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裴志军 《理论导刊》2007,31(10):45-48
社会资本的培育能够提升公民的宽容和妥协精神、提升公民对制度的认同感、增强公民的合作参与的品质。在转型时期,我国社会资本存在着严重缺失现象,制约着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因此,通过增强政民之间的信任、引入"善治"的社会治理范式、完善规范等社会资本的培育应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
裴志军 《行政论坛》2007,31(6):65-68
社会资本的培育能够提升公民的宽容和妥协精神、提升公民对制度的认同感、增强公民的合作参与的品质。在转型时期,我国规范、网络和互信的社会资本存在着严重缺失现象,制约着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社会资本的培育应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社会资本积累与公民政策参与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新燕 《理论导刊》2008,31(2):50-53
社会资本与公民政策参与之间存在着结构性依赖和制约的关系,因而为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目前,我国的社会资本存在诸多缺陷,制约着公民参与.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我国政策参与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通过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加快发展公民参与的载体--民问组织,加强制度的有效供给等,从而形成构建社会资本积累与公民政策参与优化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善治:中国的思考——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研究范式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人类发展理念与全球化进程的整合产生了社会对“善治”的诉求,但是,社会资本与善治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制约与依赖的关系。随着我国不断加速融入全球化进程,善治也终将成为我国公共管理的基本取向。目前,我国现代社会资本还相当缺失,制约了善治模式的普遍形成。必须发展公民社会的现代公民意识,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必须发展公民社会的公共精神,提高公民社会的认同、信任、合作和互助水平;必须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形成现代社会资本的组织网络。社会资本的发展是推动我国“善治”型公共管理模式形成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人类政治存在于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两个领域,可以分为国家政治和社会政治,而社会民主是社会政治发展的目标。社会民主的建构包括三个条件,即民主国家的建构、有机的公共生活的建构和公民社会自身的建构。民主国家的建构是社会民主建构的外部环境,公共领域是社会自身制约国家的途径,而市民社会则是社会民主建构的主要内容。公民社会的建构,则是以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为基础的。社会资本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信任的增强。因此,社会资本是社会民主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范式研究的兴起,引发对中国城市街区社会资本存量的分析与考量。社会资本的不断下降,重要原因在于城市街道办事处职能的“错位”与“越位”,这制约着社会资本的提升。弱化乃至最终撤消街道办事处的行政职能,构建公民主动参与的网络,形成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机制,成为当前提高社会资本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之社会资本,经由促使公民生成宽容和妥协的心理气质、遵从规则与秩序的伦理意识、合作互惠的道德品质而推动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当下中国大陆社会资本分布的非均衡性、普遍信任社会资本的短缺、规范互惠社会资本的亏空以及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的缺失,均极大制约了社会和谐度的提高。故此,必须采取推行美德教育、重塑公民的美德伦理.强化法治与程序建设,培育民间组织和第三部门等多元并举的救治策略来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从而最终加快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渐进的系统工程,务需运用相关理论加以多维度考量。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表明,作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之社会资本经由促使公民生成宽容和妥协的心理气质、遵从规则与秩序的伦理意识、合作互惠的道德品质而推动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当下中国社会资本分布的非均衡性、普遍信任社会资本的短缺、规范互惠社会资本的亏空以及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的缺失均极大地制约了社会和谐度的提高。故此,必须采取推行美德教育、重塑公民的美德伦理,强化法治与程序建设,培育民间组织和第三部门等多元并举的行动策略来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从而最终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杜长冲 《学理论》2010,(17):69-7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转型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壮大,公民社会获得了自身的发育机制与成长环境,并迅速的发展起来。然而,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通过对我国公民社会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现阶段所面临的困境研究,分析和指出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与社会稳定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密关联,它为研究社会稳定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我国民族地区中积极的社会资本有助于改善居民生存和发展条件、营造良好的社会规范与秩序、增强民族地区凝聚力和认同感、培育公民政治合作与参与品质、达成民族区域善治,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终确保社会稳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是社会结构不断分化的时期,也是冲突的多发期.社会整合是化解社会冲突的主要途径,面对新型社会冲突的挑战,需要实现社会整合方式的转变,在利益整合的基础之上,全面调动、发挥社会各种力量在社会整合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通过多元化复合整合走向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不公并不是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同样也面临着不少与社会公正有关的难题。尽管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不公现象,无论是在实质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从西方的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企业社会责任"产生于西方,它与西方企业发展程度、社会生活状况有着密切关联。早期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的是有限责任,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则强调扩展了的社会责任。后者促成了消费者主权、员工参与等新的社会观念的产生,从而修正、限制了企业所有者的权力。从社会运动的角度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将为我们全面、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决定和影响着社会稳定。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与不适应,使社会稳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16.
While the United Nations and NGOs are pushing for global judicialization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ESCRs), little is known of their consequences. We provide evidence of the effects of introducing three types of ESCRs into the constitution: the rights to education, health, and social security. Employing a large panel covering annual data from 160 countries in the period 1960–2010, we find no robust evidence of positive effects of ESCRs. We do, however, document adverse medium‐term effects on education, inflation, and civil rights.  相似文献   

17.
阮小云 《学理论》2012,(4):61-6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宏伟目标之一,社会矛盾的产生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中国到建党百年时要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对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研究。针对当前对社会和谐解读的不全面性,要求正确把握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来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与社会组织运转——以甘东用水协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人们之间相互合作有三种机制——科层、市场和自组织.三种机制在官僚成本、交易成本与结社成本低的情况下都能很好地促进民众之间的合作,但是在缺少社会资本的地方,随着三种成本的上升,合作机制可能都会导致不合作行为的发生.根据对中国目前唯一的整体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并取得成功的中型灌区——甘东用水协会进行实地调研,从协会在现实中所遇到的用水户合作困境出发,针对甘东用水协会内用水户为什么不积极参与和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的建设这个问题,从科层影子、扭曲市场和公民社会缺乏三个方面对甘东用水协会困境进行了分析.得出:政府或者其他外部机构在社会资本缺乏、市场机制难以奏效的地方建立用水协会这类社会组织,要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其脱离科层控制;而且政府或者外部机构在投资方向上也要更加侧重于促进地方社会资本增加的项目,而不是用时髦的、现代的、复杂的组织或者设备来简单代替原来的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9.
Social dynamics     
Adam Gifford Jr. 《Public Choice》2006,127(1-2):225-2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