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我国西藏高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各类高原家畜种类繁多。有关西藏各类家畜血液生理指标虽由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科学考察队和西藏畜牧兽医研究所先后对西藏高原牦牛、黄牛、绵羊、山羊的血液生理常值作过测定,但目前仍有许多空白。其中西藏高原甲咂牛的血液生理指标尚缺如,也未见有关西藏高原同一生态区的甲咂牛、藏黄牛、牦牛血液生理值差异的报道。为此,我们于1989年8月对西藏高原南河谷工布江达县的甲咂牛、藏黄牛、牦牛的若干高原血液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工布江达县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尼洋河谷区,约东经92°10′~94°20′15″,北纬29°25′17″~30°40′,海拔3600m,属山地灌丛草场。年降水量500~800mm。年平均气温5~7℃,≥0℃积温为2800~3300℃,≥10℃的日数约150天,日照较少,属高原温凉半湿润区。  相似文献   

2.
1970年以来,在人群的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为了探明传染源的问题,在全省17个地、州、市的范围内,对猪、黄牛、水牛、牦牛、山羊、绵羊、狗、骡、马等9种牲畜采集肾,尿检材16348份,血清1047份,进行了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培养分离、鉴定和抗体群测定,获得了一些阳性资料,为我省家畜免疫、预防人群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钩体菌株分离 宰杀的牲畜取两侧或一侧肾皮质小块,接种于2支柯氏培养基内;活牲畜取中段尿,接种1~2滴,为减少污染,作三管连续稀释培养。每5~7天镜检1  相似文献   

3.
皇城地区属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辖管,位子祁连山雪峰之比麓,紧靠河西走廊,东经102度,北纬38度,海拔2500~3200公尺,气候寒冷多变,年平均温度为2.1℃(-29~32℃),年平均降水量300~400毫米,集中于6~8月。草原类型为高山与亚高山型,放牧家畜有绵羊、山羊、牦牛和马等。为了查清牦牛皮蝇对生产的危害,探索防治方法,我们于1983年3~5月对皇城地区牦牛皮蝇的流行病学和某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1940~1946年以后,苏联、奥地利、德国、瑞士、丹麦、美国和南斯拉夫都检出马有抗钩端螺旋体的血清凝集素,主要是波摩那型,也有犬型和黄疸出血型。1952年,Hertwigk和Stceffe,Kathe和Alexander等人分别从马的眼房水分离出钩端螺旋体(Bender和vietze1952年从犬及银狐眼中分离出病原体)。 马感染波摩那型后的急性期(2~4天)有菌血症,发热到39.8~40.6℃,较轻,常  相似文献   

5.
关于牦牛泰氏焦虫病国内尚未见报道。1980年8月我县恰哈公社两个大队将牦牛从草场赶回农区参加夏收,后相继发病死亡。依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病料鉴定(经新疆畜牧兽医研究所鉴定),诊断为泰氏焦虫病。现将流行与治疗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牦牛初生犊腹泻病在青藏高原流行甚广,危害亦大。近年来有牦牛大肠杆菌病的报道,但未进行过病原菌的致病性血清型的分离与研究。我们于1980年4~10月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200米的四川省石渠县对牦牛犊腹泻病原进行了调查,在1080头初生犊中发病75头,死亡17头,选择部分病例作了病毒因子的初步分离,未获阳性结果。作细菌分离获得大肠杆菌165株,通过生化反应、毒素试验及血清型鉴定,共检出7种致病性血清型。  相似文献   

7.
作者于1990年1月至12月,对玛曲县牦牛传染性角膜炎结膜炎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各种年龄的牦牛1542头,其发病率为12.58%,其中1~3岁的592头幼龄牛未见发病,4~12岁的684头,发病189头,发病率为27.62%,13岁以上的260头,发病5头,发病率为1.88%。流行情况 全县8个乡和2个直属牧场及国营河曲马场均有发生,发病率较高的是欧拉秀玛乡的东红大队和贡周大队。据了解与本县相邻的青海省的甘德县、玛沁县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牛流行热在天祝白牦牛中的流行状况,本研究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的7个乡镇分别随机抽样采集了224头白牦牛的抗凝血和血清,应用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牛流行热病毒特异抗体,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RT-PCR方法检测牛流行热病毒G基因并进行序列验证。结果表明,7个乡镇的白牦牛均存在牛流行热病毒感染,抗体阳性率为45.09%;荧光定量RT-PCR的检出阳性率为37.5%;以RT-PCR扩增G基因3’端420 bp区段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白牦牛群流行的BEFV毒株与中国大陆1976年分离的JB76H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为BEFV基因Ⅰ型。本研究首次证实白牦牛在自然状态下可感染牛流行热病毒,可能是重要的牛流行热病毒宿主。  相似文献   

9.
(一)流行病学调查 1.分布:1985~1987年在发病季节用病原检查方法,在苏泊淖尔、吉日嘎朗图、温图高勒、古日乃、赛汉桃来5个乡和巴彦桃来农牧场对绵羊和山羊进行了边虫病调查。结果证明山羊的边虫病主要流行于吉日嘎朗图、苏泊淖尔两个乡和巴彦桃来农牧场的沿河草场上,流行区域为额济纳旗绿洲的腹地。每年春秋两季额济纳河水浸灌草场,属河泛地,低地草场类,是全旗最好的草场。草场生长有胡杨、柽柳、骆驼刺、黑果枸杞、芨芨草、碱草、红沙、齿叶、白刺、沙蒿、苦豆子、芦苇和其它杂草。植被盖度达40%~60%。在流行区,羊体上的寄生蜱主要有银盾革蜱(Dermacentor niveus),亚东离眼蜱(Hyalomma asiaticumkozlovi),和短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pumilio),哪种蜱是羊边虫的媒介蜱,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流行性疾病。我国一些地方也有发生流行,南方诸省尤为普遍。而且种类繁多,群型复杂。 为了便于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和菌株群、型的鉴定,我们根据Maner钩端螺旋体波摩那血清学特性一文关于参考菌株因子分析的介绍,首先选择了在猪中广泛流行的波摩那群钩体进行了群、型单因子血清的试制。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地处热带,气候炎热,雨量充沛,适宜各种蜘蛛昆虫的繁殖和发育,但已往受条件的限制,迄今未见发表过对这方面的专门调查报告。本次调查选择了位于海南岛西海岸东方县的东方示范牧场,唐麻园种畜场和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区的白沙县的细水牧场。前者年平均温度24℃,年平均降雨量1000mm,年平均蒸发量2500mm,属于海南岛干热带;后者年平均气温22~23℃,年降雨量1800~2200mm,年蒸发量1670mm,海拔高度150~400m。  相似文献   

12.
20 0 0年 8— 11月份 ,甘肃省玛曲县采日玛乡的部分牦牛群发生以拉稀、血便、鼻孔流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疫病 ,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实验室检验 ,诊断为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 ,其中部分牛合并感染巴氏杆菌。通过抗菌、抗病毒、调节胃肠功能、调节酸中毒等综合治疗及免疫预防 ,使疫情得到控制。1 发病情况玛曲县部分地区的牦牛从 2 0 0 0年在夏季牧场 (沼泽牧场 )发病。据统计 ,从 9月 18日至 10月 2 8日 ,新昌、上乃玛村 5 3户牧民饲养的 90 0 0多头牦牛发病 70 0余头 ,死亡 5 2 3头。该病主要通过动物接触感染 ,通过草场上污染物…  相似文献   

13.
和田地区牦牛终年放牧于中昆仑山海拔4000米的高山荒漠草场。每年7~8月间,某些山区公社常调用牦牛进入农区踏麦场。牦牛寄生虫的调查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1982年5月16~22日,我们在和田县喀什塔什公社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寄生虫7种,其中线虫5种、绦虫蚴1种、昆虫1种,分别属于6个科6个属,见下表:  相似文献   

14.
从80年代中后期以来,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夏秋季牧场放牧的牦牛群中流行一种以急性死亡为特征的疫病。据1989~1991年不完全统计,发病牦牛1191头,病牛很少有治愈或耐过者,因此给当地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1992~1996年,我们先后经细菌学、...  相似文献   

15.
1991年5~12月,在甘肃省肃南县从不同生态环境下放牧的牦牛群采血清99份,用ELISA检测莱姆病流行情况,其中采自草甸草原牦牛群血清58份,检出阳性血清38份,阳性率为65.52%;采自灌丛草原牦牛群血清41份,检出阳性32份,阳性率为78.05%。总阳性率达70.71%(70/99)。  相似文献   

16.
班玛县位于果洛州东南部,约处北纬33°03′,东经100°25′,北面与久治县相连,东、南面与四川阿坝、壤塘、色达三县毗邻,西北与达日县接壤。境内多山,海拔3250~4500米。气候特点是冬春寒冷而多风,夏秋温暖而潮湿。年平均气温2.5℃,最高气温28.1℃,最低气温—29.7℃。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年降雨量639.5毫米,6、7、8三个月降水量最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1%。境内主要河流有玛可河、多可河。全县10个公社,玛可河流域沿河的7个公社有5个半农半牧社。天然  相似文献   

17.
南华山马场位于宁夏南部海原县境内,海拔2100~2955米,年平均温度0.3℃,最高温度平均16.7℃(7月),绝对最高温度29.9℃,最低温度平均-31.2℃(1月),绝对最低温度-22.8℃,年平均降雨量428毫米,年蒸发量1832.3毫米。牧草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及杂类草为主。该场饲养有马、牛、羊等优良品种的家畜。经调查草场生长有毒草,如黄花棘豆草等。自1958~1963年因采食黄花棘豆草中毒马达300匹、牛50头。严重危害着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86~1987年,选择7个点剖检托千34头,收集寄生虫鉴定分类,并综合本省先前13个点(次)的调查结果,迄今已从青海牦牛体检出寄生虫81种,分隶于4门、7纲、13目、28科、43属。其中牦牛为其宿主新记录的有7种。依据分布、感染强度和危害程度,17~22种为青海牦牛的优势寄生虫种。综述有关报道,迄今国内从牦牛体检出的寄生虫有99种,分隶于4门、7纲、13目、29科、47属,在本文讨论中将辐射食道口线虫背肋的多种形态归纳为9种类型;对舌形虫属、库柏属和细颈属各一未定种的主要特征做了记述。  相似文献   

19.
白玉县位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地处横断山脉北缘与川西山原的交接地带。高山海拔4500~5700米,山原海拔3500~3800米。冬季寒冷,夏季温和,属半农半牧区,牧畜有牦牛、山羊、绵羊、马和猪等。 九龙县位甘孜州东南部,地处横断山脉山系东北缘,年均温8.7℃,最高温31℃,最低温—14℃。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洋芋;水稻,豌豆,荞麦次之。牲畜有牦牛、黄牛、马、羊和猪等。  相似文献   

20.
玛多县是我省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牦牛饲养量在全县家畜总数中占较大比例。但历年来由于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牦牛发病死亡很多,如在1958~1959年,1978~1979年,1981~1982年间,全县累计死亡牦牛3814头,加之布氏杆菌病的感染(阳性率达13.1%),给该县养牛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为了尽早制止牛出败与布病在牦牛群中的流行,特进行了以下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试脸动物:1983年6~7月,在位于平均海拔4200m以上的玛多县花石峡乡,对其4个生产队的39群牦牛共3100头,进行气雾免疫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