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除具有哲学的后思、以思想为对象之思、终极性"寻根究底之思",思维存在关系之思、批判之思、由经验思维到高度理论思维过程之思等反思的全部内涵外,它作为实践基础上高度反思的科学,主要使实践在反思思维过程中承担了如下使命:一是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也是其哲学的基点,二是将实践取向作为事物本质及世界与人发生关系的实际确定者,三是以实践检验的方式将哲学原理还原为经验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李继武 《唯实》2010,(12):33-37
目前,学术界对哲学的定义仍然争论不一,原因在于哲学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但哲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是绝对的,随着实践和具体科学的发展,有些一致性的属性渐渐清晰起来。根据这些属性来定义哲学,哲学其实是高度反思的学说。哲学的反思,以自然、社会和思维提供的知识为基础,其反思内涵包括:后思、以思想为对象之思,终极性“寻根究底之思”,思维存在关系之思、批判之思,由经验思维到高度理论思维过程之思。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读书,多次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但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与思考应是如影随形、相得益彰,"思"也不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泛泛而思""随便想想",而应是思考、思辨、思维、思想这一系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逐步升华。  相似文献   

4.
齐久恒 《探索》2012,(1):147-152
公民社会组织在维护经济公平、推进民主法治、调适社会冲突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其日益凸显的功能,学者们便对公民社会组织形成了一种"视域偏好",即片面强调公民社会组织发展,而相对忽视对其缺陷和失灵问题的研究。同时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缺乏理性和自觉的理论认知将会导致学术的研究偏执一端。因此,当下开展对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反思省察便成了一种迫切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高小波 《世纪桥》2014,(11):44-45
反思社会学作为布迪厄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是通过对其他学者关于反思性的理解批判而建构起来的。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旨在超越各种形式的二元对立,通过对社会学建构自身研究对象的过程的考察与分析,完成社会学的自我反思,进而揭示出社会结构及其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另外,通过对关系的关注、彻底的质疑、两种约束的超越和参与性对象化等四种途径来实现其反思社会学的实践,这形成了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前提条件。当下中国农民市民化的困境,其背后隐含的逻辑正是城乡"二元秩序"背景下,乡土秩序的"退场"与城市秩序的尚未"进场"。走出当下中国农民市民化困境,存在两种不同路径。一种着眼于"系统整合",强调"建构秩序",要求政府在宏观上建构一种城乡一体化新秩序,为城乡统筹发展创建条件;在中观层面建设新型村社共同体,在城乡统筹中发挥桥梁作用。另一种路径则着眼于"社会整合",强调"秩序的建构",主张从微观层面提升农民素质,帮助农民去主动适应城市。  相似文献   

7.
哲学需要历史与逻辑的互动,这种要求具体表现为问题与理论的互生。问题的反思和研究是哲学研究走出理论困境、回归现实生活的唯一出路。反思问题既是马克思哲学的本性,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代出场的路径。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实践,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解答"中国问题",展开对哲学研究主题、研究模式与研究方法的反思与批判,在多学科交往过程中,推进哲学基础理论创新,自觉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8.
领导自觉、持续地反思事物的本质规律,反思自我的生存意义,反思自己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可不断提升心性修为,提高领导效能。反思是领导者凝聚生活意义、认识世界和实现智慧领导的重要方式,贯穿于领导过程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入情"、"入理"和"入心"是领导者反思的参考框架。阅读、写作、实践是领导者反思的路径依赖。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领导者反思的主体向度。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既是一种制度期待,也是一种伦理期待.优良的伦理秩序既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和内在目标,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和外在保障.伦理秩序从"应然"的层面规范了社会利益冲突的边界,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性资源",为民主政治和合法政治提供道德生长点,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孕育"善"的价值追求,建构公平正义的制度之善与建构幸福自由的人生之善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伦理之维.  相似文献   

10.
葛兰西反思并批判在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居于"正统"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两种趋向,一种是"正统"唯物主义趋向,另一种是或明或暗地与若干唯心主义思潮相融汇的趋向,认为这两种趋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双重修正和歪曲.葛兰西倡导"实践哲学",力图通过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和超越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社会历史实践的本体论革命,纠偏"正统"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和歪曲,发掘马克思主义的真义.  相似文献   

11.
"媒体框架"是传媒对新闻事实进行主观选择和解释的一种结构,具有建构客观现实的意义,也是受众思考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在2006年、2007年、2008年5月至9月有关"80后"报道的分析,媒体对"80后"报道的框架存在普遍性的失衡.从主观上看,记者潜意识中存在着对"80"的偏见;从客观上看,"80后"的话语权和话语表达渠道失衡.由于媒体框架建构的不平衡,"80后"的社会角色发生了错位.呼唤"80后"社会角色的回归应构建平衡的媒体框架,既要理性看待"80后"的表现,又要认识到"80后"是引领中国未来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12.
转型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中成为学者探寻的前沿问题,其基本逻辑是在问题的反思中构建转型体系,但是否是"真问题"值得进一步深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转型依托的"问题域",对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进行前提性反思,以哲学反思的态度在事实陈述和价值诉求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合理定位以及转型重建的可能性,并在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前提性反思的观念基础与路向选择中践行这种反思.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各级政府以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为指导,积极探索公共服务新形式,但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和理论准备的不足,各级政府在原有公共服务实践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的公共服务"创举",有的不仅未解决反而更加暴露出公共服务缺位、错位、越位问题,有的甚至因改革的曲折性,借"反思改革"的名义"穿新鞋走旧路",公共服务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反思的现象:公共服务等于"无限"服务;公共服务等于"免费"服务;公共服务等于"豪华"服务;公共服务等于"拔尖"服务;公共服务等于"政府"服务;公共服务等于"顾客"服务;公共服务等于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等于"下放"服务等等.本文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认识误区,以期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当代中国公共服务改革方向、策略、行动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4.
张弘政 《学习论坛》2008,1(3):33-37
实践辩证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辩证法最有活力的生长点,但仍存在实践阐释的单一化与辩证法的实体化的不足.实践观念的丰富化是对实践本身所应当包含的维度和层面的发现和发掘,也是我们在新的条件下对社会实践进行规范的要求和需要.辩证法形态的多维化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生命力和适用性的开拓和体现,也是我们在新的实践中对辩证法本身进行反思和建构的一种思路.对当代中国实践辩证法的探讨必须考虑到中国社会的特点,当代中国实践辩证法的发展深化应在反思和规范中国发展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5.
刘国光 《探索》2006,(3):184-186
胡锦涛主席讲的"坚持改革方向",是邓小平开拓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方向,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方向.某些人认为"反思改革"就是反对改革的论调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周玉萍 《学习论坛》2008,24(11):31-33
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描绘了一幅自然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它包括人应该以"自然"为基本的生存状态,顺应自然,采取"无为"方式治国,追求小国寡民的目标模式等.自然主义社会理想蕴涵着对社会发展和当政者行为的反思,对人类幸福、人类自由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等,它提供了一种社会发展的价值观,我们应当重视这种思想,吸取它的合理成分,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杨林坡 《理论建设》2020,36(4):22-27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及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而言,也是一堂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社会课。疫情期间的"思政课",应紧密结合国家抗击疫情的生动案例,向当代青年大学生传导"共同体""忧患""反思""感恩"和"担当"的"五种意识",培养他们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不断奋斗的担当情怀。  相似文献   

18.
贺祥林  冯华 《探索》2012,(3):186-190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则有一个如何准确地阐明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问题。党中央一并提出的"四个分清",引人思考并意味深长,这是关于编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的指导性与针对性都很强烈的重要指针与重要任务。其一是必须确认正面的东西,其二是暂不确认缓面的东西,其三是必须破除僵面的东西,其四是必须澄清与之隔离反面的东西。问题表明:前提之思蕴含后果之思。  相似文献   

19.
曹昱 《唯实》2007,46(7):12-16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用异化理论探讨科学发展就是在分析现实社会中科技运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基础上,从异化的角度对科学的异化状态进行批判并予以扬弃,从而得出科学发展的理想形态,进而确立科学发展的轨迹。科学的异化状态可以从"一般劳动"的异化和社会权力的异化两个方面来把握。这其中所蕴涵的从抽象到具体和从具体再上升到抽象的辩证法为反思科学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即:把对科学发展的反思从对科学本体预设的价值判断转变为具体的事实判断。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深层思考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从它的内涵来看,"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生产力观点的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思想的发展;"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归宿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