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51次到浙江。他在浙江有两次最集中的读书活动,一次是为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而读古今中外宪法,另一次是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透过他在浙江的读书活动,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毛泽东是怎样读书的,而且能够鲜明地体会到:博览群书,是毛泽东读书的显著特点;独立思考,是毛泽东读书的基本精神;联系实际,是毛泽东读书的根本原则。这对我们后人如何读书有着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孜孜不息的读书生活伴随着毛泽东的一生,和他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酷爱读书,广收博览毛泽东从幼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读书欲望愈来愈强烈。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常常废寝忘食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后来,即使在最艰苦最紧张的革命战争环境,他也总是不忘读书。到陕北以后,毛泽东通过各种渠道,尽一切可能,从国民党统治区购买各类书报。到了延安,他的书逐渐多起来了,并有专人替他管理。他的书起先放在离住处不远…  相似文献   

3.
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毛泽东酷爱读书,可以说,凡是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都有他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在井冈山时期,他随身带着可以装"文房四宝"的土布口袋,每到一处总是先摆好笔墨纸砚,以便随时学习、工作和写作。长征路上,有时患病躺在担架上,或骑在马背上,他仍然坚持读马列的书,自嘲地说自己是"马背上的马列主义"。毛泽东为我们树起一座读书的丰碑,"读书石"具有永远的昭示作用。读书无需太多投入,  相似文献   

4.
正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毛泽东毕生的读书生活。从青少年时代的从师求教,到他的读书环境,读书的内容,读书的方法、经验,读书的刻苦精神,一直到读书的经世致用等方面,都做了翔实的描述。该书突出了毛泽东重视读书学习的思想和观点,引用了不少生动有趣的读书故事,使这本书明显具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垂老不倦。他喜欢读古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小说,几乎无所不读。尤其是对《水浒》这部小说的关注贯穿了他的一生。 据毛泽东自己回忆,在他的启蒙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读物就是《水浒》。他少年时代对梁山英雄的叛逆精神十分向往,与父亲发生过剧烈的  相似文献   

6.
《古文辞类纂》是毛泽东很爱读的古籍线装书之一.全书他读过很多遍,写下的批注文字达16条.毛泽东读书不尽信书,而是用唯物论、辩证法思想进行分析,是什么就是什么,有什么看法就表明什么看法.比如他读苏洵((明论》、《(谏论》下、韩愈《与崔群书》等后写下的批注,就是用唯物辩证分析方法读书的生动体现.对于书中的内容,毛泽东总是历史地、唯物辩证地、具体地进行分析,从不死读书,也不唯书,这是他读书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7.
理发箱     
《新湘评论》2010,(5):59-59
毛泽东酷爱读书,一生手不释卷,甚至在理发时都要读书。在他身边工作了17年的理发师周福明回忆:"主席平常很少有消闲的时间,他的消闲就是看书。  相似文献   

8.
理发箱     
《学习导报》2010,(5):59-59
毛泽东酷爱读书,一生手不释卷,甚至在理发时都要读书。在他身边工作了17年的理发师周福明回忆:"主席平常很少有消闲的时间,他的消闲就是看书。  相似文献   

9.
<正>毛泽东一生读书无数,其中对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更是爱不释手。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到人生结束,至少读了70年《三国演义》。他熟读《三国演义》,经常运用并赋予《三国演义》以时代含义,传播他深刻的思想。从小就是"三国故事大王"少年时代,出生于韶山农村的毛泽东就爱看书。当时在他老家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三国演义》还不多见,毛泽东第一次读到这部书,就爱不释手。毛泽东不但爱看《三国  相似文献   

10.
丁毅 《党的文献》2006,(4):80-81
毛泽东一生嗜好读书,《楚辞》是他最喜欢读的古籍之一,而其中屈原的作品更是他常读的。毛泽东一生多次谈到屈原。毛泽东初读屈原作品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1913年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次年合并到第一师范)读书时。根据之一,是毛泽东在这一阶段学习期间留有课堂笔记《讲堂录》,在这  相似文献   

11.
《奋斗》2016,(1)
正毛泽东终身酷爱读书,孜孜不倦的读书生活伴随着他的一生,也和他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一生终究读过多少书?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生前读过的存放在中南海住所的书籍近10万册,包括革命导师经典著作和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等图书。综观毛泽东70多年的读书生活和实践,我们不能不感慨,无论读书的勤奋和刻苦、读书的深度和广度、读书的习惯与方法,毛泽东都独树一帜,有其独特之点,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是喜爱读书的典范。我们不仅可以从毛泽东等相关著作的论述中看出毛泽东喜爱读书,而且可以从他在许多场合和不同人谈到关于读书的言谈中,看出他真正将读书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常态、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毛泽东秉承终身学习、至死方休的读书精神,坚持心无旁骛、孜孜不倦的读书态度,展示博览群书、有所侧重的读书方法,践行自学为主、学以致用的读书理念,树立批判存疑、修己达人的读书意识。这些都是我们当今的全民阅读值得仿效的。  相似文献   

13.
《先锋队》2013,(16):46-47
毛泽东:读书无禁区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当历史书看。毛泽东常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包括政治局会议上,讲秦皇汉武,评说史家著作得失。他给小说人物贴标签,贾宝玉是"大革命  相似文献   

14.
红书架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本书是记述毛泽东读书生活的文章荟萃。朴素的叙述,依依的深情,浮现出一代伟人孜孜不倦的读书侧影,也昭示人们: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以及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5.
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毛泽东酷爱读书。可以说,凡是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都有他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在井冈山时期,他随身带着可以装“文房四宝”的土布口袋,每到一处总是先摆好笔墨纸砚,以便随时学习、工作和写作。长征路上,有时患病躺在担架上,或骑在马背上,他仍然坚持读马列的书,自嘲地说自己是“马背上的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16.
正说起一代伟人毛泽东与图书馆的情缘,我们不得不从他求学和革命活动的轨迹开始说起。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有5个对他人生发展影响极大的半年:1910秋到1911年春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的半年;1911年春到秋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的半年;1911年秋到1912年春在长沙新军当兵的  相似文献   

17.
涤生 《党史纵横》2005,(9):31-36
“文革”中,依照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的思路,中国的大中专学校经历了从停课到复课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毛泽东怀着良好愿望,决心搞好“教育革命”的许多想法,也表明失控的“文化大革命”使毛泽东的想法不能实现,甚至走向反面。毛泽东早就对过去旧的教育制度不满意,他有一个“教育革命”的思路毛泽东在他青年时代接受旧教育时,就对旧的教育制度十分不满。他曾用干脆不进学校读书而是自己每天到长沙定王台去自学的办法进行反叛。后来,在父亲停止供他学费的威胁下,他才又进入学校去读书。但毛泽东对旧教育制度的不满始终存在。新中国…  相似文献   

18.
陈湘 《学习导报》2008,(4):24-24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一位历史的伟人,日寸代的巨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爱读书。特别是在青少年时代,阅读使他长见识,明事理,是他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酷爱读书,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一生读过数万册的书刊。毛泽东逝世以后,我们将他生前读过的书和他老人家住地的存书进行了登记和统计,合计书刊有近10万册。这还没有把在革命战争年代遗失了的藏书计算在内。纵观毛泽东一生的读书生活,我们有以下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陈湘 《新湘评论》2008,(4):24-24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一位历史的伟人,日寸代的巨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爱读书。特别是在青少年时代,阅读使他长见识,明事理,是他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