性与商议质量之间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