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斯大林模式对苏联解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80年代末90年代初,存在了70多年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几乎在一夜之间解体。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引起了所有关注社会主义命运的人们的思索。本文认为,斯大林模式的长期固守,是苏联解体的一个根本性原因。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意味着苏共对正确发展道路的偏离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是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包围、自身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十月革命胜利后,迫于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苏维埃政权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俄国国民经济濒于崩溃,…  相似文献   

2.
所谓“政治保证”,指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坚持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一系列实践,从而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就此作了不懈的努力。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世情     
封面 斯大林与中国边疆90年前的1924年,列宁病逝,斯大林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取得了苏联的最高领导权,开启了他近30年的统治。当他的目光投向东方时,发现中苏之间漫长的边界线上有太多沙俄时代留下的“悬案”——沙皇俄国本是一个欧洲国家,与中国并不接壤,但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张,其势力入侵到中国边疆,形成西段、中段、东段三段有争议的边界。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发展和受挫,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30年代建立起了一整套以高度中央集权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史称“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二次大战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欧亚一系列国家相继建立,苏联模式也随之扩展到所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种种国内外条件,也全面搬用了苏联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体制固有的弊端更加突出地暴露出来。于是,改革原有的僵化模式,成为社会主义各国共同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茂良 《发展论坛》2002,(12):28-30
1985年,邓小平在讲到中国改革时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邓小平所说的“列宁的思路”,明确指的是新经济政策。从思想渊源看,邓小平理论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包括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仅为当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复苏和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了唯一正确的道路,而且也为其他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共产党人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第一,列宁提出了…  相似文献   

6.
列宁“一国建成”思想与斯大林“一国建成”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列宁发展了“一战”期间提出的“一国胜利”论,形成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曲解了列宁的思想,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列宁的“一国建成”思想与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之间,在产生基础、基本内容、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等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别,应该将二者严格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7.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把手",列宁利用有利条件对"一把手"监督制约问题进行了开创性地思考和探索,在一些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列宁的过早辞世,斯大林及以后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放弃了列宁确立的正确原则,形成了僵化、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监督制约模式,成为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政策模式(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和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他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9.
党政关系主要是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政治关系。大体说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党政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即苏联的“以党代政”型、罗马尼亚的“党政合一”型和南斯拉夫的“党政分开”型。一、苏联的“以党代政”型苏联“以党代政”式的党政体制,发端于列宁时期,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十月革命胜利  相似文献   

10.
李伟研究员认为否定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是苏联亡国的根本原因。这样的论断过于简单化。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根本原因是不能突破旧经济政治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发展迟缓、国力下降、矛盾激化。还有,曾昭禹先生也认为,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所昭示的方向和原则是永存的,如果彻底否定斯大林,必然是连马克思也一起否定掉。这一结论也太极端。只有分清斯大林、“斯大林模式”、苏联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几者的区别与联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那个年代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设想的局限性,才能完整地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历史是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把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工业化的理论主要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业化产生的原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导致社会制度的更替以及东方社会如何实现工业化。列宁和斯大林把马克思的工业化理论运用到苏联进行积极的探索,尤其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不仅对苏联,也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先河,但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全新的探索和实践,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理论。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集中表现为“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观,其哲学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完全适合”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政治、经济和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等方面的缺陷和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斯大林这个“一致”动力观。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现代化采取赶超发展战略的思想源自列宁,斯大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并强化了计划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新中国选择赶超发展战略,不仅与苏联模式密切相关,也与国内外形势紧密相连,它的实施使中国初步建立起国家战略防御体系,奠定了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大国的基础。赶超战略实施中,不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国情因素制约与国际环境钳制之间的矛盾,凸显了这些国家正确把握实现社会主义特殊规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晓英 《世纪桥》2013,(8):59-60,78
斯大林模式快速有效地将苏联建设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斯大林模式纳入新中国建设蓝本的伟大战略构想中,并逐步开启了新中国学习斯大林模式的大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以及“一五计划”实施后,毛泽东推动掀起了全面学习斯大林模式的高潮。至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提前实现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斯大林模式的雏形在中国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6.
张雪梅 《求实》2007,2(7):51-54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质是在“黄金机遇期”与“矛盾凸现期”并存的发展格局下的新一轮正义理想共识的强化。过强的正义理想共识若没有制度的强有力支撑,将不仅不能带来政治的稳定发展,还有可能削弱理想目标的合法性,造成政治不稳定。因此,当下中国要想通过再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推动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保证正义理想与制度成长的平衡,而这个平衡的关键是实现制度和谐。  相似文献   

17.
①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大体从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随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确立而形成的。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的争论。斯大林先后批判了托、季、加、布等党内反对派,随后开始按自己思想和模式建设社会主义。与政治上、经济上高度集中统一相一致的是国  相似文献   

18.
一、曲折的突破 关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著中没有提及过,首次使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概念 的是列宁。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早期,曾多次提出要 消灭商品经济,认为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被实行计划经 济的社会主义所取代。到斯大林时期,形成了完全排斥商 品经济的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老大哥,苏联的经 济模式直接影响了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9.
王晓英 《世纪桥》2013,(10):59-60,78
斯大林模式快速有效地将苏联建设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斯大林模式纳入新中国建设蓝本的伟大战略构想中,并逐步开启了新中国学习斯大林模式的大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以及“一五计划”实施后,毛泽东推动掀起了全面学习斯大林模式的高潮。至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提前实现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斯大林模式的雏形在中国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20.
淦凌霞  万强 《党史文苑》2008,(12):18-19
苏联时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经历了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阶段到斯大林的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的发展过程,与此对应的是。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观念也经历了从否定价值规律到初步肯定价值规律,最后又否定价值规律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