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永涛 《学理论》2012,(35):308-309
我国已经把环境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之中,并要求在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学中重视环境教育。化学学科具有渗透环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在实施环境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许多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强化对化学教师的环境伦理教育,强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加大中高考对环境内容的考察,强化对学生环境参与的评价,切实让中小学环境教育得到实效。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回顾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环境而进行,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及效果具有重大影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路径是:在校园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氛围;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积极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4.
王喜 《学理论》2013,(23):363-364
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文化环境正处在一个开放、复杂和动态的体系中。受全球化、网络化以及大众文化迅猛传播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遭遇着深刻转型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措施有三:加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创新;建立健全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制度和法律支撑体系;深度开发和整合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对大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光勇  赵俊 《理论导刊》2004,(12):58-58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民的参与,参与能力的高低与环境教育水平息息相关。但我国对大学生开展的环境教育却相对滞后,应当制定一系列措施,推动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但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德行的形成有客观作用,网络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的存在,使其负面影响日渐凸显,对于这一现象,将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优化应遵循的原则以及优化路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价值取向的偏失;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漠视;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等同于知识的"灌输";评价体系不健全,阻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回归到以人为本,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神形具备;坚持主流文化教育的同时,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中;学会讲"中国故事",突破跨国度交往中的"文化围城";健全评价考核机制,将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最终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得以优化。  相似文献   

8.
范忠烽 《学理论》2009,(8):164-165
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创新政治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以社会适应能力锻炼为坐标,创新专业教育机制,构建良好的智育环境;以健全人格培养为基础,创新思想品德教育形式,优化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35)
当前我国甚至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制度问题、技术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思考就是针对我国目前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现状,力求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有力对策,为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骨干人才。  相似文献   

10.
以往研究相对忽略了学校中班级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本文采用分层线性模型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进行分析,重点探讨我国初中学校中班级环境对学生教育期望的影响以及影响班级环境的因素。研究发现,班级环境对学生教育期望影响显著;学校资源、班级学生来源,特别是班主任的性别、学历以及教龄是影响班级环境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我国教育政策改革应重视班级环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班级环境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的。隐性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接受教育。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功能作用。一是环境氛围的熏陶作用。人与环境是一种对象性关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一定的环境氛围,对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环境氛围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作用;不健  相似文献   

12.
蔡春苗  周嘉 《学理论》2009,(26):110-111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学生环境意识的现状,阐述我国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针对我国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开拓思路、规范课程、建设相关专业和创新教学方法等具体实施途径和改进建议,为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汤燕芬 《学理论》2011,(2):271-272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作为构成教育的三要素,正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着变化。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教师作为教育者、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学校作为教育环境的传统理解已发生了变化。随着网络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学校教学三要素呈现出教师、学生互为教学主体,学校、网络构成教育环境的新现象。在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以更新、更全的视角来理解以上的教育新要素,并使教育要素协调发展,将有利于发挥教育各要素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四个“E”是指环境(environment)、榜样(example)、解释(explanation)和劝诫(exhortation)。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四“E”效应。环境熏陶效应。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去熏陶和培养人。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地向教育对象表明提倡什么、支持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纯洁心灵,规范行为,受到  相似文献   

15.
汪金英  李名赫 《学理论》2012,(19):288-290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改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理应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而教育是生态意识觉醒和提高的有效途径,所以说环境保护应以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必不可少的根本手段,是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对环境教育的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公众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方式和方法的发展和变革,是我国教育水平的体现,也是教育状况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通过对相关内涵的解读,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此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相关对策。从这三个方面加以探究,旨在进一步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34)
在互联网环境逐渐扩大的影响下,自媒体环境随之迅猛成长,作为一种新兴力量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为大学环境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认知、教师团队和教育模式等都带来强烈冲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者的权威、教育活动的实施和教育对象的引导都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应该从这些方面加强建设,积极推动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宝丽  杨林 《学理论》2012,(13):267-268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是指新疆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结合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有组织有计划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明确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他地区高校的区别,从地方性课程设置上入手,坚持"三贴近"原则,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闵茂丽 《学理论》2015,(6):92-93
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党和国家的重要财富,做好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各级党组织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新媒体普及所带来的信息传播环境、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等的巨大变化,亟须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模式和手段。试图在理想信念教育理念、教育主导者与被教育者联动配合,以及净化网络新媒体传播环境等方面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20.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要把环境教育视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高等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应从规划、设计、决策等源头上解决问题。在大学生的环境教育中,应普及渗透课程组织模式,保证单一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并配以其他灵活的方式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