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民主化被认为主要是国内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互动的产物,国际因素未受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国内政治"研究范式的兴起以及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学者们在从事转型研究时再也无法忽视国际因素.民主化有两幅面相:国内面相和国际面相.民主化不仅是国内的政体变迁、政治改革的过程,也是对全球、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一种回应,是建构强势国家可以接受的政治体系的过程.对民主化中的国际因素进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2.
芬伯格的技术政治的目标是通过重建"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实现对合理社会的建构。"社会主义"的现代性重建以现代技术背景下"可选择的"现代性为依据,对社会主义观念的重新阐释为基础,通过社会化、民主化及革新来实现。芬伯格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技术政治观对社会主义观念的深化发展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部人类政治上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政治民主化渐进和发展的历史。人类政治文明及人类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一个辩证的否定之否定之过程。其"肯定"阶段为原始社会后期的氏族和部落制度,"否定"阶段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而"否定之否定"阶段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化是迄今人类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最高形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从根本性质上看是政治现代性批判理论.西方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大都具有非政治性的特点,都把现代性归结为哲学和文化问题,进行哲学和文化批判.马克思则强调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这是由其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实践和历史本质决定的.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是通过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来完成的.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政治幻想,批判了以政治幻想为基础的政治实证主义,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现代性批判提供了思想条件.后政治和后市民社会是人类未来必然的社会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5.
赵宗博 《理论月刊》2004,(8):120-123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选择。基于二者相辅相成与彼此制约的内在关系,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互动性,就成为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问题。明确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互动原理的实质,趋利避害,构建有助于实现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良性互动的国际经济政治体制,就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论政治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的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的一个侧面,政治的现代性是一个无限向前的动态运动过程。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在考察政治的现代性尤其是西方20世纪政治现代性过程中表现出的民主多元性、世俗主义、理性化和民主参与等特征,在此基础上,以期对整个人类政治的现代性特征作一个宏观的把握。政治现代性的本质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7.
政治情绪意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消极的政治体验和感受。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政治情绪主要表现为政治冷漠、个体极端行为和群体性事件,政治情绪的表现所导致的消极影响是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面前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难题。社会转型是政治情绪产生的根源,也是导致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而社会转型所引发的人类心理、经济利益、政府过程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异化"则是政治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这些方面又相互联结、交错融合共同构成了转型期中国社会政治情绪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8.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在社会转型、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深入发展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调整滞后于外在环境的变化,在主体、内容、过程、价值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认同状况不容乐观。构建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和有效性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显现的种种问题,是在世界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双重交织下展开的现代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现代性问题域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正确判断。民族性是决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基本走向的前提。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指导下,立足民族性,辨析现代性的机遇和风险,培养世界历史性个人是建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理论自觉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0.
行政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既有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着政府职能转变效率不高、行政改革方案执行不力、行政民主化建设不足、行政法律法规建设不全等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未能处理好集权与分权、公众与政府利益这两大关系。以人为本、政治有序、政治认同、社会和谐,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和"责任政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