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至十九大,中央一直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说明了国家对法治建设理论和路径认识的成熟与升级,"一体建设"不仅仅表现为应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该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观中的既相辅相成,又相克相生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不可偏废,以矛盾观分析和理解"一体建设",对于正确理解中央的法治精神以及指导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袁久红 《唯实》2014,(12):23-25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加以倡导,对此有许多人不理解,因为照通常理解,法治是国家与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怎么会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呢?两年多来,学者们在阐释什么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法治的内涵时多有犯难情绪,往往将它混同于作为治国理政方式的法治思想,混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依法治国"观念。众所周知,服从法律的统治,实现依法治国,这是现代国家与文明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喻中 《唯实》2014,(11)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一重要论断为建设法治中国规划了新的路线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过程中,法治国家勾画了一个整体性、纲领性的目标。建设法治国家,一是要求国家机构严格依法办事。国家机构在法律设定的权力、职责范围内,按照法定的程序  相似文献   

4.
习仲勋作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党的重要领导人,非常重视法治在保障民生、巩固政权、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他坚守法治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价值信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主张实事求是执行法律的工作理念,重视立法、执法、司法等各项工作,为我国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保障。法治思想及其制度建设主要来源于西方,但并不意味着古代中国缺乏法治思想理论和制度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借鉴西方法律制度固然必要,但扬弃中国古代法家法治思想,传承超越,建构一种融会贯通、与时俱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律制度更为必要。由此,评述先秦法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基本理论观点,进而阐述法家法治思想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仍具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法治文化,在概念上是指存在于国家和民族这一特定载体之上,由过去和现在的全体国民共同参与构建而形成的,表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法治理念及法治实践的文化形态。在法治文化中,起核心作用,将法治文化疑聚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是法治的理念或价值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特别强调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下的,表现新时代中国和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文化形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法治文化可以从党的领导、法律至上、汲取借鉴、良法善治、规则之治、公平正义、程序正当这几个关键词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中、西法治在概念与内涵上存在巨大差异。具体来说,传统的中国法治是在"法治"概念下的"人治",以义务为本位,强调官僚特权;而西方的"法治"则注重"规则"的作用,以权利为本位,保障公民平等。"实质法治"这一概念既继承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法制,也吸纳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先进成果,是适合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法治"概念。  相似文献   

8.
高奇琦 《探索》2015,(1):72-77,82
国家治理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两方面。一个完整意义的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包括秩序系统、赋权系统和创新系统,而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评价可以在有效性、完整性和效率等三方面展开。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建设必须高度依赖法律的框架效应和整合功能。中西方法治的共通之处体现在法律的权威性、可预期性和相对稳定性上。同时,中国和西方在法治内涵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的法治传统在自由主义理念的基础上生成,其具体特征主要围绕个体权利和形式正义的内容展开。中国的法治内涵则在社会主义理念的基础上生成,其具体特征主要围绕群体权利和实质正义的内容展开。社会主义法治为党领导人民对国家进行治理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约束框架。  相似文献   

9.
<正>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鲜明主题。在依法治国的旗帜下,我们党提出了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以法治来推动改革,以法治来加强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全国人民必须共同遵守和践行的价值规范,它从道德上、价值观上、理念上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与思想意识进行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全国上下达成新的共识,但由于多元文化及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究竟什么样的状态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还众说纷纭。一个国家的法治道路,"内生性"逻辑是决定性的,而不可能是"外源性"的借鉴和移植。只有深入理解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才能真正贴近中国实际,了解中国法治的"内生性"逻辑,从而探寻法治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法治建设面临着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难题,文章分析了西方法治理念的缺陷以及在我国的实践困境,从而得出结论:我国未来的法治进路应从偏重于借鉴西方法律制度和理论的追仿型进路转向以适应中国国情、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自主型进路,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自主型进路的具体操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建设法治国家,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不仅是适应新时期政法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强化法律意识,建设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法治建设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法治道路、建设法治国家之创造性实践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法治建设重要论述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它是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基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基于中华民族持久发展繁荣而具体展开的。它内容丰富、观点深邃、逻辑严谨、智慧卓越、意蕴深远,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而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习近平法治建设重要论述是中国 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之实践认识的逻辑集成,是人类法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它成功开辟了人类法治文明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从1 959年自治后上台执政至今,已连续赢得13届大选,执政长达50余年,成为世界上实行多党制国家中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之所以能够稳操胜券、长期执政,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民行动党以促进国家福利和人民幸福为宗旨,始终坚持忧患意识,将立足实际的务实理念、一心一意的发展理念、人民为大的服务理念、王在法下的法治理念、清正廉洁的德治理念、共存共生的和谐理念等贯彻于政策实践中,不懈地致力于为民办实事、造福人民,用实际行动赢得了选民的真心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中国领导人近年来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是对当代中国的世界理想和国际关系理念的高度理论概括.和谐与法治的理念是融会在一起的,实现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法治途径.法治的体现是法制的形成与有效运作.广义的法治包括政治与法治,国际法治在法律层面是国际法制建设,具体体现于当代国际法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在政治层面主要是国际政治中的"全球治理";在体制层面则体现于联合国改革,国际政治与国际法治的制度建设均落实在联合国改革上.因而建设和谐世界的国际法治途径包括完善当代国际法体系、加强全球治理和推进联合国改革.这也是中国参与和谐世界建设,并力争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法治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主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法治观"三进"的策略与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围绕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研究,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法治观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之法治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进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与此同时,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权,是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求的重要体现,是实现良法善治这一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中生发出丰富的法律思想、法治理念以及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原理,这一系列思想精华成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指导和路径选择。从理论渊源、内在逻辑、实践路径三个维度着力开掘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国家思想,强化法治国家建设的法理学支撑,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种从国家、政府到社会的立体图示揭示了法治的生态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法治中市民社会的研究,提出市民社会是西方法治的重要社会基础,其中的有益社会实践可以为中国法治社会的形成提供一种研究的视角,一种可尝试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正道路是根本,关乎国家的命运,关乎民族的兴亡,关乎人民的福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是没有意义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贯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一条红线,在走什么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四中全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