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近十几年的发展,学生群体已成为最大的网民群体,其规模和人数远超其他网民类型。研究生是高学历群体,对这一群体网络使用的基本特征和趋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零距离”交谈,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网络政治参与使普通民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其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因此,探讨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共决策的正面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前,网络群体事件处于高发阶段。网民攫取社会生活中某一偶然事件,籍维护社会正义之名进行网络动员,从而发展成网络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社会正义感具有真实性与不真实性、理智性与非理智性并存的特点,因此处理网络群体事件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网民社会正义感密切相关。培育网民正确表达社会正义感,首先要正视网民的正义诉求,其次是积极引导网民正确表达正义意愿,最后是社会管理部门要保障制度正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网民持续上升,而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群体,已成为我国网民的主流群体之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我国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的阐述,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最后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宋磊凯 《世纪桥》2016,(10):86-87
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为新媒体的快速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网民绝对数量的日益庞大,导致网络集群行为也随之更加频繁的发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有规模大、即时性强以及以发表舆论的方式表达诉求的特点,形成群体的网民在群体心理的作用下往往具有情绪激烈且简单、暴力专横和易走向极端等特点,网络集群事件需要官方的真诚对话,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转移冲突焦点的方式来应对和处理。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中国正处在信息化发展的全新历史机遇期,网络强国建设的伟大工程正在全面展开,其中,至关重要的网络综合治理、网络正面宣传等环节与网民问题紧密相关。网民作为网络社会中人的属性,其内涵在网络强国建设背景下不断出现新的变化。推进网络强国建设需要围绕网民个体与群体、历时与共时、虚拟与现实、自由与规制等基本特征,分析网民类型,明晰网民在知识和能力提升、思维过程和体验、自由而全面发展等方面所面临的成长困境,从而在网络强国战略中既释放网民主体活力,又将这些活力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  相似文献   

7.
引导和规范网民的非理性行为,对于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畅通网民诉求表达渠道等意义重大。网民非理性行为主要表现为"群体极化"和网络暴力等方面,其对公众合法权益、主流意识形态及现实社会秩序等带来了挑战,成为引发网络社会风险的重要诱因。从主观原因来看,网民的非理性行为与其自身存在侥幸心理、法治意识淡薄、心理认知不成熟等因素有关。新形势下,应着重从培养网民的媒介素养、塑造网民的公共理性、提升网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质等方面入手,以引导和规范网民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8.
我国网络民主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网民的参与程度与广度以及政府与网民的互动程度等基本因素,我国网络民主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酝酿起步、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和稳步发展等四个阶段。网民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人民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需要,经济社会尤其是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以及党和政府对网络民主发展观念的转变,这是网络民主发展的主要动因。网络民主的发展对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功能,前者主要包括推动政府转型、开辟政治参与的新范式、促进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和整合政治文化,后者主要包括信息控制问题、数字化恐怖主义危险和电脑黑客入侵问题、数字鸿沟和阶层差距扩大问题、"情绪民主"左右政治尤其是青少年对待网络民主表达的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9.
艺术院校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网民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与普通大学生网民群体相比,在网络的使用、对网络的态度和网络道德方面都具有自己的典型特征。要有效应对网络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影响,需要从政府、学校和个人等多方面共同着手,才能祛弊兴利,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月辉 《奋斗》2004,(7):38-39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到目前为止,我国网民已达到千万,居世界第8位。网络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有着十分强烈的吸引力,它不但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而且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庞大的网民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对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  相似文献   

11.
网络问政视野下网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问政是政治生活领域的新生事物,也是一种趋势。在网络问政视野下,网络问政主体重要方面——网民的网民意识有进步的方面,也有缺失的方面。造成进步和缺失的原因除了现实中的公民缺乏问政意识之外,还有网络本身的特点。必须从制定网络问政促进法、建立网络话语公共领域、宣传网络与问政知识、搭建和维护网络问政平台等方面培养网民意识。  相似文献   

12.
黄芳娟  杨丽 《党史文苑》2009,(12):57-58,75
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零距离"交谈,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网络民意使普通民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其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因此,探讨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零距离交谈,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网络民意使普通民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其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因此,探讨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网络群体极化是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和途径,一些组织利用网络群体极化的方式来聚众并采取集体行动。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因素主要有三个:群体自身原因、政治社会事件刺激和网络的互动传播。群体思维弱智化、责任感分散及选择性接触是群体容易极化无法摆脱的因素;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许多矛盾又为极化提供了较多的素材;此外,在虚拟的网络传播中网民、互联网企业和一些意见领袖的推动都会促进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在校园网BBS这一特殊的虚拟社区,一定程度上存在虚拟失范现象:一方面,网络规范还没有完全建构起来,使青年网民群体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青年群体的网络越轨行为时有发生,破坏着网络和谐。而对BBS的“过度控制”与“欠度控制”,又为虚拟失范埋下了隐患。要实现网络虚拟社区的和谐,我们必须培养网民的内在控制意识,综合运用各种外在控制手段,潜移默化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6.
网络失范是目前值得关注的一种网络文化现象。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多向互动、信息变异和时空消解的特点,吸引了众多草根网民的加入,也催生出种种网络失范现象。网络失范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主要表现为:主流价值观弱化、网民文化结构不均衡、网站利益导向和非理性集体无意识驱动等。要最大限度地解决网络失范问题,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网络集群行为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以胡斌飙车案引发的网络公共事件为案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究网络集群事件的形成机理。本文认为,个体事件演变为网络公共事件的机理是:第一,发生了具有特殊性的个体事件;第二,命运的共同依赖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以情绪积累为基础的社会认知图式、媒体的放大作用等因素激活了潜在参与者的情绪,使其转变为现实的参与者;第三,去个性化、群体极化等群体心理机制和现象是网络集群行为升级的"内在变量";第四,公共权力机关的应对失当是网络集群行为的"助燃剂"。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网民队伍在不断地壮大,从而在网民中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就是网络边缘知识人。它主要由网络中  相似文献   

19.
方付建 《学习月刊》2011,(15):40-41
随着网民的快速增长以及与公众的日渐重合,网民内部分层和分化越来越明显。网络水军是网民在分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群体。网络水军指潜隐于网络之下,通过编帖、发帖、顶帖、回帖、转帖、删帖等方式影响、改变甚至操控网上议题、观点倾向和话语数量的组  相似文献   

20.
《廉政瞭望》2008,(12):20-21
2008年,网络力量的风头尤甚2007。 现实世界的不平静给网络世界提供了无数议题,而越来越成熟的网民们早已习惯于集聚群体智慧和力量来深入解构事件,并发出自己的声音。网上的涡流席卷而下也并不新鲜,现实事件在发展中常常带有网络凿下的深深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