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思考与运用》2007,(8):49-56
非常高兴来到重庆。我来重庆这是第三次了,80年代来一次,97年直辖时是第二次,这次旧地重游,重庆变化很大,路变多了,楼变高了,还有轻轨,变化之大让我感觉很意外,我为重庆的崛起与发展感到非常的高兴。今天在这里,我讲“重庆文化与重庆美学”这个专题,有些不涉及到重庆,但通过举一反三我们可以从其他的一些城市文化建设的案例中,来思考我们重庆的城市文化建设和整个城市现象。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如果能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那么我今天的讲座算是成功了。  相似文献   

2.
重庆的朋友们:大家好!确实说来得很匆忙,其实是刚刚到,而且晚上一定要离开,明天我要到香港给台湾来的非常重要的朋友颁奖,所以我不能在这儿过夜。到重庆来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邀请的人比较多),就是我和我的妻子马兰都非常喜欢这个城市,前不久我们还悄悄的来过一次。完了之后,按照马兰的说法就是,到了重庆有两个发现一个发现是,原来我们好多喜欢的城市都是趴在地上的,而重庆站起来了!这主要是指山,山城第二个发现就是,现代建筑艺术学家,可以在很短的几年内,把一座疲惫的城市改造的焕然一新。大家到处都在讲重庆怎么怎么样,一定要去看一看,当大家都在讲的时间,重庆有了邀请。而且我的一个研究生一个叫丁松的叫我一定要到重庆讲一次,我也答应他了。没想到我们的市委副书记,政协副主席,宣传部副部长,  相似文献   

3.
《思考与运用》2007,(12):61-68
我非常荣幸到重庆这么一个会场来谈谈对艺术的看法。平心而论我对重庆是有特别感情的,应该说重庆是我的第二故乡。抗战时候避难到重庆,小学就在璧山上的。虽然只上了两年就走了,但重庆的经历是最可贵的,因为唯一上正规学校的经历就是在重庆的两年小学,上了三四年级,到了五年级就走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进入正规的学校,包括初中高中大学,  相似文献   

4.
麦家 《当代贵州》2011,(13):55-55
我一向把白酒视为毒药。立誓断喝。以生命和尊严的名义拒绝白酒。包括茅台酒,包括50年陈酿的老茅台酒。而我去茅台镇的目的不是为酒。是为了一个人。 朝发夕至,历尽考验。平生还是第一次坐这么长途又闹腾的汽车:从成都到重庆,4小时;从重庆到遵义,5小时;从遵义到茅台镇,又4个小时,终于在子夜抵达终点。途中,肌肉劳损的腰背苦不堪言,多次抗议,却欲哭无泪,以一种几近信念的面子精神,强硬撑着。难道这就是为了喝一杯窖存50年的老茅台酒?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总理曾先后于1955年4月、1957年2月、1958年3月、1965年9月共四次到重庆。1958年那次,他是同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率团考察三峡,报刊作了详细报道。1965年,他是陪同西哈努克亲王乘船东下,只停留了几小时。1955年那次是出席亚非会议路过重庆,因为发生了国民党特务企图暗杀周恩来总理的“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事件,警卫工作特别严密,知情范围很小。1957年这次,是出国访问回国在重庆休假,市公安局派我作周总理的随卫,很多事情记忆犹新,尚未见人记载;我怎么看见的听见的,就怎么讲吧。  相似文献   

6.
重庆刮起"傅高义旋风"4月8日上午,天气晴朗,在重庆江北机场,83岁的傅高义面带微笑,从博鳌论坛来渝的他,缓缓走出机舱。这不是傅高义第一次来重庆,但是,这一定是他在重庆引起关注最大的一次——他在重庆大约停留了33小时,各家媒体纷纷大版面报道,读者争相购买其著作,俨然在重庆刮起了一阵"傅高义旋风"。在重庆机场迎接的人群中,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主任周勇是傅高义的老朋友。两人一见面,便热切拥抱。刚进入休息室,傅高义就迫不急待地问周勇:"为何当  相似文献   

7.
《当代党员》2010,(1):72-72
六小时到北京八小时到沈阳 2009年11月26日,滇、桂、黔、川、陕、渝铁路运输第五次联帘会议在渝举行,记者获悉,未来十年,重庆将投资2350亿元,完成境内19个铁路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届时,重庆到北京只需六小时、到沈阳八小时。  相似文献   

8.
记得是1985年10月初,刚放完国庆假期上班后没几天,王明湘副馆长(时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副馆长——作者注)告诉我,邓颖超邓大姐已经到重庆了,隔两天就要到红岩来。我心里十分高兴,充满了期待。因为1978年8月,我和王馆长在北京先后采访过邓大姐两次,最后一次结束时,邓大姐曾经拉着我和王馆长的手说:“重庆,我一定还会回去的。我还想回去再看看重庆,看看红岩!”  相似文献   

9.
《思考与运用》2007,(10):46-52
尊敬的重庆市的读者、观众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重庆我是来过好多次了(用重庆话),这样正式地来还是头回。晚报的朋友告诉我,重庆的读者非常热情,昨天我在接受重庆媒体的采访的时候,我首先向重庆的观众和读者表示歉意,早就该来了,来晚了。我说这个(今天的讲座)是还债,想着重庆。我们香港的《亚洲周刊》每周都有中国的排行榜,  相似文献   

10.
《思考与运用》2007,(5):39-47
非常高兴能够接受重庆市委宣传部的邀请到重庆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今天讨论的题目是“世界到底是不是平的”。这个话题一开始是美国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托马斯·弗里格曼提出来的。他是一个犹太人,对自己犹太的根感兴趣。他长期在中东做技术,曾经在耶路撒冷做过长期的记者。  相似文献   

11.
3月19日,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下午3点50分,我来到遵义火车站,准备乘重庆至上海的72次特快列车到贵阳。尽管已不是“春运高峰期”,车站上仍有大批旅客,其中不少是乘72次列车的。列车是路过遵义,上海方向又是热点,其拥挤程度可想而知。我因有急事不得不乘此次列车,好在从遵义到贵阳只有3个多小时旅程,我早就作好了“练站功”的思想准备。售票厅内人不多,我很快就买到了车票。此时离列车进站还有半个多小时,我漫无目的地来到站前广场。  相似文献   

12.
贵州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九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到贵阳,感觉贵阳脏、乱、差,交通也不便利。时隔20年,我再次来到贵阳,看到的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贵阳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令人惊讶,城市干净了、街道整洁了、市民素质提高了,以前从贵阳到三都水族自治县要5个小时的车程,现在只需要1个半小时。  相似文献   

13.
回眸赤水     
从赤水回来,坐的还是长途汽车,因车胎先后爆了5次,这不到500公里的路便坐了快24个小时。当然,深刻的印象不只是坐车,林林总总的竹笋,两亿年前与恐龙同时代的珍稀孑遗植物桫椤、新型环保产品竹地板,还有四洞沟的幽谷。竹工艺品……所有这些,让我总想要说点什么,尽管在赤水不过短短几日,许多地方仍未亲历,这种感觉也还是那样固执。见识赤水是从公路开始的,到了那里才知道四川、重庆来的游客早已传开了“赤水风景美死人,赤水公路摔死人”这样的戏言。本来于我是见怪不怪的一桩小事,由此一来变成了一件大事──要打旅游这张牌,公…  相似文献   

14.
翟逭 《廉政瞭望》2013,(2):63-63
“人熟了飞机也耍刹一脚”,这听起来像笑话,可我的的确确碰到过。有一次,我在喀麦隆从杜阿拉乘飞机到雅温得,飞机很小、很旧,也没坐满,有很多空座位。本来已经晚点了1个多小时起飞,好不容易舱门关了,飞机开始缓缓移动,向跑道开去。这时飞机突然来个急刹,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以为飞机出故障了。这时我透过窗户,看见一个黑胖女人,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夏天,我参加了由美国政府主导的大学生赴美国工作旅行项目,在美国缅因州停留了4个月。在此期间,受“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我专程前往华盛顿,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了解其馆藏抗战文献资料情况。  相似文献   

16.
在叶挺任新四军军长期间,他曾先后五次来到国民政府陪都和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重庆。前三次是以新四军军长身份到重庆办理军务,后两次则是作为蒋介石的囚徒被押往重庆。叶挺先后在重庆逗留了26个月,其中17个月是在蒋介石的监狱里度过的。叶挺在重庆的经历,可称为他传奇人生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我读《当代党员》已经有20多年了。1981年的一天,我在一个党员朋友家里玩,偶尔看到了一本《重庆支部生活》杂志,我一读就被吸引了。从此,我每月都要到单位找这本杂志看。就是这本只有32开本的杂志,成为我的人生伴侣,使我从一个普通群众成长为一名党员,又从一名普通党员成长为党的基层干部。20多年来,我的每一个进步,都与这本杂志的指引、教育分不开。1989年,我在梁平县工作期间,一位编辑到县委宣传部约稿,我写了一篇题目为《赤诚送迎万家客》的通讯稿,刊登在1989年第3期《重庆支部生活》上,从此以后,我对这本杂志的感情就更深了。  相似文献   

18.
正"我和老伴夏天到桐梓避暑已经有10个年头了,以前是自己开车去,现在高铁开通了,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到达。"5月23日,重庆游客刘晓生向记者介绍,他曾是一名英语教师,退休后,每年夏天都要到桐梓县避暑。闲暇之余,还会给当地的孩子们免费教"坝坝英语"。桐梓县平均海拔1100米,夏季平均气温23摄氏度左右,与重庆相比,气温差异相当明显。近年来,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讲过一句名言:听过枪声和没有听过枪声的军人就是不一样。我觉得,与此类似,一个地方实地看过,还是没有看过,也是不一样的。这次到重庆的实地参观考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对重庆经验也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也促使我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我想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难忘聂帅     
我随聂帅到过重庆两次。第一次是1960年3月,聂帅在广州参加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后,与贺龙元帅、罗荣桓元帅一同经南宁、贵阳到重庆、而后又到成都、西安、三门峡、洛阳等地视察。第二次是1964年11月,聂帅在广州开完中央军委常委会,休息一段时间后,于1965年3月下旬,与贺龙元帅、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从广州乘飞机到成都,听取四川省科委关于西南地区科学技术工作的汇报后,转赴重庆考察重庆地区的军工企业,研究三线的铁路建设和重庆飞机场的扩建问题。聂帅两次到重庆,遗憾的是日程安排得都很紧,始终没有机会回故乡江津看一看。聂帅去世已经12年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